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5/04 13:00:58瀏覽3052|回應13|推薦57 | |
也許,你聽過一個故事。 在唐明皇最寵愛楊貴妃的時候,將中國廣東出產的荔枝,透過驛站的快馬傳遞,送到當時的首都長安。 不過,故事終究只是故事,誇飾的手法在於彰顯帝王的權力。 或許你上輩子沒當過楊貴妃,享受過嶺南荔枝的滋味,所以,來到現代蓋條蘇花高換換口味嚐一口新鮮的手工麻糬嗎? 在醫院裡,看到TVBS所作的「蘇花高專題報導」,採訪花蓮當地的手工麻糬業者,業者所陳述的意見,是支持興建蘇花高,這可以讓台北人吃到一天兩次宅配的手工麻糬,更能讓觀光客帶走新鮮的手工麻糬,因為,手工麻糬的賞味期只有36小時,如果沒有蘇花高,當你帶走手工麻糬,只能急急忙忙的吃掉手工麻糬,或者是經過冷凍之後加熱調理。 我不太確定記者是怎麼設定採訪議題,作出「誘導」興建蘇花高的目的,在於讓花蓮的手工麻糬順利輸出到大台北地區的「結論」? 所以,我只想問,你想不想,嚐一口價值930億元的麻糬? 如果,我們站在花蓮當地的「觀光產業」的立場來看,當地「觀光產業」從業人員看到的是蘇花高通車以後帶來的觀光商機,但是,恐怕沒想到並不是所有「看觀光客臉色吃飯的旅遊業者」都能夠雨露均霑。 最起碼,鄰近的宜蘭縣在北宜高通車以後,當地靠觀光產業吃飯的傳統旅遊業苦不堪言應該是一個可以借鏡的例子。 簡單的說,一條快速便捷的北宜高,在通車之後,徹底的改變了宜蘭當地的觀光產業生態。 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因為當地觀光產業的業者不懂得針對北宜高帶動的產業變遷調整產業方向,但是,請不要忘記,支持北宜高的當地政客,原先是否這樣告訴當地鄉親,只要台北人能從便捷的高速公路開車來到宜蘭,一定可以藉著觀光消費帶動地方繁榮發展? 現在的花蓮地方政客,是不是也這樣告訴花蓮當地的觀光從業人員? 換個角度來看這個手工麻糬的例子。 如果,業者拓展市場的手法,是希望觀光客開車經過蘇花高到花蓮人手一盒手工麻糬的帶回台北,或者是在蘇花高通車之後增加宅配業者的收件頻率,那就完全忽略了這種當地特產的不易取得與數量有限的「貴在難得」特質。 說真的,手工麻糬只是休閒食品,市場胃納量有一定的限制。 但是,在市場的需求維持固定的狀態之下,難道不會由於蘇花高開通後,使得大量觀光客湧入之後對於手工麻糬的取得過於容易,而逐漸影響到外地客戶降低手工麻糬的食用意願。 也就是說,手工麻糬的供應毫無限制的上升,未必能刺激市場的需求增加。 當休閒食品取得容易之後,稀有性逐漸下降,需求量會相對遞減,那麼,興建蘇花高會不會變成手工麻糬業者的「殺雞取卵」? 記得以前待在花蓮的時候,買些手工麻糬帶到台北去送人,是個相當受歡迎的伴手禮。 為什麼?因為特產的必要條件就是「貴在難得」,別的地方吃不到,只有來到此地才有。 在商言商的商人,不能只講究效益,更要注意「供需法則」,只有讓商品具有獨占性,維持供給面的不均衡,才能刺激更多「需求」,製造更大的商機。若你是業者,你覺得有必要讓這種手工麻糬「貨能暢其流」,而降低本地特產的「稀有性」嗎? 就算不是作生意的國民,你也要想想,真的有必要把你賺來的辛苦錢拿去繳稅之後,蓋一條價值930億元新台幣的蘇花高,要讓廠商賺到荷包飽飽,只為了吃到一口手工麻糬嗎? 如果,你把手工麻糬當成三餐外加宵夜點心,那我就沒意見了。 但是,手工麻糬業者沒本事把手工麻糬變成台灣之光,讓營業額超越台積電,憑什麼要求所有的台灣大國民捐出930億新台幣蓋一條「手工麻糬高速公路」? 真是好貴的一口手工麻糬,價值930億! (未完待續) 2007/05/07 聯合新聞網首頁,意見評論|城邦論壇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