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
2013/11/10 22:09:17瀏覽3556|回應0|推薦0

  戰國策.燕策記載,蘇秦為燕遊說齊宣王歸還奪自燕國的十城,曾三度強調齊宣王應「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事實上,這也正是國家公務人員面對內政或外交課題時都應具備的能力。試以「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為題,作文一篇,論述其旨。(99年外交特考)
    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
  所謂「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意思就是「將禍患轉化為幸福,把失敗作為成功的根基。」有道是「世事難料」,「福」與「禍」、「功」與「敗」本就難以定論,有時幸運之神眷顧,未必可喜;有時禍不單行,也未必可悲。老子《道德經》提到:「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只有看透「物極必反」的道理,才能跳脫「因果循環」的宿命。
  凡人面對逆境,常有一蹶不振的現象;尤其俗稱「草莓族」的年輕人,遇到挫折,更是容易心灰意冷,再也無力發憤圖強。就個人而言,不能從失敗中記取教訓,繼以愈挫愈勇,損失僅限於自己或其家人;但身為公務員,遇到災禍,無法化災禍為殷鑑,避免重蹈覆轍,可能影響政權更迭,也可能危及國家社會的安全。即以民國98年「八八水災」為例,面對難以捉摸的極端氣候,中央及地方政府更須合作無間,以「毋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的精神,隨時注重水土保持,作好水利工程,以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如此則因災難所蒙受的損失,換來永久的幸福,對於眼前的災禍,無寧更能顯露其價值!
  近年來,我們遭遇無數挫折,國內經濟發展無法突破,導致失業率上升,引發貧富不均問題;加上兩岸關係未見穩固,難以運用台灣的優越地理環境,為未來前途,開創新局;尤其是,國內意識型態對立嚴重,消耗太多無謂的力量,造成人心浮動及社會不安。凡此種種,身為國家公務員特別要培養「三力」-反應力、執行力及反省力,也就是對於任何艱難險阻,都要有敏銳的反應能力;對於解決困難問題,要具備有效的執行能力;遭遇災禍及失敗,要有深切的反省能力。惟有如此,才能在紛擾不安的內政問題上,以及詭譎多變的外交問題上,將禍患化為幸福的張本,把失敗當作成功的基石。
  許多公眾人物經常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但在瞬息萬變的二十一世紀裡,這種安和樂利的日子,似乎越來越難以奢求。因此,「災難與失敗」早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既不能避免,也無法逃脫;不過,接連的災禍並不可怕,一再的失敗也非可恥,怕的是不知如何應變?所以,身為國家公務員一定要摒棄過去「多作多錯、少作少錯」的消極心態,必須不畏艱難、不怕失敗,畢竟「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古有明訓。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hsia1113&aid=941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