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迴廊
為加強與人民對話,蔡總統首開10分鐘的「迴廊談話」,同時開設網路直播,拉近與民眾距離。蔡總統改變過去演說後,隨即離場的作風,態度親和並接受提問,也表示未來考慮將「迴廊談話」常態化(註一)。蔡總統選擇迴廊發表談話,頗富創意,而且背景是一條長廊,縱深感十足,很能襯托總統的高度及寬度。
位於凱達格蘭大道盡頭的總統府,原是日治時代的「總督府」,起造於1912年,落成於1919年,設計者為長野宇平治,監造者為森山松之助,兩位建築師都師承辰野金吾(註二)。辰野氏是英國建築師康德(Josiah Conder)的學生,曾留學英國,其建築承襲英國磚造風格;特別在熱帶地區,為了降低室內溫度而設外走廊,使陽光不會直射屋裡,且有利於通風;總統府也設有「外走廊」,只是四邊並不連貫;於是在內部又設「內走廊」,作為各辦公室間往來的通道,這就是總統府的迴廊。
迴廊既為往來通道,惟為避免風吹雨打,另採靈巧的「平衡錘窗」(註三)設置窗戶,只是這種窗型不能緊密接合,遇強風豪雨時,雨水便從縫隙滲入;民國85年,賀伯颱風來襲,總統府迴廊內的地毯全被打溼,損失不貲。事後,有人建議改用鋁窗,本人持異議,加上同僚附和,改鋁窗之說便胎死腹中,於是僱請專業木工重新整修。另外,迴廊地面起初都是「磨石子」,僅有重要區域舖上條狀地毯;民國90年間,總統府大規模整修,迴廊才全舖地毯;並為了配合夜間照明,首次清洗外牆。本人有幸參與整修工程會議,時而聽取承辦單位簡介及施工單位的報告,又遇到曾在「總督府」擔任技師的李重耀建築師,藉機詢問若干問題,終於對這棟建築物有了較深的認識。
在職時,本人有一個獨立辦公室,也有一個會客室,辦公室外就是外走廊,會客室外便是迴廊。當時,遇有問題須要思考時,常在外走廊跺步思索;有外賓來訪時,即在會客室商談,外賓常說:坐在這裡,乍見迴廊,猶如置身歐洲,感覺與現代辦公室大異其趣。難怪,日本人想要了解明治時期的建築,都要到台灣來探索;特別是,總統府這棟建築,是許多日本人最響往的地方之一。
很久沒有回憶往日情景,適巧蔡總統在「總統府迴廊」發表談話,不免想起有些女性同仁提及:晚上加班回家時,走在長長走廊上,燈光灰暗又空無一人時,心裡總是「毛毛的」!
註一:參閱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252262
註二:參見【總統府建築設計】乙文。
註三;參見【平衡錘窗】乙文。
這是總統府二樓靠近敞廳的迴廊,地面全舖地毯,顯得莊嚴肅穆,旁邊的窗戶稱作「平衡錘窗」。(引自總統府網站)
這是蔡總統在總統府迴廊發表談話的神情。(引自總統府網站)
蔡總統首次發表談話後,接受媒體提問,背景為一條長廊,縱深感十足,很能襯托總統的高度及寬度。(引自總統府網站)
這是蔡總統第二次在總統府迴廊發表談話,左右各置一面國旗。(引自總統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