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7/09 22:47:59瀏覽1789|回應26|推薦23 | |
部分韓粉在挺韓之餘,似乎憤怒國民黨不夠挺韓,所以提出“挺韓不挺藍”的說法。當然,這讓我很困惑,所以要試著理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韓粉當然並不都是泛藍人士,可能有些是淺綠民眾,也可能是中間人士。或許,還有些人是曾經的泛藍民眾,但已經因為失望而轉移,不再屬於泛藍,現在卻又回來支持韓國瑜。 但是,話說回來,韓國瑜的支持者畢竟還是泛藍人士居多。那麼他們為什麼會提出挺韓不挺藍的說法呢? 什麼是藍?這個概念其實逐漸在模糊化。其本義應該是指統派,也就是主張兩岸統一理念的一群。相對地,綠營則是指獨派。統獨就是藍綠的基本分野。好比新黨,與國民黨分家,但是,大家都認為他們與國民黨淵源甚深,而主要的共同點就是都是統派。親民黨當初也是類似的一群。 不過,後來親民黨宣稱他們不屬於泛藍。這就漸漸讓泛藍的涵義趨於模糊化。這個分野正在模糊化,部分是因為統派也未必主張統一了。總之,藍的意義越來越模糊。不過,至少,泛藍人士應該是比較認同台灣與中國有著密切淵源,所以也比較可以(有條件的)走向兩岸統一。(願意直接接受中共統治的,應該已經是屬於紅陣營) 基於上述觀點,那麼“不挺藍”就可能意味著並不傾向統一,甚至不承認自己的中國淵源。所謂“挺韓不挺藍”會是這種涵義嗎?我委實覺得困惑。因為,我認為這應該是綠營裡的極端派才會有的心態。又怎麼會成為韓國瑜的支持者呢? 當然,有些人的意思可能是說不挺國民黨,而不是說拒絕中國認同。這些人裡,有些人甚至還會說:國民黨去死啦! 咒國民黨去死,如果是因為他並不在乎中華民國國祚的延續,那麼,這種態度也就沒什麼好說。他們可能覺得國民黨表現實在令人失望。但是,如果他們在乎中華民國國祚的延續,這種態度就又會讓人困惑。因為,我認為,無論如何,中華民國國祚的延續終究還是有賴於國民黨。任何單獨的個人,都不足以成事。韓國瑜亦然。國民黨如果真死了,那麼,中華民國國祚大概也就到頭了。焉能如此意氣用事,把影響國祚的基業輕易拋棄?挺韓不挺藍的人,是這樣不把中華民國國祚當一回事的嗎? 國民黨的表現,是令人失望。但是,失望到完全不在乎國民黨對中華民國國祚延續的意義,這就未免太過了。事實上,對國民黨失望主要是出於主觀評價,而未盡公平。國民黨會逐漸式微,主要是大環境、大形勢的作用結果,黨的高層能起的作用相對有限。國民黨會不斷分裂,其實主要也是因為一種矛盾的、兩難的處境。統一,既是國民黨的神主牌,卻又形格勢禁,難以力推。但是,國民黨式微,未必表示領導者失敗,更不表示領導者非理性或有惡意。 我們其實不難想像,在納粹崛起的過程中,有些德國政黨可能保持著一定程度的理性。如果德國國民選擇了他們,德國可能就不至於陷入浩劫。類似地,在法國大革命中,其實有些政黨是比較溫和理性的,譬如吉倫特黨。只是, 我的意思是,現在許多人對國民黨的失望,對馬英九、吳敦義的失望,其實未必是出於公平的評價。我一貫強調既存的結構條件會拉扯領導者的行動,往往使其行動效果遠不如預期。而這裡面,有許多是屬於非戰之罪,也就是並不是領導者做得不好,更不是他心存惡意,而是被結構拉扯使效果(嚴重)打折。 如果對政治人評價的時候,忽略這種結構條件的作用,就容易低估領導者的努力,或者膨脹其惡意。 不公平的評價,重要的是會誤導民眾的使力方向,造成更嚴重的集體錯誤。 對我來說,我常常會為國共內戰的結果感到遺憾。我認為,共產黨之所以1949勝出,主要是民心向背的結果。民心向共產黨,所以共產黨贏得了勝利。但是,這與納粹贏得了大選類似,對中國可能並不是好事。後面發生的大躍進與文革悲劇,與前此的民心選擇是密切有關的。民心過於急切期待改革,拉抬了共產黨,卻也促成了大躍進與文革悲劇。悲劇絕不是毛一個人能導演的,是一大群人的集體意識的結果(只是事後大家又把悲劇責任推給少數領導者)。 此刻,台灣民眾心向綠營、民進黨,而韓、郭兩方卻不能相忍為國,紛紛喊出非X不投。這樣的小鼻子、小眼睛,絕不能成事。韓、郭自身,卻不應該只是放任讓粉絲搞小圈圈。否則,韓、郭自己就將成為中華民國的罪人。 當然,在韓與郭之間,我對於韓特別不滿。因為他如果挾著超人氣,力助其他候選人,那麼,國民黨勝選的機會非常大。但是,韓的當仁不讓,卻極可能讓藍營一敗塗地。成敗端在韓能不能大度相讓與相助。韓還看不清楚嗎?還要跟自己人拼個你死我活嗎? 想要當仁不讓,也要審時度勢,不能橫柴入灶,勉強擠進。自己的權力欲是否被激發膨脹,要看清楚啊!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