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20 16:52:43瀏覽4610|回應36|推薦47 | |
學生佔領了國會議事廳。這應該是中華民國有史以來第一樁。那些為首的成員應該會進入歷史紀錄中,成為一項重要的歷史事件的一環。 臺灣因此將何去何從?坦白說,我非常不樂觀。我不樂見這樣的事情發生。遺憾的是,我也無能阻止這種事發生。那些學生群眾遺憾總統不聽他們的意見,我卻也同樣遺憾這些群眾不會聽我的意見。 臺灣該不該有反對黨,當然應該有,這樣的臺灣才有多樣性與生命力,才更能適應變異的外在情境。但是,我卻也希望,臺灣內部的對立,在相當程度上是做給別人看的,讓人家知道,我們如果不能完全順從外在的要求,是因為內部有異聲。但是,希望我們的對立比較是表面的、是形式性的,而盡量少實質性;我們內部當然可以有異議,但是,異議未必要對立,更不宜衝突。但是,臺灣現在已經陷入嚴重的對立、衝突,這絕對非全體臺灣人之福。 面對中國大陸,臺灣內部現在就有嚴重的分歧態度,這是對立的重要根源。如何將這種分歧儘速化解或緩和,是當務之急,也是需要有高明人士幫助突破的困境。但是,許多人顯然低估了這種異議的根源的重要意義,而直接在更表層的實務問題上開始各自堅持己見。矛盾於是更加難解。關於兩岸服貿協議的衝突就是這種異議背景下的表層實務問題。 在立法院裡,藍營佔多數。如果完全依法定投票程序來決定議程與法案通過與否,服貿協議並不難立案並獲得通過,即使要逐條審查亦然。但是,綠營卻可能另有優勢而強行扭轉了局勢、卡住了服貿協議。而且,這種強扭的過程並沒有遭到多數民意的質疑,倒獲得許多的支持。為什麼?我以為是臺灣的確有相當多的人對兩岸服貿協議感覺懷疑或拒斥的結果。 對於兩岸服貿協議,臺灣的多數民意究竟傾向為何?這個問題顯然很複雜,而一般人也往往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的複雜性。目前的臺灣,多數人傾向臺灣獨立(約佔六成多),統派僅將近二成。而在年輕人裡,傾獨的比例更高。所以,就統獨傾向而言,明顯獨多於統。而從台獨立場出發,似乎容易傾向反服貿。特別是獨派中部分人提出,服貿將使臺灣像現在的香港那樣,逐漸被陸人鵲巢鳩佔,排擠臺灣人的生路。自獨派的立場,這些話很容易被聽進去。以臺灣的特殊經歷與處境,要讓大眾對中國大陸產生恐懼、排斥的心理,不需要費什麼力氣,因為許多人的心中早已經有那樣的認知與感覺。即使行政院費盡力氣解釋服貿協議不會有大家所擔心的問題,也很難說服多數。所以,反服貿的勢力很容易壯大。 但是,為什麼臺灣既然獨派多於統派,藍委卻又多於綠委?最簡單的理由是藍營擁有較多資源,可吸納較多菁英。不過,另外還有一種理由,則是藍營的兩岸政策較為理性,較令人放心。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就反映臺灣民意對綠營的兩岸政策最不滿意。民調中,藍營目前唯一勝出綠營的一項就是兩岸政策。這似乎是矛盾的事,獨派既多,綠營主張獨立及依此形成的兩岸政策應該是更能迎合民意。不是嗎?唯一的解釋是:臺灣民眾雖然偏向主張臺灣獨立,卻又知道兩岸政策必須理性、務實,而綠營的兩岸政策被認為不及藍營務實、理性。 當前,兩岸服貿協議其實就是「務實」與「臺獨理想」角力的一個關鍵點。「務實」原則與臺獨「理想」兩者並不在同一層次上,但是,卻在「兩岸服貿協議」這個具體事務上發生了衝突。那麼,究竟哪一方才是真正的民意多數呢?嚴格說來,我認為還沒有答案,還在角力中。如果民眾被說服,服貿確實是務實的,既能帶來商機,又不會造成大量失業,也不會造成對臺灣的安全威脅,那麼,很可能民意就仍然會倒向支持服貿。但是,如果說服不成,多數人擔憂服貿會帶來失業、帶來安全威脅,也就是說,它並非務實有利的目標,人們就會唾棄它。 問題是,多數人雖然可能並不確知服貿的影響,卻受到政治勢力的拉扯。特別是綠營、獨派,顯然已經成功慫恿了許多人,強烈質疑服貿的問題。從而有了今天學生佔領國會殿堂的局面。傾獨立場的人當然特別能被說服。而臺灣傾獨的人卻又是多數。 理論上,服貿協議當然可以慢慢拖,但可能要有個前提,就是大家不要再罵經濟成長遲緩。主張廢核與擋ECFA與服貿,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都難免要以經濟成長為代價。如果我們大家都不在乎經濟成長,或者至少是能容忍經濟成長遲緩、甚至能接受經濟負成長,那麼,我們當然可以廢核,可以不要ECFA與服貿協議。但是,如果既要經濟成長,又要廢核、擋ECFA與服貿,那就很難兩全了。 服貿的議題是藍綠雙方共同造成的問題。但是,我認為綠營的責任更大。台灣綠營的政治操作方式,在我看來基本上是比較非理性的。簡單說,他們提出矛盾的目標。一方面,他們批評經濟成長遲緩,一方面,卻又要廢核、廢八輕廠、要提升工人就業與福利保障;既要福利與環保永續,又要經濟成長與降低失業率。這些目標也許都對,但是卻很難兩全。至少短期內很難都做好。更重要的,綠營對中國大陸也抱持矛盾的態度,又好像是視之為寇讎,又好像當他們不存在。要討論兩岸交流、通商問題,就把他們當寇讎、大敵,幾乎是只要有兩岸經貿交流,就像會染上SARS病毒一般(除非完全是片面任臺灣一方予取予求);要討論主權獨立,又好像中國大陸並不存在(所以要不要法理獨立端視我們政府的態度,並不受他們影響)。基於這樣的奇怪態度,形成他們的統獨論述,並且依此強力杯葛政府的政策推動。這樣要政府如何才能有進展? 現在爭兩岸服貿協議該不該逐條討論,但是,我認為純粹依法,協議應該是陸委會統籌處理,再送立院備查。要先協商當然也可以,但是綠營實際上是拒絕ECFA與服貿協議,根本就不肯進入協商。也就是說,不肯逐條審查的,其實不是藍營,而是綠營。綠營其實是一開始就已經有了結論,就是拒絕ECFA與服貿協議。如果真是依點人頭做決定,逐條審查又會有什麼困難?藍營有什麼不肯? 不說逐條審查,服貿協議內容能否充分討論?以台灣當前對立情境來說,恐怕很難。因為它根本無法送上議事程序。連要送上議程都被阻擋,還怎麼充分討論?如果真要檢視其內容,其內容早已經被公開,為什麼不能先檢視?先討論? 部分學生藉口服貿協議未經逐條審查而佔領國會,這些學生究竟是什麼政治背景?其實很值得了解。當然,我不是說所有聚會的學生都有特定的政治背景,但是主要的主導者學生是什麼樣的人?與綠營無關嗎?綠營立委與政治人物在這次事件中扮演什麼角色?我只能說,部分學生恐怕是被特定政治勢力所利用了。 文革紅衛兵接受「破舊立新」與「造反有理」概念的合理性,卻不見得能意識到概念背後的其他層面問題(譬如奪權鬥爭的問題),更未充分意識到所謂「破」的暴戾性質。最後釀成大悲劇。青年究竟是作為進步力量或是破壞力量,差別只在一線之間。所以行動務必要審慎。 跳開特定政治勢力對這次事件的操弄的質疑,容我再談談學生運動的激情特質。 青年人的激情像是兩面刃,它帶來五四運動的熱情,也帶來文革紅衛兵的暴戾。究竟是暴戾還是熱情,要看有無理性衡量與節制。所謂理性衡量,當然也不容易,很少人會自覺非理性。在群眾運動中,人的理性程度通常會下降,而變得感性、激情,通過人際間的情緒感染、磨擠(mill)與摩擦,通常會不斷升高激情、升高對特定對象的憤怒,最後有可能激爆出嚴重的衝突、攻擊行動。人要自我檢視「從眾性」與內心深處的理性聲音是否相矛盾未必能夠。尤其當內在的聲音還未能開展,內心只有來自眾人的聲音,那麼,當然也就感覺不到那種內在衝突,也不會覺得有過度「從眾」的問題。 從眾性本身未必帶來傷害,但是,群眾運動卻是很難控制的事情。激情的群眾常常做出出格的舉動。參加運動的人,事前與事後都可能覺得自己在群眾中所做出的事是自己不可能會做的。只是,在那當下,人們不會那麼理性、那麼節制,而很可能順從集體情緒,並將憤怒發洩在可能任意選擇的對象上。果如此,事後不免會感覺懊悔。不過,悲劇一旦發生卻是難以挽回的。 我當然不能夠真正影響學生們的行動選擇,但是,我只希望盡到及早提醒的一分責任,以避免可能的將來懊悔。曾有人說:30歲以前,如果不信共產主義,那就不是有理想的青年;30歲以後,如果還信共產主義,那就是愚蠢。對於當前臺灣的青年學生們,我恐怕也有相同的感想。但是,即使我們預期老來必然會改變心態,也不要讓前後的差異大到自己難以承受的程度。 世局動盪,近期會不會爆發嚴重如二戰的國際戰爭,尚在未定之天。但是,許多跡象都朝向悲觀的方向推演。臺灣能否在關鍵時刻維持內部的團結、穩定與互信?大家可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啊!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