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諾貝爾少年》Nobel Genes~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2011/06/12 12:02:00瀏覽28|回應0|推薦0

nobel-713x1024.jpg  

如茵.麥可斯(Rune Michaels)

賴婷婷譯

大塊文化2011.6出版

 

如果她要生下我,就得找個理由好好愛我

 

這是寫在這本短小說之前的話語,但是,她為何會選擇生下這個孩子?

 

好慟的尋親之路,這是閱讀完小說的長嘆,不知道父親是誰會不會更好?

 

諾貝爾男孩從小被告知他是媽媽人工受孕下的小孩,擁有諾貝爾獎得主父親的基因,一定會在某一方面展現長才,然而,隨著時間過去,諾貝爾男孩並沒有在任何一方面展現一個擁有良好基因的孩子應該有的優異表現,他也開始對自己親身的父親究竟是誰感到好奇,於是著手調查。真相好傷人,雖然諾貝爾少年並無最正確的資訊得以證明自己的推論無誤,這樣的結局還是令人鼻酸,當然,對筆者而言,結局充滿困惑。且不追小說中的真相,因為無從追起,但從幾個角度觀看小說。

看完這本輕薄短小的小說過後,筆者並不急著下筆寫文,反倒是將書架中愛瑪.唐納修(Emma Donoghue)的《房間》以及沈石溪的《狼王夢》給重讀了一遍。在這幾本小說中,筆者都看到了堅韌的母性,當然也看到了親長對孩子自私的控制慾。孩童的角色從17世紀發掘至今,始終無法逃脫成人附屬品的地位,成人世界總是以為他們好作為所有決定的藉口。然而兒童角色的定位,300餘年來進步不少,至少,童工、少年兵、少妻的問題透過媒體揭露,以及開發國家的大聲譴責,也算為兒童權的進步提供或多或少的助益。

小說世界的事件不是真實世界可以左右,但卻是真實世界的縮影。筆者思考著諾貝爾少年的媽媽為何要在事件發生後,選擇將孩子生下來?為了生下這個孩子,她還得編織一套美麗的謊言,但這謊騙得了少年一時,卻騙不了埋藏在她自己內心中的痛。少年的媽媽曾經是個優秀的少女,擁有大好的前程,因為懷孕被迫放棄,加上少年的表現並不如她所期望,她因此陷入重度憂鬱,常常自殺。哎!忍不住要嘆氣,這個傻媽媽難道覺得她常自殘行為就對孩子好嗎?這是她找個好理由愛孩子的方式嗎?諾貝爾少年表現不如她所預期,難道不是正常嗎?因為孩子根本沒有一個得諾貝爾獎的老爸嘛!更何況一個孩子在課業上的表現的如何,除了基因,恐怕還有更多來自環境或教育方式等後天的因素吧!陷入自己所編織的謊言惡夢中,筆者不能說一切都是她咎由自取嗎?這位媽媽是不是太過於自私的以為她可以隻手遮天,一旦發現了事情陷入膠著了,便又自殘了事,與社會案件中那一大串帶著孩子尋短的父母,又有何不同?自私極了。

《房間》中的媽媽也為孩子編織了一套謊言,讓他相信世界就是這麼個小空間,全世界就是你與我,造成孩子某些程度的發展遲緩,難道也是對他好嗎?《狼王夢》中的母狼紫嵐對孩子的掌控與不公,因為對孩子高度期望而過度要求,到最後犧牲了自己還自覺是為了保有可以成為狼王的狼孫……天啊!『期望』,我想都是期望惹的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不知道要斷送多少孩子的未來。<三個傻瓜>電影中的法漢熱愛攝影,卻被父親逼著學工程,那可是父親打孩子一出生就有心編織的期望。《房間》中的媽媽期望孩子有個沒有陰影的童年,所以用房間編織一個美麗世界。諾貝爾少年的媽媽期望從孩子身上找回自己所失落的大好前程,所以編織了諾貝爾基因的謊言。期望、期望,每個孩子可都是獨立的個體呢!教育可以幫忙孩子找到自己的出路,期望卻常常遮蔽了孩子的一片天。希望父母親多尊重孩子些,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他自離開母體就是個『個人』了,不屬於任何一個人,他屬於他自己,父母親師長要做的,是陪他找到自己,不是斷送他成為一個『個人』的機會。

 

《諾貝爾少年》這部小說薄薄的,卻讓我聯想了一大串教育與反教育的問題,不是只存在親子之間,也存在於師生之間,感謝大塊文化提供試讀。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eftain&aid=12497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