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陸青年團來台被噓有感
2024/12/05 16:02:10瀏覽864|回應28|推薦9

馬英九先生邀請大陸青年組團來台灣訪問,結果有一些台灣人對此深感不滿,特別是該團中有人使用“中國台北”一詞而格外引起不滿。於是,在該團經過之處,多處出現了抗議人潮,有人舉牌抗議,也有人大聲吶喊。

坦白說,我對這件事不太感興趣,不曾緊盯事情的發展。至今我也只能憑印象表達自己的一些相關想法。

我在朋友的臉書相關貼文中提到:“對邀請來的客人不需要太多敵意。這種敵意表現對成就台獨也毫無好處。”朋友則說:“反對並不等同敵意”。我再回應說:“反對並不等同敵意。對的。就是在實際表現中要注意分寸。”

上面的話大概就是我的具體意見,再要多說就會進入討論的困難區,既難以認定分寸,也涉入複雜的考慮層面。究竟要不要再繼續討論,就需要多斟酌了。不過,因為心中有許多感慨,我還是決定在此提出一些相關想法。

我大體認為,對於已經合法來到台灣的大陸民眾,我們應該保持基本的禮貌;如果能夠更多些善意,我也很贊成。至於對大陸來的青年人宣揚自由、民主觀念,我不反對,只是認為態度、方法需要講究。以一種帶優越感的姿態發言,恐怕難有好效果;如果再加上濃濃的敵意,大概就不太可能有什麼理性交流空間了。

關於“中國台北”這個說法,從我個人的立場出發,我並不會太在意。這當然關乎我個人對“中國”的認同態度,我並不否認我是中國人,雖然我當然也是台灣人。重點是,我們可能首先要釐清對“中國”一詞的理解或定義。

“中國”是個多義詞。我一直在呼籲,應該多使用中國“社會”這個概念;並基於此而承認台灣與中國“社會”的文化淵源,以及在當代的密切社會、經濟、文化關係。賦予“中國”一詞過多的政治、法理的意義,對兩岸關係的認定難免會造成極大的困擾。台灣方面沒有必要跟著中共的腳步來狹隘定義“中國”,並因此走向去中國化的路。

“中國社會”是最廣義的中國指涉,而也絕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可以全部涵蓋、代表的。譬如,當我們說蘇東坡是“中國”詩人的時候,絕不是在說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詩人。同樣的,當我說蔣介石是中國的民族英雄時,也不是在說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英雄。至於那些抗日戰爭中大批為國家捐軀、死難的國軍,是中國英雄,但也不應該就被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英雄。我舉上述這些例子,也想強調,這些使用“中國”一詞的例子並不是罕例,而是我們日常常使用的措詞。如果我們不說他們是“中國”人,那麼,就要以遠更繁複的詞語來指涉他們的群體屬性。而那樣做,不只是敘述繁瑣,而且也會失去某種應有的內在聯繫。

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足以涵蓋整個中國(社會)概念。很重要的是,台灣方面也沒有必要為了與中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區隔,就自己搞去中國化。而且,台灣自己搞去中國化,對開展台獨事業也沒有什麼好處。只會引來中共、中國大陸方面更強烈的抵制,甚至部分台灣人的抵制。

也許有人認為,如果不強調中、台兩者的區隔,就容易讓中共對台灣的統戰成功。我以為,對民主、自由的強調,還有現實的政治從屬關係(不從屬),才是關鍵,且會有足夠的說服力。除非台灣方面對自己的民主、自由與政治自治狀態其實並不自信,那就另當別論。

我認為,特別是要承認兩岸之間在文化上的淵源關係,才不會讓台灣自身陷入迷惘,不知道自己的過去。當然,承認文化淵源並不表示台灣方面就應該堅持這樣的文化傳統。反之,檢討、批判文化傳統,正是具有非常積極意義的行動,甚至對中國大陸尤然,因為中國大陸先天容易下意識地就傾向要維護中國文化傳統,或者又(短期)過激地要革除文化傳統。

基於上述的討論,從廣義解釋所謂“中國”,那麼,說“中華台北”或說“中國台北”,其實我們都不必那麼敏感。這都只是在國際大環境下的權宜性操作。Chinese譯為中國或譯為中華,我們不需要那麼敏感。至於有些人連“中華”一詞都反感,堅持只能說“台灣”,我認為,這種心態太狹隘,如此,即使是法理台獨成功了,這種狹隘心態恐怕都還會有害於台灣的內部整合與發展。就算台灣已經完成法理台獨,承認兩岸文化之間的淵源關係,仍然是最務實、理性的態度,也最有益於台灣自身的長遠發展。

馬英九先生在兩岸關係日趨緊張的此刻,積極推動兩岸交流,遭到不少獨派人士的訶責;究竟能不能有助於和緩兩岸關係,也未可知。坦白說,我也不很以為然他現在的這些動作,因為我並不樂見中共對台灣的影響力增加,也不樂見有人幫助其進行對台統戰,或助其開展對台灣的影響力。

不過,話說回來,從自由原則出發,我並不認為其他人有權利去責罵馬英九(表達不贊成的意見,則是個人自由)。再者,兩岸關係緊張,促進和解的努力很難說一定是錯的。兩岸關係本來就是個難解的困難題目,多角度經營可能正是最佳應對策略。有人促和,未嘗不是好事(對此可以再做深入檢討,但是,不是逕行訶責)。

當然,在兩岸和平交流過程中,如何避免中共加強對台灣的統戰,需要高度智慧。這需要策略,需要就尋找最佳策略做出系統探討。但不宜簡單化地、情緒化地對不同於己的動作進行撻伐。

中國大陸有許多小粉紅,我們希望這些人能夠改變他們自己的認知、心態,但是,要改變他們需要技巧,也需要耐性。為了集體的福祉,我們必須有這樣的耐性!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181460562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talker1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2024/12/07 11:53
另外拿破崙軍備的目的就是要打戰,台灣軍備的目的是要讓中共不敢打戰. 6樓是故意還是無知,用拿破崙跟台灣比擬.

talker1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2024/12/07 11:44
6樓是白癡嗎?不戰而屈人之兵正是中共對台的策略.就是因為他對台作戰沒有把握,才用宣傳的目的想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6樓已經決定被屈了嗎?請6樓直接對中共下跪比較快. 所謂正恃吾有以待之,目的就是在避戰.因為敵人會因為你有準備,而避戰. 若台灣想靠敵人不來而避戰,就等於是投降,敵人就隨時可以來.另外不要以為中共很強大,不會內亂. 表面上民主國家內部意見很亂,事實上民主國家反而比較不會內亂. 因為若對執政黨不爽,可以等待選舉,選自己喜歡的人來置換. 表面上專制國家的意見很一致,事實上隨時有內亂的陰影存在,因為平常被壓抑,若壓抑的力量有了缺口,隨時有爆發內亂的問題.

Taig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4/12/07 09:08
拿破崙說,他打勝仗的三要素:第一是錢,第二也是錢,第三還是錢。戰爭的人力、物力消耗極為驚人,再富有的國家都經不起接二連三的戰爭損耗。所以,我們的《孫子兵法》一書,縱覽之,它非教人如何打仗,而是教人如何「避戰」。

孫子兵法一書的精萃在「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這幾句上;孫子兵法並不諱言「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這種現實。

所以三樓的先生說:“對抗中共最好的作法,就是利用兵法上的「不恃敵之不來,正恃吾有以待之」”,這不僅是皮相之見而已,實是「愚不可及」的蠢人廢言。

對於版主,毛澤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咱不以人廢言,請版主移駕到大陸「蹲點調研」十天半個月,不要老拿法輪功的視頻來糊弄台灣青年人,那是不道德的行為。

我們支持馬英九先生的「避戰」努力,台灣的年輕人沒有必要為了莫名其妙「台獨」而上戰場!

sigmachen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4/12/06 12:08

癩清得逃避總撕令

瘋騷賴皮包場AI踢佔臺關島美利兼消失假搏士騷瘋

瘋騷賴皮包場AI踢佔臺關島美利兼消失假搏士騷瘋

瘋騷賴皮包場AI踢佔臺關島美利兼消失假搏士騷瘋

大陸行


talker1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2024/12/06 11:09
除非台灣正式宣佈獨立,中共根本不可能作真正的武統. 中共第一考慮的是,他的政權是否保的住?不過若有一天中國大陸發生動亂,中共為了保持政權,倒是有可能利用打台灣來轉移目標,這是台灣要小心的.

talker1
等級:2
留言加入好友
2024/12/06 11:05
二樓的看法根本只是他個人的一廂情願.在我看來,對抗中共最好的作法,就是利用兵法上的「不恃敵之不來,正恃吾有以待之」.馬英九的作法,就是「禍起於蕭牆之中」, 讓台灣死的比較快.

Taig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4/12/06 09:09
民進黨和版主的看法、做法將把台灣導向「武統」;馬英九的看法、做法會把台灣導向「和統」。

和統後的台灣大略會像香港一般,國旗、領導人換了,其他「馬照跑、舞照跳」。

武統後的台灣大概會像「迦薩」一般,滿目瘡痍。

請真正的台灣人,請真正愛護台灣的人,我們大家一起支持馬英九的路線。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24/12/05 20:10
在文化的汪洋中,政治只是泡沫。蠅蚋也只吹得出這些。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