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15 17:17:09瀏覽1318|回應3|推薦10 | |
媒體報導,從教育部統計處延修生數據來看,九十九學年度就有五萬三千零八十三人延修、延畢,創下近年新高。 不過,教育部此時才大聲疾呼,學生應該做好生涯規畫,不要輕易延畢,筆者認為,延修、延畢年年有,只是九十九學年度特別多,教育部此時喊話,不免太晚。 當然,延修、延畢問題的肇因複雜,有時是因為來自大環境的「景氣不佳」,每次遇到經濟不景氣,就易爆發「畢業即失業」的老問題,此時不只是畢業生不願脫離校園舒適圈,甚至還會有失業的上班族返校進修,拿個學位為自己充電,做好準備,因應景氣起飛。 若是如此,一般的延畢生只是讓自己喪失職場競爭力,特別是近幾年,許多父母不願讓孩子吃苦,寧可讓孩子躲在校園,或補習考公職,也不願讓孩子進入社會從事低階工作。 延修延畢問題,也凸顯許多學生個人生涯規畫的問題,不論是為了躲兵役或考研究所而延畢,甚至為了修教育學程或雙主修、輔系。 過去役期二至三年,役男擔心因兵役問題斷送前程,多會選擇提前或延後服役,後來兵役政策多次修改,兵役不再是困擾役男的生涯問題,反而是藉著念研究所而躲兵役的現象增加,衍生出不知為何念研究所的教育問題。 筆者認為,教育部長官呼籲大學生做好生涯規畫,雖是苦口婆心,但也忽略目前景氣有下滑的隱憂;職場就業趨勢難以掌握,加上高學歷嚴重貶值,人力供過於求,想要學生不考研究所,難有說服力。 筆者以為,高學歷貶值的問題,只能由市場機制調整,政府很難扭轉已然成形的趨勢,但政府不如以政策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生涯規畫問題,就像部分學生取得高文憑,無非是了解「就業市場趨勢」所然,不如多鼓勵廠商與學校產學合作,以實質政策誘因,導引學生進入就業市場,為學生找到好出路,也能提供產業界需要的基層實務人才。 同時,也要鼓勵「學然後知不足」的民眾返校進修,將所學回饋產業界,最後讓具有研究能力學生進入研究所,適才適性發展,才能創造多贏。 2011.10.17 聯合新聞網首頁,意見評論|城邦論壇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