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建築設計 總統府,這棟巍峨的建築物,是日據時代的總督府,日本殖民台灣之初,原利用前清布政使司(註一)西側的籌防局,作為總督上班的場所。10年後,日本殖民政局日趨穩定,乃有新建總督府之倡議。 總督府的興建,舉辦兩次公開競圖。明治39年(1906年),舉辦第一次競圖,聘請:辰野金吾、中村遠太郎、塚本靖、伊東忠太、妻木賴黃及野村一郎等人,擔任評審委員,參賽者提供平面圖及立面圖,參加件數多達五十多件,經過評審,共有:鈴木吉兵衛、長野宇平治、片岡安、森山松之助、松井清足、櫻井小大郎、福井房一等7人作品件入選,每位各得1000元獎金。明治43年,舉辦第二次競圖,請7位入選者,附加施工詳圖和造價預算表兩項。最後評定的優勝作品,第一名:鈴木吉兵衛;第二名:長野宇平治;第三名:片岡安;第四名:櫻井小大郎。後來,發現第一名的作品,有抄襲荷蘭海牙和平宮之嫌,乃選用長野宇平治的設計案。 設計案塵埃落定後,由時任總督府營繕課課長森山松之助,送往東京帝大與建築界人士討論,進行局部修改。為擴大成可容納1000人使用的辦公空間,原預定工程費150萬圓,增加至200萬圓。明治45年(1912年)6月1日正式開工,由營繕課監督建造;大正4年(1915年)6月25日主體結構完成,舉行上樑儀式,總督在最頂端置放「棟札」(註二);大正8年(1919年)3月,工程全部完成,由於施工期間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物價略有波動,因此總工程費實際增加至280萬圓(註三)。 長野宇平治的設計,經局部修改後,除建築面積擴大外,尚有以下幾處差異: 一、拉高中央塔樓:為讓遠望更加宏偉,原設計為6層的中央塔樓,拉高至11樓。 二、衛塔增加兩個洋蔥頂:緊鄰中央塔樓的兩側衛塔原為平頂設計,修改後各加一個伊斯蘭風格的洋蔥頂(Dome);後遭美軍轟炸,重建時恢復為平頂。 三、美化肩塔:原設計四周的肩塔較為樸實,修改後增加尖頂、裝飾山牆、窗椽並坎以浮雕圖騰,增加外觀的華麗。 四、對調三、四樓走廊外型:原設計三樓走廊外型為半圓型、四樓走廊外型為弧型;為強化紅磚牆面,兩者予以對調。 五、增開四周側門:原設計只有正、後兩個大門,為方便辦公人員進出,增開四周側門。 總之,總督府這棟巍峨的建築物,雖以長野宇平治(註四)的設計案為基礎,但經森山松之助與辰野金吾、野村一郎、近藤十郎及井手勳等人的討論,融合許多當代建築師智慧與力量,才得以完成。
註一: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之後,於光緒13年(1887年)設置「布政使」,為僅次於巡撫的官員,首任布政使為邵友濂,後有唐景崧、沈應奎等人,邵、唐二人均繼任為台灣巡撫。布政使司原在現今台北市中山堂的位置,後因日本人建造「公會堂」,將其移入植物園內,是台灣現存唯一的清朝官衙。 註二:上樑儀式所用的「棟札」,現仍置於中央塔樓的頂端。棟札正面以毛筆書寫「上棟」2字;背面書寫「大正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及小楷「台灣總督正三位勳一等功二級男爵安東貞美、前台灣總督從二位勳一等伯爵佐久間左馬太……、宮事主事技師井手勳、前宮事主事技師森山松之助……」等字樣。 註三:當時黃金每台兩約50圓,總工程費280萬圓,即耗費 56萬兩黃金,以目前黃金每台兩5萬元計,總工程費相當於現在新台幣28億元。 註四:長野宇平治,日本新潟縣上越市人,生於慶應3年(1867年),卒於昭和12年(1937年),享年71歲,東京帝大建築系畢業,以設計銀行建築為主,總督府是他在台灣唯一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