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2013/10/24 15:06:37瀏覽91031|回應1|推薦1

  做事情,有一定的步驟,必須預先規劃,妥為準備,纔能臨事不亂,應付裕如,因而進行順利,以至於成功。否則一定雜亂無章,事倍功半,甚至於失敗。此即《中庸》所謂:「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請即以《中庸》此語為題,寫作一篇論說文。文言、白話不拘,但須標示新式標點符號。(97年外交特考四等)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中庸》所言:「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做任何事,必須要有周詳的計畫,再按照計畫逐步執行,就能達成預定的目標;否則,事先沒有準備,不是臨時抱佛腳,就是邊想邊做、邊做邊想,那就沒有成功的一天,常言道:「成功永遠是給予做好準備的人。」所以,做事情,必須預先規劃,妥善準備,纔能臨事不亂、應付裕如、進行順利、以至成功。
  古聖先賢觀察動物的習性中,經常領悟到一些人生哲理,其中「未雨綢繆」常為後人所引用,《朱子治家格言》中說:「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更加說明了「事前規劃」的必要性;不然,既無計畫,又欠準備,最後雜亂無章、無濟於事,就像口渴了,才想挖井,也就緩不濟急了。所以,「豫則立、不豫則廢」,對於一個人、就單一事件而言,具有勉勵而積極的意義,猶如參加考試,臨時抱佛腳,不可能有好成績;從事一項旅遊,沒有準備,勢必手忙腳亂;建築師起造大樓,沒有藍圖、又無材料,怎能按圖施工?導演指導演員,沒有劇本、缺乏道具,怎能完成一部電影?這些都是妥為規劃、預作準備的顯例。可見「豫則立,不豫則廢」,在為人、處世或經營事業,都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
  時代愈變愈複雜,社會愈來愈多元,常聞「計畫永遠跟不上變化」,因為客觀條件的改變,往往讓原先的計畫產生質變,即使事前有充份的準備,一切步驟也都按部就班地進行,但是到頭來總是事與願違,無法達成既定的目標。所以,社會上創業成功者往往鳳毛麟角,而失敗者卻是比比皆是。深究成功與失敗的道理,問題癥結在於規劃項目中,有無危機處理的機制;準備的過程中,有無應對可能遭逢的障礙。所以,處於當今變化萬千的環境裡,對於「豫」字的認知,已經不止於傳統上「人、事、時、地、財、物」的規劃;而是在做事情之初,更要想到可能遇到的危機,以及處理危機的能力;尤其當危機來臨時,如何進行損害控管?如何化危機為轉機?才是當前「妥為準備」的重要課題。
  人生要有憂患意識,所謂「飽帶乾糧、晴帶傘」,也就是「有」時要思「無」時之苦。因此,做任何事都要及早作準備,才能臨危不亂、事半功倍,也才不會淪入失敗的命運。畢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做事千萬不要臨時抱佛腳,這種「有欠打算」的思維,通常不會有好的結果;能夠事前做好周詳的規劃,即如星雲大師所說的:「有原則則不亂,有計畫則不忙,有預算則不窮。」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hsia1113&aid=9168237

 回應文章

見賢思齊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5/14 10:24

以前電影看多了,以為冒險很厲害,很精彩之類的。

後來卻改變了想法。

人之所以會落得需要冒險的境地,只不過是事先沒有準備罷了。

一個事先有準備的人,是不需要涉足險地的。

就跟考試一樣,考前忙著複習的人,不是他有多用功,純粹是平時懶惰,把時間花在吃喝玩樂上了。

而一個平時很用功的人,考前不慌不忙,該吃的吃,該喝的喝,該睡的睡。為什麼?因為他在平時,就把問題一個一個的解決掉了。

對懶惰者如臨大敵的考試,對用功者而言,卻只是輕鬆的走個過場。


上善若水
夏老師(chhsia1113) 於 2024-05-15 22:11 回覆:
謝謝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