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馬精神
第一次,聽到李前總統提及「龍馬精神」,是二十幾年前,歲次龍年的時候。
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解釋,「龍馬,傳說中的神馬。龍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唐李郢上裴晉公詩:四朝憂國鬢如絲,龍馬精神海鷗姿。」所以,當時李前總統所說的「龍馬精神」,絕對不會聯想到「坂本龍馬」這位日本人。
由於工作需要,對李前總統的想法,格外留心;民國82年間,李前總統三度接見日本著名小說家司馬遼太郎(註一),就特別引起我的注意。司馬遼太郎是日本大眾文學的巨匠,擅長刻劃歷史人物,其筆下的坂本龍馬,是一位敢於突破傳統藩籬,不拘小節而又膽識過人、高瞻遠矚的人,曾多次折衝於薩摩藩與長州藩之間,終於聯手推翻德川幕府;旋即提出「船中八策」(註二),為明治維新運籌謀劃,樹立日本現代化的基礎。
兩年前,小兒送我一本黑鐵弘繪著的「坂本龍馬」漫畫書,這是小學看諸葛四郎漫書冊之後,首次看漫畫。閱讀完畢,對「坂本龍馬」的了解,依然支離破碎,這也許是漫畫的缺陷。幾年前,緯來日本台開始播放「坂本龍馬」大河劇;觀賞之餘,對照漫畫書,終於深一層認識「坂本龍馬」其人;爾後若有機會,將前往龍馬的故鄉-日本高知縣,尋覓這位「一心想要建造可以讓人微笑國度者」的遺跡。
戲劇及小說對於人物的描寫,都有誇張的特性,誠如黑鐵弘所說:「昭和37年(1962年),司馬遼太郎在《產經新聞》開始連載《龍馬行》,這部作品給予日本人的勇氣和元氣,難以估量。司馬先生創作出來的龍馬,當然不是他真實的樣貌。戰後,日本人失去的東西,與其說是物質,不如說是某種精神。司馬先生以龍馬為主人公,將這失去的『什麼』編織成故事,呈現在世人眼前。」一個甲子以來,日本所失去的「什麼」,難道台灣就沒有失去嗎?
民國85年,李前總統體悟到台灣在創造「經濟奇蹟」與「政治成就」之後,應當致力於「社會改造」,於是不斷地向國人推銷「心靈改革」,期望能夠引起風潮、振奮人心。只是當時都以講演方式進行,無法像戲劇及小說一樣,藉大眾傳播,深入人心。不旋踵,「特殊國與國的關係」(簡稱「兩國論」)一出,「心靈改革」的推動,終於劃下句點,殊屬可惜、可嘆!
司馬遼太郎已於1996年去世,李前總統表示:「失去了一位心靈相通的朋友」。李夫人特別作了一首和歌(註三),來紀念這段情誼,和歌曰:「如今依然,心憶台灣紀行;夢與希望,國家成形所繫。」李先生龍年接任總統,龍年卸任總統,雖過90歲生日,龍馬精神猶在!
註一:司馬遼太郎(1923~1996),生於日本大阪,本名福田定一,擅長撰寫歷史小說。筆名「司馬遼太郎」乃謂「遠不及司馬遷」之意,其小說深受日本國民喜愛,尤以幕末的歷史小說,更是膾炙人口,透過他筆下描寫出來的人物,如坂本龍馬,成為時代劇裡反複傳誦的典型。
註二:船中八策,慶應3年(1867年)6月,坂本龍馬被暗殺前,所提出來的國家體制基本方針。龍馬原擬前往京都向土佐藩主山內容堂,進言「大政奉還」的構想。在藩船「夕顏丸」上,向土佐藩士後藤象二郎提出,原文已失傳。大意略為:一、大政奉還;二、開設議會;三、革新官制網羅人才;四、與列強建立外交關係;五、制定法典;六、擴張海軍;七、設置近衛軍保護帝都;八、整備貨幣與外國通匯。
註三:和歌是日本的一種詩歌形式,源於奈良時代,原有長歌、短歌、旋頭歌及片歌等多種形式。平安時代以後,短歌漸成優勢,與漢詩不同,和歌每句是5音和7音相交錯。
這是坂本龍馬的故鄉-四國的高知縣。
這是高知縣的海邊,坂本龍馬就是從這裡看到黑船,引發他推翻幕府的決心。
這位是中濱萬次郎(1827~1898),坂本龍馬就是從他這裡,得到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