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英國又公布了世界大學排名,結果台灣大學連三年下滑,排名快要跌出百大了。於是台大的管事教授出來,說台大的預算不夠,不能與北大、北京清華、香港大學、新加坡大學、韓國首爾大學、東京大學等校競爭。
另一方面,當然社會反擊聲浪也十分巨大,說台大最近只會搞政治,拿了錢已經這麼多,還要抱怨。
但我們如果客觀的看看英國這套大學世界排名的比分公式,其實確實有很大比例的分數,是由教授平均分到的研究預算,以及學生分得的平均教育預算來決定。這由下列拙作中,已經有了概略分析:
報告部長,台大世界排名掉到了142
因此考慮了這樣的公式設計,台大很可能在預算上,就已經落後了東京大學、北大、北京清華、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大學、首爾國立大學數十名了,要怎樣競爭百大排名?
另外這一公式裡還有一不利台灣:國際同儕的評價。
- 此國際同儕團體的組成不公:這一國際同儕團體,基本上是一些學界、業界的代表,每年由他們打分數。到底是誰呢?當然是某些程度的機密。但可想而知,英國教授一定很多,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什麼英國體系下(包含新加坡、香港),有這麼多大學進入百大。
- 台灣在國際同儕團體的曝光率漸減:以前台灣有許多海外留學生,畢業後就留在當地工作。這些人會當地學界、業界有許多交流,間接幫台灣在此國際同儕團體打知名度。但台灣現在的留學生越來越少,反而是大陸的留學生人數越來越多。另外,國際知名大公司現在也幾乎不來台灣招募人員。你要是去北大、北京清華參觀,看公佈欄上、教授辦公室外,貼滿了世界前五百大公司徵才廣告,包含Google、Apple、Facebook、Microsoft、等等。這在台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原因嗎,一方面台灣市場小,人材庫小;一方面,不管你願不願意,在國際上台灣是被劃為大中華圈內。而這些五百大公司,一向是只找圈內前三名學校的畢業生的。台大已經不是大中華圈的前三名了。
- 台灣的國際交流預算不足:要增加在國際同儕曝光率,另一方法就是勤作公關,包含鼓勵教授出國發表論文,請國外同儕吃飯喝酒,邀請國外同儕來國內訪問。可是這都是要錢的。台灣教授出國的經費申請,每下愈況,越來越少,還遑論其他?
台灣以前能夠在世界大學排名上競爭,其實靠的也不是錢,而是下列兩點:
- 海外留學生對台灣的向心力,因此許多優秀學人歸國服務,看的不是錢。但現在台灣不但留學生越來越少,在政治氛圍裡,更且還用政治力去批鬥曾與中共稍有瓜葛的學者,而不是去尊重、拉攏、爭取人材。小國寡民了,還只顧權利內鬥,不去禮賢下士,還有什麼人材願意來?
- 儒家文化下唸個博士,光耀門楣的心態。台灣給博士生的津貼一向很少。但在上述的文化心態背景下,以前確有許多人搶著唸博士。因此教授可以組成廉價的論文生產大隊。這在國外是不可思議的。國外的現在博士生津貼行情,往往是三、五萬台幣,外加工保、健保之類。因此雖然研究預算可能是台灣的十倍,卻也僱不了幾個博士生。但現在情況變了,臺灣人不愛唸博士了,即使連台大也招收不到博士生了。因此台灣的大學論文產量,以後只會逐年下滑。
反思:
上面講了許多,都還滿負面的。還真是「錢不是萬能,沒錢萬萬不能。」台灣確實也面臨這一抉擇,是不是政府砸錢去拼台大維持世界百大?還是不要。要的話,顯然會製造大學預算兩極化,弱者愈弱,強者愈強。還是開放大學教師開公司,這樣也是會賺錢的教授愈有錢,不會的就產生相對剝奪感。
小弟也覺我們不一定要去拼這百大。這主要原因是,這些百大的計算公式,都是後設績效指標,台灣卻瘋得很。於是很多學校都去做這些績效指標,倒因為果,結果往往反受其害。最具體就是,香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排名都很前面,但對他的工業、經濟有很大的幫助嗎?你可以砸錢去衝這些後設指標,但你能砸錢培養出Stanford、Berkeley旁邊的矽谷嗎?可砸錢培養出北京中關村嗎?那某些學校這樣衝指標,對他國內的經濟幫助甚少,有什麼意義呢?都是培養學生,為人作嫁嗎?
以上言語無緒,為諸君茶餘飯後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