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3/12 14:10:10瀏覽1475|回應1|推薦8 | |
根據報載消息 全球百大排名 北大清大上升、台大退步 http://udn.com/news/story/9/760347 全球聲譽最佳大學 台大排名下滑 http://udn.com/news/story/5/759774 這個趨勢,其實在大學內來看,早就是必然的趨勢了,而許多教授、教育部官員不斷試圖改變這一趨勢,現在趨勢難以挽回。原因主要有下列兩點: 1. 台灣的研究、教育經費,遠遠落後世界一流大學。 英國英國泰晤士報搞得這些評鑑,是有一套公式的。譬如小弟在2013年發表的一篇文章: http://blog.udn.com/chiefay/8880095 該篇文章就解釋了這公式中的各種參數與權重。其中很大的權重比例,都是和經費有關,譬如每個教授平均獲得的研究預算、每個學生平均分配到的教育預算。像是東京大學、新加坡大學、香港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他們光是經費一個參數,可能就導致全面評分贏台大十幾分了,那台大怎麼比? 另外還有些分數項目,譬如國際同儕對該校的評價,這也是需要經費補助國際互訪、參加會議、舉辦國際會議、等等,也是間接和經費多寡有關。 2. 台灣製造論文人力,不斷下滑。 台灣過去的研究成果突出,很大的原因,是有大量的優質博士班學生,幫老師出論文。而我們去看泰晤士報的排名計算公式,其實論文產量,只佔排名分數的很小比例。可是台灣的教育、研究經費,遠遠落後世界上其他一流大學,也只能在論文數量上一直衝刺。但這樣的衝刺策略,在經費沒有大幅增加下,只能靠升等、評量制度,去壓迫教授多出論文,但人力有其極限,效果其實有限,而且竭澤而漁,反效果不少。 而台灣過去一直享有大量的優質博士班學生,這是有他的特殊時代與文化背景。過去學生都把唸博士,當成是科舉考狀元、中進士。要是拿了個博士,真是光宗耀祖,可以放鞭炮,誇耀鄉里。因此學生都很盲目的來唸博士班。可是台灣對人材,一直是很輕賤的。譬如,博士班的生活津貼,普遍很低,一般往往只有每月萬元不到,遠低於國外水平。讓一個三十歲博士生,還要靠老婆、爸媽去養,根本不把博士生當人材看待。 但過去還有許多系所擴編計劃,因此雖然研究津貼微薄,還是很多學生搶著唸博士,一方面光宗耀祖,一方面將來可以當教授。這幾年,台灣少子化的衝擊,各大學部但不能擴編,還可能要縮編。而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其實只是買設備,大量製造,也不需要高科技人力。因此博士出路,可以說非常少。於是學生開始務實了。許多優秀學生要唸博士,也寧肯到國外去唸,津貼又高,工作出路又多。這是個好現象,代表學生會自己思考了。可是對各大學研究能量,卻造成了致命衝擊。現在即使是台灣大學,許多研究所,也招不到學生。因此,台灣教授以後,大概也無法繼續享有大量的廉價博士生人力來製造論文的優勢了。 綜合前面兩項因素,如果這兩項因素不變,台灣的大學世界排名,只會不斷下滑。那要怎樣改進呢?當然大環境要改。教授平均研究、教育經費要增加,研究生津貼要增加。但這些要增加,台灣的產業結構要改變,產業要從cost-down的代工產業,進化到高風險的創造價值產業。另外,不同科系的教授薪資,可能也要鬆綁,不能齊頭平等,不然也吸引不了好人材來當教授新血。但這些大環境的因素要改變,都不是一蹴可幾的。 最後,講一個老故事。戰國末年,秦已滅韓、趙、魏,又佔燕都城薊,於是揮軍擊楚。這時秦始皇志得意滿,不把楚人看在眼裡。他先問老將王翦,要說少人馬?王翦答,非六十萬不可。 秦始皇小氣,捨不得那些糧草錙重,又去問年輕將領李信。李信說,沒問題,三十萬就夠了。秦始皇得意洋洋,回來嘲笑王翦,說將軍老了,膽子小了。 結果李信一去,被項羽他祖父,楚大將軍項燕擊潰,衝入大營,幾乎全軍覆沒。 於是秦始皇了悟,這六十萬兵馬,是省不下來的。於是又去求王翦出兵,給了六十萬兵馬。王翦還怕秦始皇面子上掛不住,哪天要來算賬,於是裝成很貪財的樣子,又多要了好多房地產。 這個王翦的老故事,告訴我們的教育部官員,你想要拼世界大學百大,這個錢也是省不下來的。畢竟,哈佛、牛津、劍橋、柏克萊、史丹佛、東京大學、北大、清大,都不是笨蛋,會讓台灣又窮又沒博士生人力的教授團隊,給比下去了。(他們優秀的博士生,可能還來自台灣。) 猋風不竟夕,暴雨不終朝。國際大學排名,是個持久戰,不是義和團式的灑熱血,逞一時之快。而是需要長久的經費、後勤支持,才能有好成績。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