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2/30 09:23:47瀏覽1996|回應0|推薦8 | |
中國約自商朝起就已經有了干支紀年的傳統。但是,干支紀年究竟是怎麼源起的,就缺少文獻記錄。雖然有些文獻顯示,干支紀年是始於黃帝的某位大臣。但是,這究竟是後世虛構或是確有所本,很難斷定。不過,有些人是從一些詞彙的源起推論古中國曆法來自西方。這種說法,或許值得繼續深究。至少不宜逕因此說有損我群尊嚴而予以拒斥。否則恐怕就很難發掘真相。
根據記錄,太歲紀年是古人根據虛擬的理想天體太歲在天空運行的紀年方法,由歲星紀年衍生而來。歲星自西向東運行的序次稱爲十二次,則太歲自東向西運行的序次取用十二辰。將十二辰配以十二地支,每一辰取一個年名,是爲歲陰。後來又將十天干用於太歲紀年,爲每干取一個年名,即歲陽。歲陰、歲陽相配紀年,此後演變爲干支紀年。
重要的是原本的紀年/時間/數字概念使用的詞彙似乎並非漢語,而比較像是外來語(註一)。這應該是個重要的起源線索。
《史記·天官書》中的寫法和《爾雅·釋天》不盡相同,但是,仍然大體近似。可參見下表。
歲陽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爾雅 閼蓬 旃蒙 柔兆 強圉 著雝 屠維 上章 重光 玄黓 昭陽
史記 焉逢 端蒙 遊兆 彊梧 徒維 祝犁 商橫 昭陽 橫艾 尚章
歲陰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爾雅 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鄂/閹茂/大淵獻
史記 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駱、大芒落/敦牂/叶洽/涒灘/作鄂/淹茂/大淵獻
上面的文字,明顯不是原漢語,因為比較不像是單音節文字,而比較可能是拼音文字,經音譯成為漢語。也因為是音譯,所以會出現音近而字異、不盡相同的音譯結果。
可惜,我們大概無法辨認原字究竟來自何處。即使是找去古巴比倫的現址(或者是高加索地區),那裡也未必還留存著他們的古文字;或者即使留下了古文字,也未必有人能夠讀出。總之,要想對比出這些翻譯文字的來源,難度太高。但是,他們最可能還是來自早年的西亞。
這裡有個很重要的事實。就是早在張騫通西域以前,很可能就已經有西方來的文明影響到今天中國所在的東亞。上面關於曆法中的基本稱謂,就反映了曆法西來的重要跡證。
說西方來的文明影響到今天中國所在的東亞,這個可能性應該是可以確定的。問題只在程度與內容上。關於此,我們不妨聯結到另外一個考古發現。即在新疆的考古,發現了三、四千年前的墓葬,而墓主多是西方人種。也就是說,西方人早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經到了東亞地區的臨近。
事實上,近年的考古發現也顯示,山東早在6千年前就有某種”白種人“存在(例如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的發現)。也有證據顯示,商朝的統治群中可能存在”白種人“。而商朝也很可能是華夏文化的重要轉折、發展時期。前此,華夏可能尚無文字,而此後,則進入了有文字歷史的時期。與商朝時代相近,近年發現的三星堆遺址,據說也有可能是西亞文明的遺跡。
談這些考古人類學的議題,顯然也超出我個人的能力範圍。不過,現在有所謂公眾考古學。我就當是參與了公眾考古學的談話吧!
我對這種議題會感興趣,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是對我們的”認同“的疑惑。在金庸的天龍八部小說故事裡,喬峰(蕭峰)本來以為自己是宋人,後來卻發現自己其實是契丹人。這種故事劇情也許過於戲劇化,卻未必不可能發生。但是,也許真實世界裡還有比這個更勁爆的戲劇化故事:會不會我們從來所擁抱以為是自己祖祖輩輩所歸屬的文明,其實源於外來者;甚至。連我們自己也是外來者的後裔呢?(同樣是外來者,其實也至少還可以分成兩大類:帶來文明的外來者,以及依附文明、乃至破壞文明的外來者。)
當然,天文曆法畢竟只是文化的一個部分,並非全部。即使天文曆法真源自外來文明,其他文化成分仍然可能是本土自主發展出來的。事情的究竟真相是如何呢?我很熱切希望能夠盡快知道答案。
註一:
這裡假定古漢語的單字大體是單音節字。而這些與時間/數字相關的詞卻似乎不是單音節的字,而且從漢語語境來讀,也無法產生意義。後世也都無從解讀。這顯示它們應該是外來語。不過,也有人認為古漢語未必本來就是單音節字,也有可能是因為文字的發明,受文字特性所限,使漢語字逐漸都變成單音節。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