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04 02:05:12瀏覽2428|回應7|推薦50 | |
幾個月前,坐在在台北的小旅館吃早餐,一邊咬著土司,一邊看著某份報紙的頭版,頭條新聞是記者請幾位名人進行國中基測作文解題的「動作」。 看著看著這些名詩人、補教名師,或者「搶救國文」的專家,解題解得頭頭是道的樣子,我很懷疑,讓這些人一起參加今年的基測,不知道這些專業人士有本事拿到幾級分? 就算大學指考結束,媒體該做的文章還是得作。 悶不悶啊?當然悶啊! 一個是搞中國上古史的歷史教授,一個是外文體系出身的詩人。 在搞「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那個年代裡,有誰在講本土化的?怎麼講本土化的年代裡,一堆人又出來「捍衛中華文化」?這不是很奇怪嗎?說穿了都是政治惹的禍,這跟國文還是中華文化一點關係都沒有! 如果我們不去翻余光中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年代裡幹過哪些事情的舊帳,也不要提杜正勝最不想提起的搞中國上古史的「齊民編戶」的學術成就。把這兩個老先生腦袋裡政治意識對抗情結撇開不談,單純就事論事的看,一次國文考題的文言文比例高達66%就是「文言文的的大勝利」,靠!這不是很阿Q嗎?要是魯迅復生,一定活活被余光中氣到再死一次! 文言文多唸兩篇,作文就寫得好?見鬼了?清代那堆考科舉的秀才,他們八股文寫得好,怎麼沒看過哪個秀才的邏輯特別好?文章特別有組織力?怎麼一堆秀才舉人進士也沒幾個才堪大用的?真他媽的見鬼了!怎麼當年用來考功名的「制藝」,老被後代的子孫用「八股」這兩個字當成羞辱人家不會寫文章,或是作人不懂變通的負面形容詞? 要寫篇八股文,不僅要在文意以四書五經為出發點,不超乎四書五經的範圍,寫到神乎其神還要能「代聖人立言」;在文章的形式體制結構,還要精密到在「破題、承頓、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這八段之間,在句數都有固定的限制,句型要能對偶排比,拜託!這才叫文言文練習!OK? 現在唸兩篇「諫逐客書」、「報任安書」,這就叫「讀文言文」,認真一點,別鬧了!我告訴你,這只是教你看懂先秦兩漢時代的人,他們說話寫信的白話文而已。這本來就不是文言文,這叫白話文,是先秦兩漢的白話文。 有人會說:「你不是在找碴嗎?」 「尚書」裡面講的都是白話文啊!只不過那是夏商周三代的古人在講的白話文,只是那個年代講的話,你聽不懂而已,請注意!你聽不懂,並不代表這就叫「文言文」,因為,這是你自己主觀定義的文言文,對於那些搞尚書搞了一輩子的老先生來說,這才是純度最高,濃度剛好的白話文。 問題出在哪裡? 在宋代的勾欄瓦舍裡頭說平話的藝人,用來記錄說話內容的底稿,全部都是當時的「白話文」,請搞清楚,當時會到勾欄瓦舍聽故事的全部都是中下階層的市井小民,要是講些文謅謅的文言文,那講故事的不就沒生意,三天就倒店了?但是,這堆「話本」被一堆現代白爛翻來翻去當成「文言文」,悶不悶?當然悶啊! 明代的馮夢龍寫了一堆說書用的「話本」,這堆劇本當時都是「講白話文」用來賺中階層小老百姓的銀子,要真的講文言文,早就滯銷了,怎麼現在馮夢龍跟凌濛初的「三言二拍」都被當成「古典文學作品」?那就很瞎了! 那就不要講「西遊記」跟「三國演義」還有「水滸傳」這些經過白話到不能白話被整理過的「白話文」作品,目的還是繼續用來「講白話文」給老百姓聽的。唉!無言到囧rz! 如果硬要拿「提倡白話文」的胡適來當例子,只能說,胡適認為「西遊記」或「三國演義」這些小說裡用的語言是「活」的,這就是會隨著時代而延續下去的「白話文」。問題是胡適說這是白話文通俗小說,現在有多少人說這是文言文章回小說? 這種粗淺的「白話文」都搞不懂了,還要講古代那種濃度跟純度最高的「尚書」?會不會講太遠啊?會不會太好高騖遠了? 余光中當年的名句:「台北的天空很希臘。」請問,這句新詩,算是現代文學,應該不是文言文了吧?應該是很白話文的東西吧?請翻譯看看,「台北的天空很希臘」什麼意思?真要學了那堆古人講的文言文,還不見得真有能力翻譯或理解余光中的「台北的天空很希臘」咧!會不會過幾年這東西突然又變成文言文了咧? 學文言文就能寫好作文,增加邏輯和組織能力,還能了解中華文化,見鬼了!從勾欄瓦舍的說話講唱到余光中的新詩都搞不定了,再扯什麼「諫逐客書」,還要扯多遠啊? 所以,說什麼文言文的比例要多高,那都是「意識形態」作祟;講什麼要唸文言文,多學一點文言文才能寫好文章,了解中華文化之美,你唬爛我;基本上,講這些都是沒有用的東西,為什麼沒有用,因為,事實擺在眼前的就是,要是頂多背幾篇用來考試拿分數的東西,就代表「一個文化的整體」?那,這種文化也他媽的太膚淺了吧? 如果不要拘泥在「文言文」和「白話文」的觀念窠臼,你會發現所謂的「中華文化」根本不需要捍衛,更不用強調一定要教文言文,更不用強調什麼作家當年唸了多少文言文才有白話文的功力,講這些理由全部都是台語說的「放屁安狗心」,全部都是用來增強自己在政治鬥爭上的說服力所用的說辭,這跟中華文化八竿子打不著。 恕我說句不客氣的話,國文哪需要余光中這些人搶救啊?根本就是多此一舉。 不相信? 周代整理民間的「國風」,變成「詩經」,這些「國風」無非都是當時的「民歌」,為什麼現在只能擺在書本上,而不能唱?就算漢武帝砸銀子開了「樂府」蒐集當時的民歌,為什麼漢代的「樂府」沒辦法延續下去呢?請注意喔!這些都是有「政府支持」還有「政治力介入」的「文藝活動」耶! 那要不要說說「駢文」?為什麼六朝的駢文講究聲律對偶,連中國第一部文學理論及文學評論專著「文心雕龍」都是用駢文寫的,為什麼這種現代的「文言文」會玩不下去,這在當時超紅的耶!只要是身為讀書人都要會寫的文體耶。 還有嗎? 一種文學的流變,不是幾個人可以「搶救」的,更不是一個人可以透過「政治力介入」而改變的。 其實你應該作的,就是跳脫這些被「教育專家」或「教育人士」,甚至是對國文教育感到憂心的熱心人士所限制住的觀點來看,國文這種東西不應該只是課本上的那堆文字,或是考試用來搶分數的東西。 基本上,文化是有滲透力的,是代表一種美感的,是無入而不自得的,要衰頹的文化,不會因為搶救文言文而苟延殘喘,就算會,那也是文化植物人,乾脆安樂死算了;能夠「與世推移」的文化,也不會因為「本土化」而變質。 基本上,現在這堆老先生搞「文化運動」,純粹只是跟著政治人物瞎槓,他們總覺得槓贏之後,自然而然的「本立而道生」,這種文化也太廉價了吧!這又不是在開學術研討會,跟著余光中搖旗吶喊,也不會讓你在中華文化的修煉過程中多幾分道行,只是人云亦云的「瞎」而已。 建議你,少浪費時間看余老頭沒營養的跟杜老爺在那瞎槓了,回家好好看看古典小說或翻兩頁唐詩宋詞吧!搞不好這不會讓你在老外面前丟臉,要知道現在的老外,比你還懂中華文化了,可能你不懂的中華文化還比老外多很多咧! 悶不悶?怕不怕?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