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表象與真實?
2011/02/07 12:52:37瀏覽1267|回應1|推薦1

在德哲康德的哲學體系中,將「現象」與「物自身」(thing-in-itself)清楚區隔,認為我們所知的只是「現象」(事物在人的意識中的呈現),而不是「物自身」(物之在其自己);說物之在其自己可為智的直覺之對象。但智的直覺只屬於上帝所有。所以,人只能看到現象,而不能掌握物自身。 

如果我們把話稍微改一下,康德的意思應該是說,人無法絕對客觀地認識事物之整體,只有神才能做到;人總是主觀而局部地認識事物。 

新儒家的牟宗三先生和康德槓上了,強調說人也有智的直覺。意思應該是說,人也有可能絕對客觀地認識事物之整體。 

康德為什麼要設定上帝作為物自身的創造者與認識者,我無能理解。而將上帝的全能、客觀性與人的主觀、有限能力做明顯區分的思維,也可能使無神論者感覺困惑、不服。 

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我也無法像牟先生那麼樂觀。我不認為人有可能絕對客觀地認識事物之整體。我比較相信人對事物的認識永遠是主觀而局部的。只是,主觀與客觀間,未必永遠對立。主觀中也可能有客觀性。甚至,所謂客觀性,其實永遠就是主觀性的一種特例,而非對立面。如果抽掉上帝概念,所有的認識都是出於人這個主體,所以永遠帶有主體性(也就是主觀性)。 

再者,如果抽掉上帝概念,我們也將拒絕把對局部與對整體的認識做絕對的二分。我們可能漸漸趨近認識整體。也許永遠只是趨近,而非絕對的整體。但是,就我們的生活實踐需要而言,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有可能幾乎就是整體的。這時候,認識整體與認識局部二者的分野可能已經沒有意義。 

撇開以上的總論,我們實際上很需要體認認識的主觀性,特別是對於「社會」或「國家」這樣的事物。因為它牽涉到我們的認同及相關的實踐活動。具體言之,人與人之間可能因為對於國家的主觀認知與認同的差異,而甚至產生嚴峻的、血腥的衝突。 

台灣現在可能就處在這樣的危機之中。有些人要獨,有些人要統,還有一些在統獨光譜的兩極之間。在網路上就可以清楚看到這樣的態度歧異,而且爭論似乎益趨激化,我對此實在不能樂觀,我憂慮它會是真實衝突的先兆。 

而這種態度的歧異,主要源於各自的「主觀性」。 

有人看到一個強大的、快速進步的中國,也有人看到一個蠻橫的、有許多問題的、不穩定的中國;有人認為自己毫無疑問的是中國人,有人認為自己已經不是中國人;有人認為台灣是中國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有人覺得台灣還是和中國分開、各自獨立的好,以免遭到惡漢欺凌。 

這些都是主觀的認識與態度,它們都有一定程度的客觀性,有一定程度的合理理由與共識,但終究都還是主觀的認識。 

希臘哲人柏拉圖早已經提到人可能錯覺以為光影是真實。人們將主觀所見的表象誤以為是真實,這種情形的普遍性,遠過於人們的想像。一個小東西可能被幻覺為巨物;反之亦然;同樣的事物,有時候看來燦爛奪目,有時候看來灰暗平淡。究竟什麼才是真實? 

我無法回答究竟什麼才是真實,我也無從回答什麼才是真實的中國。但是,我們大家至少可以更謙虛些,接受一種可能性:我們的認識與態度是主觀的、是侷限的。而我們如果能試著設身處地去體會他人的主觀,用願意同情理解的心去聆聽他人的聲音,可以有助於建立一種「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ve)的態度。「互為主體」或許就是我們唯一可能達到的客觀性。 

「互為主體」的認識與態度才能幫助我們免於陷入無謂的衝突,免於造成令大家都遺憾的悲劇。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4861454

 回應文章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瞎摸不着象 / 相 ?
2011/02/08 23:14
http://blog.udn.com/mbr8879576/24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