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25 00:22:58瀏覽732|回應0|推薦26 | |
從截至今年四月份,各方捐助日本賑災總額近新台幣48億元,而國內善款迅速流向發起賑災的團體,也容易排擠小型社福團體所接受到的善心捐款,減少的幅度甚至有五成之多。 五月份,台中市北區家庭扶助中心表示,現在排隊當認養人數高達一萬零八百人,創下歷年排隊認養人紀錄,想認養國內貧童,至少要等一年。 從社福團體提供的簡短訊息可以知道,九二一、南亞海嘯、八八風災到日本強震,乃至金融風暴和企業實施無薪假時,不僅是社福團體愛心募款的冰河期,就連家扶中心的貧童認養也遭遇困難,凸顯社會救助受到天災與人禍的影響。很顯然的,天災固然會讓民眾的愛心轉向,而大環境不佳的時候,民眾阮囊羞澀也會讓愛心捐款陷入冰河期。 國人長久以來的愛心捐輸表現反應出兩個現象:第一,國人的愛心並非「患寡」,而是「患不均」;第二,國人認為「救急」甚 於「救窮」;也因此天災變故會投射人的同理心,造成愛心捐款在同一時間大量湧入,無可避免將排擠諸多社福團體所需社會資源。 所以,民眾願意發揮愛心,以「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方式回饋社會,的確值得稱許,不過,進一步來看,國人的愛心豐沛,捐輸不落人後,但也容易產生愛心氾濫的現象,導致愛心嚴重的患不均。試想:目前景氣略有復甦,民眾行有餘力與意願扶助貧童,造成發揮愛心需要排隊等候的現象,萬一景氣不好,民眾自身難保,要教這些貧童何去何從? 儘管家扶中心為了減少民眾排隊認養貧童的狀況,也曾輔導民眾幫助國外貧童,但效果不彰。而我對這種發揮愛心的「擇善固執」,甚至作善事要挑時辰看國籍的狀況頗不以為然,畢竟,發揮愛心不應該有分別心,社福團體應該宣導「愛心不分國別」,讓民眾不以「分別心」看待國外需要認養的貧童,秉著「四海一家」的精神,看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送愛心,特別是台灣面臨少子化的因素,使得申請接受扶助的貧童比例相對降低,應該對外發揮「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精神,讓愛心向外傳遞。 我認為,即便家扶中心對於國內這種特殊的現象,發揮創意鼓勵民眾共同幫助一整個家庭以疏解排隊等候認養貧童的狀況,不過,我仍然認為,這不僅是讓愛心閒置,也會與其他社會福利資源重疊,因此,我主張,與其讓民眾在經濟寬裕的時候擠破頭作善事,面臨天災人禍時又讓貧童飽受飢寒之苦,若能請有意認養的民眾將認養所需的費用,暫時存放於接受監督的「信託基金」,以俾有需要的貧童請領,也不致在民眾愛心青黃不接時又讓貧童陷入凍餒之苦。 此外,愛心捐款患不均的問題,並非單純設計募款關閉機制作為節制就能解決,因為問題出在民眾是以激情方式呈現表現愛心,而缺少絕大多數的細水長流發揮愛心所致,因此,延續上述的構想,除設計停置募款機制之外,應建立輔助措施,如委交溢出愛心捐款於類似「聯合勸募協會」等中立公正團體,以設置「愛心銀行」匯聚愛心捐款,以供社福團體提領支應所需,以避免由於天災造成的吸金效應或人禍引起的愛心冰河期所帶來的社福衝擊。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