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18 17:56:48瀏覽2185|回應3|推薦74 | |
每年過年期間,各地財神廟湧入大量信眾拜拜求財。 在民俗上有初四接神、初五開工的年節習俗,不過,近幾年來台灣民間都習慣提早在初四接神求財。不太管過去習俗認為大年初五是開工吉日,也是民間認為「接財神」的日子,畢竟,百工開市就是迎接衣食父母上門,開工與迎財神也是互為因果。 而坊間接迎財神與財神形象的習俗,從一則《太平御覽》引錄《錄異傳》的六朝民間故事可以看到,該則故事說道: 商賈區明經商途經彭澤湖,多將船中之物投入湖中祭神,幾年後,湖神青洪君向區明回禮,其使者私下告訴區明要向青洪君求「如願」;區明求得青洪君的婢女「如願」,數年後發跡成為富人,某年過年,如願偷懶,區明想責打如願,遁跡於糞土堆中,區明只能捶打糞堆逼使如願出現,但此回「如願」卻不能如區明之願,這從此形成一種「捶糞求富」的地方性民間習俗,堪稱是最早的「財神形象」與「迎財神」民俗。 如今坊間對於初五迎財神有不少傳說,例如,大年初四接神,因為人們爭迎財神,冷落眾神,因此,玉皇大帝遂令財神在初五下凡,以免其他神仙為此不滿;更有民間傳說,認為正月初五是武財神趙公明生辰,因此要在此日賀壽接財神。 因此,愛錢而拜錢也成為民間信仰的大宗,坊間最常拜的財神五花八門,有正財、偏財,有五路、八路,更有文武之分,不論如何,區分這些「財神」的宗旨無非是希望能將金銀財寶「無一不漏,一網打盡」。 一般來說,坊間民眾崇拜財神多為「玄壇元帥趙公明」、「關公」、「土地公」,也有較為冷門的「比干」、「范蠡」、「韓信」、「劉海」,這些財神形象多為人們從小說內容擷取,突出小說情節或故事所賦予其人格特質而來。 例如:《封神演義》最後由姜子牙代替元始天尊大封神,敕令「趙公明」為玄壇真君,率領「招寶天尊蕭昇」、「納珍天尊蕭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職司「迎祥納福」,這也是民間所認為的「五路財神」。 比干則是在《封神演義》中被剜心,被人認為分配財富不會「偏心」,也由於其文官形象,而被當成「文財神」。關雲長被奉為財神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小說《三國演義》言道,曹操以「上馬金、下馬銀」賂之,但關雲長一聞結義兄長消息便「封金掛印」而去,因此,人們認為關羽視金銀若無物,眾義輕利,因而祈求關公將其不在乎的財富分與眾人,而被人們視為「武財神」。 而「范蠡」的形象在於《史記.貨殖列傳》提到於句踐復國後辭官而去,並經商致富,卻能三次散財「與貧交疏昆弟」,視富貴名利如浮雲,成為人人崇拜的「經營之神」與「財神」。 至於「土地公」則是基於「有土斯有財」的聯想,「劉海」是因民間傳說其學道後能以金錢吊三腳蟾,韓信則是因楚漢相爭時未免士兵無聊發明博弈之戲而被視為「偏財神」;或者仕子奉主掌功名科考的「文昌帝君」或「魁星」為財神,因讀書人能夠一舉成名也代表利祿可期。 從以上種種人們崇奉的財神事跡與因緣,在在都是反應人們自身的想望,於是魯褒的〈錢神賦〉赤裸裸地點明:「錢之所佑,吉無不利,何必讀書,然後富貴,由是論之,可謂神物。……錢之所在,為可使安,死可使活;錢之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無怪千百年來人們愛財,願意受到錢的支配,更由於錢財而產生種種焦慮。 雖然現代人不太懂過去有「如願」與「捶糞求富」的故事與習俗,但是,財神廟香火越來越鼎盛,不僅是表面上的人人求財想錢想到瘋了,在更深層的心理層面,也是投射己身慾望建構假想神格的集體現象。 對照六朝時期民間的「如願故事」,雖然時代不同,但在心態上卻分毫無差,而人們希望求財「如願」的心情,突顯無財輒愈求財,但求之不得則愈苦的心情,有財更苦不足,不足則愈貪的慾望,甚至是「利與義」價值抉擇的痛苦掙扎與煎熬。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