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淚到底是不是情緒的表達?
是的話,哭的越兇,眼淚流越多,或許是感情越豐富吧?既然這樣,to cry or not to cry?

依照慣例,還是把「專業代工人士」的狀況扣除掉,還有歐洲中古世紀使用「淚瓶」作為計算思念程度的度量衡標準也剔除掉的話。

有人說:「懂得哭,證明還有感情,總比麻木不仁好吧。」
是啊!我同意啊!
這是在正常的狀況之下啊!

只是,有些狀況,讓我們也很難解釋,流淚是否比不流淚要來的好。
舉例來說,三國演義裡頭,老是被批到狗血淋頭的曹操,只要是他流眼淚,許多著名的「評註者」絕絕對對不相信這個大白臉的眼淚是出自真心的。
換個例子來說,鱷魚過度攝取人類,基於「人肉鹹鹹」的理由,必須排泄掉高鹽分的不健康飲食才能「均衡一下」,因此,西方以「鱷魚的眼淚」作為一種「假慈悲」的形容。
那就不用說「貓哭耗子」這回事了。

畢竟,把人家吃掉再來悼祭,怎麼樣都很難讓人相信,用我的肚皮來當你人生最後的歸宿將會是比去金寶山更好的場所。

非除非,真的像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裡頭,孔明三氣周郎,氣死周郎,還跑去賣乖吊孝,搞的本來東吳諸將要宰了孔明人頭來祭周郎,沒想到被孔明這一哭,一拖拉庫武將反而陪哭一場,還怪周郎氣量太窄氣死活該。

以上的故事給我一個啟示:「這就是哭的好不如哭的巧!」
看來,流淚這件事也是相當尷尬,除了哭與不哭的猶豫,還要考量到身分地位。
特別是需要用眼淚檢驗一個人的「真心與否」的關鍵時刻,忠臣比奸臣的眼淚還要來的更具有先天優勢。

因此,催淚文章是有絕對的必要存在的,後來就產生了一種所謂的「催淚文學」,其中的幾篇代表作更產生一種絕對性的文學批評:「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妹文不哭者不慈。」
真的是文章寫的好,不只是感情真切,賺人熱淚,還能用來驗證人格,夠屌!

只是,小時候讀〈出師表〉、〈陳情表〉或者〈祭妹文〉,真的是年紀還小啊!什麼都不懂,怎麼知道什麼是不忠不孝,只知道每次被大人拿著棍子追的時候,口頭禪一定是:「你真是不孝!」這種事情,不用看〈陳情表〉也知道啊!
況且,小時候家裡窮,沒有私塾,也沒有教書先生,只有上國民小學,那懂得這麼多鳥規矩,那知道什麼是不忠不孝不慈啊!那種鳥文章真的是有看沒有懂。尤其是真的不知道有沒有機會當公務員,誰知道有沒有機會不忠啊!而我阿嬤他老人家還健在,直接唸陳情表咒他老人家,這才是真的不孝!我老妹天天都在跟我嘔氣,這證明她活的好好的,要怎麼祭都是一個問題。
等到年紀大一點了,再回頭來看,發現文章是寫的好,不過,還是哭不出來。這時候就要開始懷疑自己,到底自己是不是人啊!怎麼看這種文章連一點感動到掉淚的可能性都沒有?我肯定一定是教書的冬烘先生把文章拆解的亂七八糟,把感人的氣氛都給破壞掉了。
再等到年紀稍微有一點了,稍微理解作者寫文章的背景,感覺就更少了,就只剩下對〈祭妹文〉的一句「朔風野大,阿兄歸矣」有點小小的感觸。心想,搞不好袁枚先掛點,他老妹與眾房妻妾也會說:「您老好走,阿妹歸矣。」如果那年頭,不搞重男輕女,女人也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不知道會不會有女人寫出更感人肺腑的〈祭兄文〉或〈祭夫文〉?

只是,用這種感人流淚的程度來驗證人是不是麻木不仁,標準沒有絕對,「感覺」就是一個問題,畢竟,要讓人流淚,不是狂放催淚瓦斯就行的,「感覺」與「氣氛」還是佔了相當大的比例程度,哭還是很有學問的。

想想看在五千名鎮暴警察戴著防毒面罩丟出一拖拉庫的催淚瓦斯彈的時候,而你只有一張小面紙可以遮掩口鼻,實在是很難故作優雅地說出這樣的話:「懂得哭,證明還有感情,總比麻木不仁好吧。」因為,有被催淚瓦斯燻過的人都知道,靠!真他媽的痛苦,喉嚨都腫起來了,誰還有空跟你廢話這麼多。

不相信,沒事切顆洋蔥感覺一下。
再凶悍一點的,可以試試看拿綠油精塗在眼皮上,看到鬼的機率,遠遠比用牛眼淚塗在眼皮上要高很多。
要是有練過的,也可以拿大紅袍辣椒或麻椒泡水洗臉試一試。至於會不會痛哭流涕,端看個人感受。

P.S:以上純屬危險動作,請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