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07 09:54:21瀏覽3217|回應6|推薦18 | |
感謝電小二推薦 最近政壇風波不息,教育部與各大學可能暗自慶幸。因為最近廣受推重的 英國Time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2013-2014年, 台大排名從134降到了142。在大眾人民被政壇風波、媒體名嘴,搞得眼花撩亂之際,似乎沒有留意此一消息。其實臺灣各界如此重視此一排名,說得聳動點,多少反應了下列兩點事實:
但既然我們臺灣教育部這樣看重此一排名,而且每次國內大學排名竄升,都會拿出來當成政績,我們怎可不去瞭解這一排名是怎樣計算的,並從而盡一份公民的力量,協助政府將台大以及其他國內大學,排名擠進前100大呢? 背景說明 英國的Time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是依據下列指標,來計算各大學的分數,並進行排名。當我們細看這些指標與其權重,確實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的地方,可以讓大家省思,與給教育人員參考。 1. International outlook: People, research (7.5%),又分成下列三項。 1a.國際生、本地生比例 (2.5%) 1b.國際教師、本地教師比例(2.5%) 1c.過去五年與國際學者合作發表論文比例(2.5%) 2. Research: Volume, income, reputation (30%),又可分為下列三項。 2a.在每年10,000+國際同儕的評價分數(18%)。 關於這部分的問卷樣本分佈,各位可點擊此句的link。各位可以看出來,自己承認對東亞學術界瞭解的受訪者,佔13%;對北美瞭解的,佔25%;對西歐瞭解的,佔10%;對南歐聊解的,佔5%;對南亞瞭解的,佔3%。當然,瞭解不瞭解,也部分反應了被瞭解的對象否足夠突出。但更複雜的是,他也反應了不同地理區域的學術隔閡。 2b.每位教授平均獲得的研究經費(6%) 2c.每位教授平均在Thomson Reuters 指標上發表的期刊論文數(6%) 3. Citations: Research influence (30%),也就是論文被引用的數目。 這部分主要是由Thomson Reuters 檢視過去五年內,超過對六百萬編期刊論文,超過五千萬次的引用,來做樣本。但是這個資料庫,基本上都是英文雜誌。即使是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這樣的雜誌,也是以英文發表。因此,對東亞區的文學、歷史科系研究成果,不但無法加分,還在平均教授人數後,變成稀釋性扣分。這也是為什麼歐陸的學者對我們執著於此不公平的評分系統,非常不解。 4. 工業收入(2.5%),這部分是看做創新的實用價值指標。 這部份,臺灣很難取分。因為臺灣工業一直不能升級,主要還是硬體代工,大量生產,不住重創意。因此老闆惟一有興趣的技術,就是cost-down(譬如用塑化劑取代食材)。對其他創新的技術,他們一概不與經費。 5. 教學環境(30%),又分成下列三項: 5a. Thomson Reuters world-wide reputation survey(15%)。 在2013春季,由16,639份問卷完成。這部分,也可以參照項目(2a)的解釋。 5b. 師生比 (4.5%) 5c. 博士畢業生與大學畢業生比例(2.25%)。 這部分,是因為Times相信,博士畢業的越多,代表學校的尖端研究越多,可以給大學部學生更多的創新概念。 5d. 博士畢業生與教師數的比例(6%)。也就是看學校產生博士的效率。 5e. 學校總收入除以教師數(2.25%)。 這部份,臺灣很難取分。東亞各國都是經費集中支持重點大學。譬如2006年,東京大學一年的預算就是2000億日圓。光是這一項,就比台大多了好幾分。而臺灣現在還要砍五年伍佰億預算。基本上臺灣的態度,就是又不捨得花錢,又要面子。 這其中,臺灣學校比較強的是期刊論文發表(2c),也是國內各校無不極力要求教授表現的指標。很不幸,這個項目只佔6%。另一個相關的項目是過去五年論文被引用的數目(3),可是這部分,卻也與論文發表數量沒有直接相關。因為,各大學往往只求短期數量,而不求長期質量,因此產生許多me-too論文。 其實,我們如果只看這些公式,其實要擠進前一百名一點都不難。所謂,有錢好辦事也。譬如,我們看第一百名的英國約克大學,總分是52.6,而台大是49.2,差距是3.4分。那各位看倌知道台大的工業收入是47.1分。那各位知道北京大學的工業收入分數是多少(45名)嗎?99.9分。北京清華(50名)呢?也是99.9分。韓國KAIST(56名)呢?100分。韓國Pohang科技大學(60名)呢?100分。那各位看倌,知道大陸、韓國是怎樣play這個game了?光是這一項目,台大就差了這些亞洲對手接近總分兩分。 再看看國際生與本地生比例,在北京、清華,他們都有外國生的學程班,與本地生分開授課,分開考試。這樣可以鼓勵各國的學生,來他那兒拿學位。臺灣學生去,基本上也是參加此類國際生學程,不與本地生一起考試、上課。否則以當地各省狀元進了北大、清華的競爭激烈程度,這些外籍生、台籍生根本沒有畢業的條件。但是這個樣子玩下來,這個項目(1a)也可以拿個一兩分。於是這邊買個一分,那邊買個兩分,台大很容易就可以進百大了。光是要求教授出論文,也增加不了幾分。 經過小弟的大致敘述,各位看倌應該瞭解了,該怎樣玩這個世界大學排名的遊戲了。基本上你只要有錢,都可以買得到。但是臺灣的問題是,又不願意花錢,又要排名,結果只能不斷壓榨教授、博士生。 野人獻曝的建議 下面,我們根據上述的計算公式,逐一檢查,並提出建議。總的來說,主要建議如下:
要是國家捨得花錢,還可以做下列項目。
以下,我們針對逐條來審視。 1. International outlook: People, research (7.5%) 1a. 國際生、本地生比例 (2.5%) 這部分嗎,教育部明顯有兩條路。一條是效法香港大學(43名),廣發優厚獎學金,招來世界一流學生。另一條是仿效北京大學、北京清華,除了合理的獎學金外,設置國際生學程,讓國際生可以輕鬆畢業。 1b. 國際教師、本地教師比例(2.5%)設國際生學程,讓他們可以輕鬆拿學位。 這點嗎,現在教育部已經開放國際學者可以領月退俸。但是要像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清華那樣,以國家資源灑錢,吸引諾貝爾級大師來駐點,還是有段距離。畢竟臺灣教授的薪資,與港大差三到五倍。國外大師熱愛研究,但也不是傻B。 1c. 過去五年與國際學者合作發表論文比例(2.5%) 這部分,可能要鼓勵國內學者與國外互訪,並且要求產生合作論文。但是國際學術合作,十分不易。許多這類的互訪,後來都淪為照相吃飯。 2. Research: Volume, income, reputation (30%) 2a. 在每年10,000+國際同儕的評價分數(18%) 這部分就很有趣了。外國學者要怎樣評價臺灣學者?這方面北大、北京清華都是廣邀世界各地的重要學者來訪,包含舉辦國際重要學術會議,因為這些人很可能都是此項指標的問卷調查樣本。這些訪客,既然見了面,知道北大、北京清華的研究成果,打分數時多少會手下留情。而即使他們不是評分人,也非常可能他的同事、學生是評分人,可以口耳相傳。因此,花大把銀子,把可能影響分數的人都找來訪問,吃吃喝喝,看看研究成果,這是一定要的啦。畢竟,18%是個很大的比例。每個打分數的人,多給兩分,台大就可能進了前100名了。但是,台灣在這方面花的錢,其實遠不及亞洲其他競爭對手。 2b. 每位教授平均獲得的研究經費(6%) 這部分講來讓人羞澀。臺灣的研究經費一向都很少。外國一個NSF的研究計畫,經費可能是一年十萬美金起跳。臺灣通常是30萬台幣起跳。 我們講一個誇張的對比,2006年日本東京大學(23名)的預算是多少?2000億日圓,相當於600億台幣。光是這筆預算,(2b)加(5e)兩項可能就贏台大三四分了。而台大現在還面臨五年伍佰億減半的威脅。 光是這一項,臺灣就已經輸亞洲競爭對手兩、三分了。而且還不只是分數的問題。臺灣的博士生津貼很低,一個月可能只有七、八千元台幣。要一個三、四十歲的博士生,還吃自己,給老婆養、爸媽養,實在是羞辱人材。 反觀國外,一個理工科的博士生,一個月的津貼起碼兩三萬台幣元,雖然不是奢華,但夠他們基本的生計。基本上,這些先進研究大國,在理工相關科系,沒有準備好全額獎學金,是不會收博士生的。 相比之下,臺灣的博士生工作熱情不高,而且往往都要在外面兼差。現在博士生就業市場不佳,即使連台大,博士班也越來越難招滿。而博士生的數量,基本上是臺灣過去在世界排名的主要競爭力來源。現在,各校博士生漸漸招生不來,對臺灣各大學最重要的競爭力來源,是蒙上了很大的陰影。 2c. 每位教授平均在Thomson Reuters 指標上發表的期刊論文數(6%) 這部分,各校應該都已經盡力了,很難再有大幅分數增加。而且由於現在唸博士班的學生越來越少,這部分的成績未來其實很不樂觀。 3. Citations: Research influence (30%) 這部分也是很有趣。基本上是要有創新型的重要成果,才容易被cite。但大多數的研究成果,其實都不是那種石破天驚,開基立業的成果。因此,人家要不要引用我們的成果,有時又牽涉到了許多國際學術勢力的複雜競合。國內也有教授做了東西,結果國外後來的論文卻不cite。還有時後,熱門題目由歐美定義,亞洲國家只能被動follow。而歐美的大實驗室,勢力盤根錯節,地理距離近,互動頻繁(透過許多小型學術研討會),互相會知道最新進展,互相援引。反觀亞洲這邊,就與他們交流困難。因此到最後,也是一個錢字。我們能不能夠有許多經費,與歐美的實驗室、大學互訪,增進彼此聊解的,並且鼓勵對方引用我們的研究成果。 如果國家不能給很多錢支持學術互訪,那就只有放任便宜教授做自己的心愛題目,也許有天會迸出一個石破天驚的研究。其實這也無傷大雅,反正臺灣教授很便宜,遠低於國際行情。 4. Industry income: Innovation (2.5%) 這部分,我們方才已經講過了。韓國可以透過三星、現代,把工業資源灌入幾個大學,給他世界排名分數加個兩分。北京方面,也可以透過鐵道部、華緯、這些半官方機構,把研究資源灌注到北大、北京清華。臺灣呢?臺灣工業界基本上都是代工起家,只要買設備大量生產,不願意投資研發。臺灣老闆的惟一要的技術,就是cost-down。對創新產品的研發,他們覺得太沈重了。因此這方面,可能臺灣很難。未來大概也是一灘死水。 另外,臺灣各大學的研發處與會計室,一般都在官僚牽絆下,積極阻擋工業授權。譬如有教授要申請專利,學校可能沒錢補助,連專利潛力評量、申請案撰寫也不幫忙。於是教授只好自己找錢申請。(要申請歐美日中專利,一趟下來可能要五十萬台幣。)然後好不容易專利下來了,學校禁止教授全部技術授權,說是怕賤賣國產,圖利商人,將來行政人員要上法庭。於是廠商就乾脆免費抄襲教授專利。教授求助無門,請學校幫他告廠商。然後學校說,對不起沒有預算幫你打官司。 如果真的排除萬難了,成功對廠商技術轉移授權,學校說他們要分錢。教授只能怨嘆,自己太愛做研究了。 5. Teaching: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30%) 5a. Thomson Reuters world-wide reputation survey (15%) 呵呵!這部分在基本的研究產量外,要加個兩、三分,基本上也是你要到處互訪,包含舉辦國際重大學術會議。只要肯砸錢,增加個兩分、三分,不是難事。 另外,像是臺灣的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如果只是為了排名,也可以關門了。因為歐美人士,對大陸、臺灣不甚瞭解,看到台灣清華,往往直覺以為是北京清華;看到臺灣交大,誤認為上海交大、西安交大。這樣誤評,給大陸學校加分的,不知多少。 5b. 師生比 (4.5%) 這部分,要加個一分,也不是難事。只要台大把研究所招生員額砍一半,師生比立刻大幅提昇。而且臺灣的博士生,由於待遇不佳,學生缺乏研究熱情。除了少數極大牌的教授實驗室外,一般都是要死不活,拖著等學位。如此情況,其實與歐美日韓潮流,把博士生當成領薪水的研究人材對待、尊重,是完全背道而馳。因此,把研究生人數砍一半,不但可以提高師生比,更可以提高博士生的津貼,增加其研究熱情,臺灣大學排名積分立刻加個三分,不成問題。 5c. 博士畢業生/大學畢業生比例(2.25%) 這個指標,講來有點可笑,有英國人球員兼裁判之嫌。因為學術界都知道英國博士超好畢業的,一般是三年畢業。哪裡像是德國那些歐陸學校,博士往往要六、七年才能畢業。許多歐陸教授都嘲諷,英國博士生在學到任何東西前,就已經畢業了。因此英國學校在這邊,佔了不少便宜。 但不管怎樣,臺灣要在這個項目取分,只有加強博士生的研究熱情。實務上來說,就是提高每位博士生的津貼,讓他們不要去兼差。並且透過高津貼,檢選真正對研究有興趣的人材。 5d. 博士畢業生/教師數(6%) 改進之道,請看上項。 5e. 學校總收入/教師數(2.25%) 請看2b項的分析。 結論 臺灣的問題,就是又不肯花錢,又要爭世界排名,結果只能在那6%的(2c)項目上做文章。而臺灣老闆只想賺代工容易錢,不願意雇用博士人力作創新研發,導致產業一直無法升級。因此博士生就業市場一直不佳,在學津貼又低,大學更不把他們當成人材尊重,因此學生漸漸不愛唸博士了。眼看這一項,也要面臨兵源不繼的後勤問題。 但如果臺灣只要爭排名進前100,其實也不難。砍研究所招生名額,增加師生比,增加博士生津貼,再集中預算給台大,應該很快就可以進前100大的。 但這樣的排名,真是我們要的嗎?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