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27 21:28:07瀏覽2466|回應1|推薦14 | |
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有很多不同的文化,但有趣的是,在諸多不同的文化之間,卻有很多相當接近的故事。就像神話學最常見的一個主題故事:洪水神話。 以西方來說,舉一個最大的例子,諾亞建方舟,躲避四十天的洪水。 在中國最有名的就是共工氏撞不周山,後來有大禹治水。 可見不論中西,在古代都經歷過相當大的洪水。 至於你要說這是氣候循環週期所導致,或者要從宗教或神話的角度解釋,隨你吧! 但可以確定的是,認真的找尋東西方的歷史或神話,甚至是民間故事,都會發現古人是有志一同的,非常有默契的幹著差不多的事情。 就像以下要說的故事:
西元前九世紀,腓尼基公主艾麗莎為逃避兄長迫害,帶著追隨他的群眾與貴族,以及財富,逃到迦太基(今之突尼斯)。 他在登陸後,機智地以圈起的牛皮,向當地人換了一塊地,自此建立迪多(Dido)王朝,而後迅速崛起成一個小而富的通商國,足以與希臘、羅馬比美。
這是我在一本什麼雜誌(我已經忘記了),看到的一則故事。在中國有沒有類似的故事,我記得好像是有,而且相當雷同。
在台南一帶有這樣的傳說,說鄭成功要登陸打荷蘭人之前,需要在台南新港地區一塊地蓋個灘頭堡,不過,當地原住民不願意讓鄭成功的軍隊登陸。 所以,鄭成功派人和原住民商借一塊「牛皮」大小的地,以便讓軍隊進行簡單的整補作業。 原住民答應鄭成功之後,就開始後悔了。 因為,鄭成功將「一塊牛皮」,剪成許多牛皮繩,然後將這些牛皮繩圈起來的地蓋成堡壘。 這是流傳在台南新港地區,有人由當地平埔族原住民採集到的故事。 當然,牛皮還是牛皮,只是就表面來看,漢人與原住民的定義不一樣。
若對比鄭成功與艾麗莎的故事,我們除了會發現「牛皮圈地」的故事,除了基於立場不同而詮釋為機智故事,或許,在提出與接受「牛皮圈地」的兩者之間存在權力之間的不對等。 但是,已經成為歷史的部分,要不要從這些嚴肅的角度去解讀或看待,見仁見智吧!
換個地方,換個立場,換個不同的角色,應該不用如此嚴肅的看待與解讀。 就像在金門地區,也有類似的故事。 說的是一個吝嗇的財主,遇到一個想要蓋廟的和尚前來化緣,和尚告訴財主:「只要化一塊袈裟大小的地就好。」 財主雖然吝嗇,倒也不至於一毛不拔,於是地主隨口答應。 只見和尚跑到山上,拉起袈裟,陰影籠罩所及,都屬於和尚蓋廟的用地,吝嗇的財主後悔不已。
這樣的故事,固然大快人心,滿足一般人希望見到為富不仁的財主能夠得到教訓的心理。 不過,若是將心比心,回頭想想,當初好心借給鄭成功一塊「牛皮」大小的地盤的原住民,吃的虧可就大了。 話說回來,腓尼基沒有牛皮圈地的機智,是建立不了這樣的大帝國,只是當初願意出借土地的土著,是否也很後悔?
這些機智故事的背後,總是有著吃虧的一方,還有很多的不情願與不高興,有時候,機智與詐術,好像差別也不大? 不過,從這些古今中外的「牛皮圈地」的機智故事背後,更讓我們發現在不同的文化與地域之外,好像大家玩的把戲都差不多,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