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0/18 09:46:52瀏覽1451|回應13|推薦26 | |
國民黨臨全會於日昨(11/17)決定換柱,朱上柱下。一時輿論四起,引人矚目。 我曾經為文挺柱,但是,我也漸漸聽到一些對於洪秀柱不利的聲音。譬如曾任馬政府內閣閣員的楊志良,近日就批評洪秀柱,表示她不應該提統獨議題。當然,這意思應該是說,談統獨議題犯忌,而且根本沒必要提。這和朱立倫批洪的終極統一的提法不符台灣主流民意的說法有類似之處。 更犀利的批評來自中間人士陳文茜女士。陳女士近日在其所主持的傍晚電台節目中,評論國民黨的近況,一方面,她批評了總統參選人洪秀柱,進而她也批評了國民黨的領導班子。對於洪,陳表示她雖然有足夠的勇氣,但卻缺少謀略,缺少班底,不熟悉重要政策(譬如證所稅),甚至不識時務(竟然還在講終極統一);貿然閉關而竟未通知幕僚。陳顯然暗示洪秀柱應該適可而知退,不要在困境中因為情緒反應而做出更錯誤的動作。而對於國民黨,陳則認為近年從馬到朱的一系列大動作是一路錯。 社會心理學裡有所謂歸因論(attribution theory),探討人們如何將行為進行歸因。最主要的分別是「內因」與「外因」兩者,內因指當事人的內在特質,如個性、心理、言行因素等;外因則指外部情境因素。歸因論指出,人們普遍傾向著重內因,這被稱為「基本歸因謬誤」,也就是說,是多數人普遍的歸因傾向,但是卻可能犯錯,也就是低估了外部情境因素的作用。 洪秀柱被換下,失去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的身分,依前述的思維,或可說是內因論的歸因,也就是說,被換下是洪自身的問題:因為她不該如何如何。 那麼,可能的外因論又是什麼呢? 筆者之前提出的挺柱宣言中,嘗試分析台灣的主流傾獨民意趨勢的形成,指出由於中國大陸的崛起、台灣的自由化與本土化,乃至美國為防堵中共所施加於台灣的影響力等,促使台灣民意愈趨反中、反統,從而獨派聲勢快速看漲,幅度之大可能超過一般人所能想像(只是,這種變遷可能藏在「維持現狀」的面具下,故未必會那麼鮮明地被意識到)。但是,話說回來,我卻認為統一才是台灣唯一的生路(具體可能傾向形統實獨)。所以,我認為獨派路線是錯誤的、危險的。至少,台灣必須要有主張某種形式的統一路線的聲音。而國民黨的傳統路線也正是如此。國民黨基於維護其正統國家認同主張,以及挽救台灣危局的使命,不能、也不應該改變其統一大方向(具體路線或可微調、精緻化)。基於此,我認為洪的傾統主張大體是正確的。而如果因此不能符台灣主流民意而致選情低迷,乃非戰之罪。我以為,國民黨寧可敗選,也應該繼續堅持這種路線,以待來日。來日可能經由經驗教訓,使台灣主流民意再度調整,國民黨仍然將有機會執政。反之,如果國民黨不自覺地隨台灣民意大流而轉變立場,問題是這相對於兩岸局面,其實只是一種小氣候,將難以肆應兩岸危局。 我以上的論述比較可歸為外因論,也就是說,洪的選情低迷以及被撤換候選人身分主要是外在情勢使然,與她個人的特質關係其實不大。如果她選情不低迷,說她缺少謀略、缺少班底、貿然閉關等的批評大概自然會消失。至於說她不符主流民意,那就更需要檢討:政黨究竟是應該依循民意大流,還是更堅持長遠有利台灣的路線?當然,我認為應該是後者,但是,當前國民黨內的主流意見則顯然傾向前者。 如果能回到原點,我其實也並不那麼支持洪代表國民黨出馬參選總統。我支持她,是在沒有更適當人選願意出馬的情勢下的妥協性選擇。當然,也包括我不贊成在最後一刻再做換將的大動作。 但是,究竟什麼是適當人選,這卻仍然是莫衷一是的議題。在國民黨內,顯然仍然有一些人傾向支持王。我估計國民黨內的本土派有不少人是這種態度。而這可能也是使其他人選遲遲不願表態參選的部分原因。 但是,我猜是馬極力阻擋,所以王無緣代表國民黨出馬。而本土派因為王受到排擠,而集體抵制,以致形成今天的近乎崩盤之局。朱如果能代洪出馬,那只表示他還是比較接近黨內最大公約數的人選,卻未必是挺王派充分接受的人選。 以上的猜測性陳述,是關於國民黨內的主要形勢。相對於此,以及相對於兩岸間、國際間的大勢,我以為洪個人的立場、言行可能與最後換柱結果間的關係倒不是那麼大。或者說,變的不是洪秀柱,變的是大局勢;矛盾是存在於台灣小氣候與國際大氣候之間,而不是洪的路線與國民黨應該走的路線之間。 國民黨決定以朱換柱,我並不完全反對。但是,我身為藍營的支持者,對於朱、對於國民黨,卻還要繼續審視。台灣的處境特別困難,這本來是人所共知的事。但是,人們卻可能在做其他的選擇時,忽略或甚至選擇性遺忘這一點,而往往只從追求小確幸出發,選擇眼前所愛,乃至不顧大局。是否要等到悲劇將至,才知悔之已晚呢? 陳文茜女士說,國民黨近年的作為是一路錯錯錯。對此,我也有不盡相同的看法。且讓我先回溯到更久以前的國民黨史。在1949年前後,國民黨政府在國共內戰中快速潰敗,當時的美國也認為一切都是國民黨的錯,特別是老蔣的錯,從而準備撤除對老蔣的支持,甚至找人來取代之。老蔣究竟有沒有錯呢?尤其是在國共內戰中,是否一路犯錯?我卻以為,老蔣主要的錯只有一條,而且是一以貫之,那就是誤判民意。他始終以為他能得到多數民意的支持。就在這種誤判的基礎上,他持續低估共軍的戰力,因為他顯著低估共軍所能得到的民眾支持。而這個誤判、低估也影響他的戰略部署,使他的戰略一路錯。雖然是一路錯,但其實只錯在一點上。再者,這種民意誤判不只是對自身的高估,也可能是出於對「民眾善意」、「民眾理性」的高估,以及對中國社會中已存在著的階級仇恨、矛盾的低估。 也就是說,老蔣的誤判,有可能是出於他對人民的善意誤判:只要我是為人民做事,我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支持。他當然肯定前者(這裡他可能低估了他偶而採用的血腥手段,以及戰爭中人民犧牲與付出對執政者的政治效果),所以,他也能肯定後者。但是,他就是在這裡犯了錯誤。簡單說,他低估了社會結構的複雜性與其超越個人意志的獨立性(以及整體困窘程度)。 近年的國民黨是否一路錯?我估計多數台灣人認為是。但是,我同樣以為,這所謂「一路錯」其實可能也是出於同一思考模式的錯。某種程度上說,我認為這是在小氣候與大氣候的矛盾中思路的分歧,是關注大氣候與關注小氣候之間的思考分歧。需要有人在兩者間去做聯結,卻未必是要以多數人的認知來判斷少數人的是非,也未必應該依循多數人的意見才為是。當然,不符多數人意見的政策路線就容易失敗,這是現實。只是,論者卻未必應該依此而判定對錯,因為對錯還要看長期的宏觀大勢。 當然,也有人只是下意識地持續既有的意識型態與思路,譬如,深藍的人繼續堅持深藍路線,並未嘗試重新思考統獨路線的應然問題。不過,即使重新思考,答案卻未必就會截然相反。那些改變統獨立場的人,也許覺得他們是覺悟了,而嘲笑其他人的不知覺悟。但是,改變立場的人的覺悟是夠深刻的覺悟嗎?那卻又是另外一層次的問題。 也許,對於多數台灣人來說,統獨並未到最後圖窮匕現的階段,可以暫時不談,甚至應該暫時不談,以免內部自亂。但是,真的還時機未到嗎?還是人們的思考怠惰與企求當下愉悅使我們寧願繼續摀住眼睛?尤其,作為爭取國家執政者的黨也可以抱持這種態度嗎?作為國家元首候選人,可以不就此表態嗎? 我不是在為洪秀柱叫屈,這也並不重要;我也不那麼在乎國民黨是否能繼續執政(即使我在乎,也沒有多少意義了),但是,嚴肅的議題必須嚴肅對待;是非的論斷不能只依循多數決。台灣究竟應該何去何從,這才是關鍵重點;統獨議題必須要有更清楚的論述與交代,這應該是國家元首候選人的使命。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