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6/02 00:45:40瀏覽1972|回應3|推薦28 | |
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 身後是非誰管得?滿村爭說蔡中郎。 上面這首,乃南宋陸遊(字放翁)所作〈小舟遊近村,捨舟步歸〉。蔡中郎就是東漢末年左中郎將蔡邕,蔡伯喈。放翁先生看到盲翁說《琵琶記》,是當時極受市井歡迎的故事,把蔡中郎貪圖富貴,拋棄父母餓死荒年,不認糟糠髮妻趙五娘一段,說得人見人恨,最後被雷打死,遭了報應。而這故事說得好,引得村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紛紛可憐趙五娘,更同聲咒罵天下負心漢,也許還警戒子弟不可學蔡邕負心無義,為天地鬼神不容。 可是蔡邕卻真是蒙了不白之冤。母親生病,他曾七十日不上床睡覺,窩在母親病床邊侍候湯藥。母死,結廬於墓旁,守孝三年。更堅持兄弟不分家。他更是東漢末年大儒,辭章術數音律,無所不精,飛白書法傳揚一時。一生志在註解六經,完成漢史。曾奉詔戡正六經,以硃砂筆寫在石壁上,為六經標準,世稱「熹平石經」。 但他為人耿直,屢屢上密奏,議論公卿朝政,得罪權奸宦官,被鉗髮下獄,幾遭極刑。後經人解救,才流放朔方,不得赦免。此事可能對蔡邕形成了重大的心靈打擊。後來又經權貴迫害,逃到山東,落難十二年。 待董卓專權,知蔡邕名滿天下,就強徵蔡邕,威脅滅他三族。蔡邕不得已,只得再入朝為官。董卓雖殘暴,對蔡邕許多議論,也敬重採納。後來王允誅董卓。蔡邕忍不住嘆息哀傷,卻被王允斥責,下在獄中。當時公卿儒生紛紛為他請命,蔡邕也願受斷足黥面刑罰,只求能效法司馬遷,續成漢史。但王允執意殺雞儆猴,又不欲蔡邕效法司馬遷,記錄皇帝短處,於是處決了蔡邕。天下皆以為冤屈。 此後歷經魏晉、南北朝、唐、五代,朝野對蔡邕遭遇,都十分同情。但到了宋朝,理學興起,就是那儒家基本教義派,一切事物都須付以道德評價,於是開始批判蔡邕為不忠不義之徒。在此社會氛圍下,蔡邕在民間說書人口中,就變成了一個貪圖富貴,不忠不孝不義,薄情寡恩之徒。與他一生孝悌無虧,相距甚遠。 而放翁先生聽這盲翁說書,能不感嘆嗎?就像蔡邕一樣,他也是胸懷大志,材名早標。只是他志在北伐,恢復故國山河,卻不合當時權相秦檜之意。宦海浮沉,到老壯志難酬,才知一介書生,又能做多少事?更還管得了後人說三道四,眾口鑠金?於是發了牢騷,寫下上面那首名詩。 但這還沒有了結。元朝末年有高明者,字則誠,順帝至正五年進士,看了陸遊的詩,竟然也大為讀書人感嘆。為什麼呢?高明是漢人,但他效忠元朝,就像曾國藩效忠清人一般。而他也曾為幕僚,參謀平定浙江方國珍亂事。後來方國珍受招安,還想要錄用他。他覺得不堪,又慨嘆朝政黑暗,就要辭官歸鄉。高明雖然是當世材子,但生活在漢蒙夾縫之中,恐怕有嚴重的身份認同障礙。因此他想起蔡中郎,被說書人、下里巴人這樣隨意污謫,也不能從墓裡跳起反駁。就像高明效忠蒙古皇帝,鎮壓同是漢民叛亂,將來千古忠奸,又該由誰說呢? 看倌且思量,蔡邕、陸遊、高明三人的感嘆,近看不同,遠看卻又大同小異。他們都是少年英材,讀書考試一把罩,自然養成一股傲氣志節,以為可做一番事業,造福天下蒼生,留名青史。誰知亂世中浮浮沈沈,到老也做不了多少事,只能搔髮空歎。詩聖杜甫曾哀悼李白,言: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古代讀書人往往追尋流芳青史,寧肯忍受生前死後寂寞。誰料身後竟也由人笑罵。而這樣嘆息,難道不也是為許多心志純正,卻時運不濟的讀書人之共同嘆息嗎? 不過精彩的轉折是,高明雖然管不了自己身後事,但卻決定出手管管蔡邕身後事,為蔡邕打抱不平。於是撰寫了著名的《琵琶記》,把蔡邕改寫成個懦弱書生,不能反抗皇帝賜婚,牛丞相逼婚,被迫與牛小姐結婚。又以家鄉遙遠,信息不通,中間又遇信差詐騙,才釀成了父母餓死的悲劇。此前中國戲曲多由民間藝人編寫,用字遣詞往往雜俗。《琵琶記》是第一部由朝廷名公譜寫的戲曲,因此用辭典雅優美,開創了中國戲曲發展新里程,因此被稱為南曲第一、南戲正宗。此後各戲班演蔡邕故事,多本於此,也算是高明俠情展現,為古賢人翻案成功。後來此戲曲甚至被翻譯為英、法、德、拉丁文,流傳海外。甚至曾在百老匯上演,可謂影響甚廣。 講到這裡,各位看倌若有盡心盡力,卻受人污衊。或高材不遇,為人笑罵者。想起蔡邕、陸遊、高明三位材子,也當莞爾一笑。小弟忍不住胡謅打油詩一首,以饗諸位: 千載文心同一歎,當年志氣憑誰描? 不因放翁逢盲翁,中郎奇冤何日銷? 插圖: 蔡邕與趙五娘新婚二月,被逼迫赴京求取功名,與妻子依依不捨。 蔡邕婉拒皇帝賜婚,上表辭官,求放歸家。 皇帝賜婚,牛丞相逼婚,蔡邕不得已與牛小姐成婚。 牛小姐請蔡邕奏焦尾琴娛樂。蔡邕以琴曲訴愁腸。 逢官家放糧,趙五娘卻被無賴里正欺侮,奪走糧食,悲傷哭泣要投井尋死。 葬了公婆,趙五娘化身道姑,背著琵琶,沿路賣唱,赴京城尋夫。 趙五娘在彌陀寺外,逢蔡邕出巡,被驚慌趕走,遺落公婆畫像。 趙五娘去相府索取公婆畫像,遇牛小姐。 牛小姐帶趙五娘,與蔡邕夫妻相認。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