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掌握機先(96年外交特考) 宋朝蘇洵的《辯奸論》有言:「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意思就是說,天下事理有它一定法則與發展途徑,一個心性冷靜而有客觀思辨的人,都能藉由隱微的跡象,預判人與事的真偽善惡,按「有跡可循」的推論方法,應用在組織掄才及創建事功之上,必能得道多助、逢凶化吉,達到成就大業的彼岸。所以,如何培養理性觀察的能力,掌握終將形成的時機,是每一個領導人應有的格局。 所謂「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大環境如此,凡百庶物,亦復如此,有道是「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佛家講究「因果輪迴」,道家強調「防微杜漸」,都在黽勉世人重視事情的發端,防患於未然;否則,忽視萌起之時,種下惡因,等到造成無可收拾的局面時,其結果不僅害人害己,而且可能將全人類推向萬劫不復的境地。即以環境保護為例,十多年前科學家懇切呼籲世人重視「減炭」工作,以免因為地球暖化,而影響全人類的生活;如今,氣候反常所造成全球農作物的欠收,已使糧荒現象躍然浮現,未來因「爭生存」而引發外交爭執,為「搶資源」而釀成流血衝突,都將無法避免。 台灣天然資源不足,耕地面積有限,生存所需的物品,大多仰賴進口。過去,我們所以能夠享有優渥生活,除了依靠出口高科技產品換取資源之外,主要還是我們擁有諸多「外交尖兵」,在世界各地建立穩固的據點,順利地將我們的貿易收益,轉換為需要的東西;所以,台灣雖然產油極少,但幾乎家家有車;台灣不產小麥,但麵食已然成為我們主食之一;不過,俗諺云:「有時當思無時苦」,現在幸福的日子,未必都能持續不墜。為了台灣的生存發展,我們不能繼續採取「鎖國政策」,而是必須掌握機先,積極與主要產糧國家建立良好關係;尤其應當廣結善緣,想盡辦法參與各種全球性或區域性的組織,藉彼此的互惠互利,保障我們將來的安全與安定。 人人都有「千金難買早知道」的慨嘆,這種「掌握機先」的本事,便是建立在「見微知著」的洞察能力之上,只是多數人「習焉不察」,經常把一些細微的異象當作「理所當然」;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一旦釀成大禍,後悔莫已,養生如此、擇人如此,治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所謂「上工治未病」,就是「見微知著,掌握機先」的最佳寫照,但願未來的領導人,能本「良醫良相」的哲理,能為我們的擘劃出安定而不慮匱乏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