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說「自律」與「他律」
2015/02/06 23:25:57瀏覽7465|回應3|推薦15

康德的自由概念與自律(autonomy)等同,所以:人因為自律而能自由,因為自由而能自律。但是,我對這個說法終不能完全同意。而且,正因為將自由與自律等同,自由的價值恐怕被無限放大了,恐怕會帶來嚴重的流弊。

 

我們沒有理由反對自由。只是,我認為,近代西方似乎太過高舉自由價值,幾乎視之為絕對價值。而且,有意忽視可能與之相扞格的價值與事實。

我偏向認為,所有的價值都沒有絕對化的可能,包括自由價值在內。當我們被宰制、失去自由的時候,自由的確非常可貴,但是,當自由放大到另一的時候,它就不再那麼至高的、絕對的價值。當自由價值絕對化的時候,它很可能會與「平等」價值發生衝突。這可從美國歷史學者威爾杜蘭(William J. Durant)「歷史的教訓」一書第三章的相關討論得到支持。

 

所謂與事實相扞格,是指「自由」並不與「自律」關係那麼融洽。我以為兩者間存在深沈的扞格。在康德的論述中,自由就是自律,就是自我立法、自我治理。但是,我認為康德低估了「本我」在人格中的比重。當人說「我要」或「我不要」的時候,那個我主要是指本我。超我或自我(ego)當然也可能有作用,但是,後二者都只是前者的衍生體。人首先是「本我」的存在,本我也隨時會顯露出扭曲、排擠自我與超我的作用力。

 

按照心理學者金巴度(P. Zimbardo)的研究顯示,人都可能因為情境因素而變成惡魔。而猶太裔美國學者漢娜鄂蘭(Hannah Arrendt)則強調「罪惡的平庸性」,也就是說,即使是一般平凡人,即使不是出於什麼跌宕激情,也都可能做出嚴重罪惡的事。我的歸納則更負面,人性中本來就有殘忍、攻擊,甚至毀滅性的成分。

 

相信並片面強調人性善,或是像康德那樣,建構一種服從道德律的「理性」概念,恐怕是把理論建構與經驗現實混淆了。康德憑藉兩種概念操弄,一是概念區分(如區別「理性」與「知性」、「感性」),一是假定的規準(maxim),而提出合邏輯的推演(理性服從道德律)。

 

我不認為人有如康德所描述的那種理性。在人的複雜潛能中,或許有些狀態接近他所說的理性,但是,那不是單一、獨立的能力,而比較可能是諸多能力的機緣性匯聚的結果。重要的是,它很可能未必穩定、持久,而隨時可能被其他的人格特質或心理機制所轉化、扭曲、淹沒。

 

即使我們勉強接受康德的理性概念,也不免要強調人格中還有其他特質,這些特質可能使人的行為不受「理性」的約制,至少常常會違逆「理性」而行。否則現實世界應該不是我們所看到的模樣,有那麼多的悲劇、衝突。

 

我們可以建構理性概念,但它只是抽象概念,像個標兵一樣,通過與現實的對照而凸顯經驗現象的特質。而且,我們不能通過定義,使理性概念必然包含道德律。因為我認為道德標準是社會生活的產物。只要看不同社會間使用不同道德標準,以致彼此常因此而起衝突可見。美國政治學者杭亭頓(S. Huntington)的「文明衝突論」就強調不同文明間價值衝突的幾乎不可避免。這顯示不同文明間(也就是不同文化間)會有不同的價值標準,而且歧異甚深。

 

康德的道德律只能來自上帝,也因此這個普世的道德律可同時內在於人的理性。這就解決了根本的衝突之源。問題是,康德的道德論述因此必須預設上帝存在。而對於拒絕接受這種預設的人來說,普世的道德律內在於人的理性就是一個奇怪的、沒有依據的命題。

 

如果我們拒絕接受康德的理性概念,他對自由的引伸論述也將變得可疑。

 

在我想來,最根本的問題在於:「自律」與「他律」的關係。在康德那裡,自律與他律是截然二分的概念。康德強調「自律」,但是嚴峻拒斥「他律」。這也是他的自由主義的基本精神所在。

 

然而,我以為自律與他律的關係遠為複雜,兩者實際上應該是難分難捨,雖然「他律」未必導出「自律」,特別是未必導出自由主義者所嚮往的自律,但是,我也相信,沒有他律就沒有自律,自律主要是他律的內化結果(或許摻雜了某些重要的其他元素)。

 

日本社會的紀律是國際間有目共賭的。而那既是自律的表現,卻也相當程度是他律或集體紀律的結果。

 

最近有研究顯示,日本女性常感受到極大的社會控制壓力。她們努力維護家庭生活與社區環境,讓外界看到整潔有序的日本,但她們未必都那麼心甘情願。

 

311大地震的事發當天,我在電視上看到災區的日本人井然有序地為汽車加油,完全沒有搶成一團的情形。這樣的自律令人著實佩服。但是,我仍然認為這背後有著社會控制的作用。重要的是,紀律規範已經被內化,並已經成為習慣行為模式。這種習慣及背後的社會控制力大到足以壓制地震災難所帶來的恐懼。當然,也或者是說,恐懼之餘,卻不知道另外能有什麼不同的操作模式,所以繼續依循習慣模式。

 

那麼,要如何看出這種「自律」背後的他律作用呢?大概要從行為模式背後的價值一致性的觀察著手。譬如「諂上驕下」的行為模式就是屬於缺乏價值一致性的情況。日本人在海外,屢有放浪形骸的表現,也是一端。二戰時候侵華日本軍的殘暴作為,事後很多日本人都不相信,這也顯示某種不一致的效果。日本人有時候被批評為「有禮無體」,也隱含著價值不一致的問題。這裡的「體」應該是指深層的、核心的、指導性的價值。這句話暗示,有些日本人可能善於表面上禮貌,內心卻未必真正有執著的中心價值。為什麼?因為表面的禮貌行為終究是源於他律。

 

話說回來,我無意否定他律的意義,我還是要強調:沒有他律也就不會有自律。在佛洛伊德看來,人的「超我」內涵是源於社會文化。換用社會學者涂爾幹的說法:人的道德意識是源於社會生活。沒有父母師長的教導,人不會懂得自律。教導未必暴戾,但是非源於人的內在。反之,我以為暴戾的教導也有可能內化極深,而形塑出自律。當然,愈是暴戾性的他律,反彈、不服、陽奉陰違的心理反應的可能性也愈大。但是,不同的人的反應模式仍然會有不同。直接認定暴戾性的他律一定無法形塑自律,想法恐怕過於簡單。我以為伊斯蘭教文化圈的教養模式恐怕是比較暴戾性的,而其倫理觀念被內化的程度未必不深。從其信徒行為的執著或可見一斑。

 

我也認為,韓國人的教養方式比台灣人要更暴戾,而其傳統規範被內化成為一般人的自我要求的程度很可能也比較強,而不是相反。

 

撇開暴戾性,外部的強制或限制對於形塑自律(由衷的自我規範要求)應該是必要的。那些強調他律阻礙自律形成的人可能忽略了一點:人的處境從來就具有相當程度的限制性,甚至是無奈;有些事,我們就是不能做;有些時候我們就是會失望、會悲傷或痛苦。再怎麼自由的社會亦然。譬如有人想飛上天空、想遨遊太空,但是他做不到;想要不病、不死,也不可得;想要免於各種傷痛,也很難免。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裡所述是完全不同的考慮層面。但是,我認為這種近乎絕對極限性的「限制」或不自由對於形塑自律來說有重要意義,而且它與他人對己的限制性要求是共構的。總之,最後,人理解到,有些事就是不能做、有些希望就是不可能滿足。譬如,我們不再去想如何不死,而是去想:如何活得好。於是他的欲望會轉向從他處尋求滿足,而放棄這個被限制了的行為嘗試或希望。當人徹底放棄嘗試某種行為或希望的時候,他就建構了自律的最底層基礎。有這個基礎,才可能進而對特定可選擇的行為再做出意志控制的努力。

 

然而,如果沒有那個極限性的限制作為基礎,如果所有的行為都可由意志決定做或不做,而且不必然因為逾越某種極限而陷入困境,這或許較符合自由主義者對社會情境的期待,但是我悲觀地認為,這時候人可能很快就向一邊傾倒,而且極可能是向本我的一方傾倒,而不是超我的一方。譬如,人如果可以不死,那麼,他很很可能會放浪形骸、盡情追求享樂,因為他永遠還可以有再一次的機會。而正是因為人只能活一次,使人被迫要珍惜極有限的活著的時間。滿足欲望的可能性愈大,對生命的珍惜就愈少,道德自律的意識也將會愈弱。事實上,現代社會已經呈現這種整體趨勢。歸根結底,我們為什麼要那麼辛苦地服從道德律?服從道德律,必然隱涵一種最終的內心最深處的認知:我就是不能任性、我就是不能做這個或那個事、我就是不可能事事獲得滿足。

 

康德所謂的服從道德律的理性,很可能其實是上述認知的理想化版本。只是,康德似乎忽略了其中他律或某些外部限制因素的必然作用。

 

的確,某些他律可能會阻礙自律的形成。我接受這個命題。也因此,他律的形式或階段性必須要講究。簡單說,傳統式的教養可能過多地採用強制的教導,而低估了幼少年人的理性思考、抉擇的可能與必要。然而,什麼形式的他律最有助於形成良好的自律習性,這個問題似乎還沒有完善的答案。少些懲罰、多些說理,很可能是正確的做法。但是否該強調以學生作為教育主體、教師盡量避免直接明示道德要求,則恐仍待商榷。對我來說,主張人本教育的那些人,又過高地信賴人的理性,或者相信人性善。這種對人性的信賴本身,讓人心安,只是我不覺得有充足的事實依據,是忽視諸多人間悲劇所做出的人性判斷,卻想依賴這樣的判斷基礎來尋求拯救人間悲劇的道路。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20769357

 回應文章

nestfarn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4/22 15:06

閣下恐怕完全誤解了康德關於 自由 的意涵。理性意志,並不是心理層面或社會性的事實 (Geschehen)。一直將眼光放在這種社會行為或心理、情緒層面做考量,就很難進入道德範疇的思維,也就難怪對理性、自律或自由還是性善論做出如此隔膜的批評。現實,並不是衡量人性的所有或唯一的指標。否則人們很難去理解,何以在集中營或文化大革命中,還能出現幾近不可解的善行。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7-05-26 10:37 回覆:

謝謝指教!

我曾向本校同仁但昭偉教授請教過關於康德,但是,後來談不下去了。他對我的評論大體與你相同。不過,我並沒打算完全依循康德來談康德。我不相信他的物自身概念;我也不接受他關於自由的形上定義。當然,在此有些問題就談不下去了。你顯然不可能接受我這種態度(就好比但教授那樣)。但是,我也不打算接受你們的這種態度。意見沒法統一,只好別過。你們要說我不懂康德,那就不懂吧。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2/07 11:19
「遵守一切規律,才有最大自由」,我忘了是誰說的,但是在自然界確是如此。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儒家教育是權威式說教語錄,聽不懂的人自行體悟。蘇格拉底的平等式的對話,答案藏在問題中。
2015/02/07 10:26
打壓導致反彈,越大的打壓導致越大的反彈。

沒有責任感的培養,就沒有自律的培養。
一旦外在的監視解除,這些沒有責任感的人宣洩爆發,
共同負責就是沒有人負責。


對於中國人來說,紅燈存在於警察或監視器在的時候,
對於很多西方人來說,紅燈存在於自己的良心與責任。

為何有這種差異?

在儒家思潮之下,服從是人間最高的價值。
①美國杜魯門總統丟兩顆原子彈給日本,送蔣介石給臺灣!
②228事件國民黨警備司令柯遠芬説:『寧可枉殺99個,只要殺死1個真的就可以!』
③中正廟牌樓正名先總統石崗一郎紀念歌收尾:『反共必勝,建國必成!』
④如果你是公務員,那能撈就撈,能混就混,拖死政府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