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地中海的滄海桑田
2022/10/25 00:03:00瀏覽8889|回應3|推薦127

晉葛洪的神話小說「神仙傳」一書「麻姑」篇中,有「麻姑自說雲,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根據教育部辭典,「滄海桑田」指大海變為陸地,陸地變為大海,比喻環境改變很大,也比喻世事無常,變化很快。其實位在歐亞非大陸之間的地中海,經科學證實,確實曾「滄海桑田」過,先是大海,變成沙漠,再變成海洋。

 

地中海曾是個海平面下約三千公尺深的大沙漠,寸草不生,也沒有任何動物蹤跡的惡地。但在乾涸成沙漠前,地中海曾是連通印度洋及大西洋的海洋,但隨著非洲及歐亞大陸的造山運動,古地中海與印度洋的通道被斬斷,與大西洋的聯繫也只賸下西班牙南部的貝蒂克(Betic)海峽,及北非的里菲茵(Riphian)海峽,之後海水流動漸趨停滯,環境逐步惡化,鹽分逐漸升高,最後兩條海峽也被封閉了,變成一巨大的鹽湖,終於在一千五百萬年前左右完全乾涸。那時現在的直布羅陀海峽像一道長堤,橫貫在乾涸的地中海及大西洋之間的咽喉地帶,阻止大西洋海水流入。

 

約再過一千萬年後,也就是大約五百萬年前,直布羅陀這道長堤決口,大西洋海水洶湧奔騰的沖向乾涸的地中海,形成一巨大瀑布,水流量估計每年約四萬立方公里,這個瀑布比現在非洲南部,世界三大瀑布之一,尚比亞(Zambezi)與辛巴威(Zimbabwei)之間的維多利亞瀑布(Victoria Falls)壯闊百倍,但卽使這麼大流量的瀑布也須要一百多年,才能將乾涸深陷的惡土再灌滿海水,成為現在碧波萬頃,煙波浩淼的地中海。

 

台灣中央研究院許靖華院士,1983年出版標題為「The Mediterranean Was a Desert」,副標題「A Voyage of the Glomar Challenger」的英文著作,是以上兩段情節的根據,這本書描述許院士在瑞士理工大學執教時,擔任國際深海鑽探計劃DSDP( Deep Sea Drilling Project)的共同主持人, 多年帶領格洛瑪挑戰者號(Glomar Challenger)研究探鑽船,在地中海各地探鑽,終至證實地中海曾為沙漠此一假說的過程,許院士是其中的關鍵地質科學家。這本書1993年中文翻譯本問世,書名「古海荒漠」。多年前首次看到這本書,內心也是無比震撼。其實前面所說的情節就是地中海的真實的滄海桑田。

 

土航班機在歐洲文明搖籃的地中海上空繼續往東飛,過了義大利,再飛經希臘,愛琴海諸多小島,歷歷在目,飛行路線顯示幕上看起來幾乎是一條直線,也接近地中海東西兩岸間最長的距離。在我們一般的感覺,地中海似遠在天邊,其實東北岸的巴爾幹半島,和東岸的西亞,蒙古第二次及第三次西征,都分別攻抵地中海邊的這兩個地方。

 

蒙古第二次西征時(1235-1241),領軍的是拔都,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攻抵東歐的匈牙利平原,強渡多瑙河,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Bela IV)敗逃,蒙古軍大將合丹一路追擊,前哨已抵達威尼斯附近,貝拉四世最後逃到屬於地中海一部份的亞得里亞海邊,現在克羅埃西亞司普利特(Split)附近,離岸邊約百公尺的特羅吉爾(Trogir)小島,離岸邊儘管沒很遠,蒙古軍也只能望海興嘆,徒呼負負。之後蒙古軍從司普利特,沿亞得里亞海邊一路南下,經現在黑山(Montenegro)的觀光勝地古城科托(Kotor),再南下現在的阿爾巴尼亞,大軍轉向東,打敗巴爾幹半島上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後,再回到伏爾加河邊的薩來,與主力會合後回到蒙古。

 

蒙古第三次西征(1252-1260),由旭列兀領軍,攻下西亞的巴格達,再攻下大馬士革,最南曾推進到地中海邊,今天巴勒斯坦的加薩(Gaza),最後在以色列加利利(Galilee),為埃及馬木留克(Mamluks)所敗。巴格達及大馬士格是當時回教勢力中最主要的兩個城市,旭列兀並建立伊兒汗國。伊兒汗國也是元四大汗國中,對朝廷最友善,也是跟西歐各國往來最密切的汗國,曾一度想與法國,合組法蒙軍事同盟(Franco Mongol Alliance),夾擊回教勢力,可惜之後並未實現。郭侃是蒙古第三次西征的大將,他是唐朝一代名將郭子儀之後,隨旭列兀西征,驍勇善戰,頗有戰功,且治軍嚴謹,常於野外露宿,不入民宅,巴格達即由其攻陷,是蒙古三次西征中,唯一的漢籍大將。傳說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男主角郭靖的原型即是郭侃。

 

天色漸暗,海面漁火逐漸點亮,到伊斯坦堡時但見一片燈海,萬家燈火,已晚上十一點,接近午夜,兩片燈海間,隱約可見連通地中海與黑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orus Strait),燈火闌珊。

▲地中海西南岸,西班牙巴塞隆納蒙特惠克(Montjuic)山頂,遠眺巴塞隆納港及地中海。

▲從克羅埃西亞赫爾瓦(Hvar)島上,遠眺地中海北岸,屬於地中海一部份的亞得里亞海。

▲從法國尼斯往摩納哥的地中海西北岸,在海邊半山腰的公路上,遠眺地中海。

▲建於西元前五世紀,希臘雅典衛城(Acropolis of Athens)的帕德嫩神殿(Parthenon Temple),是古希臘文明最重要的史蹟之一,背景即屬於地中海一部份的愛琴海。(摘自Wikipedia)

▲台灣中央研究院許靖華院士,是證實地中海曾是一片深陷大漠的關鍵科學家,許院士1983年出版標題為「The Mediterranean Was a Desert」,副標題「A Voyage of the Glomar Challenger」的英文著作,描述他在瑞士理工大學執教時,擔任國際深海鑽探計劃DSDP( Deep Sea Drilling Project)的共同主持人,多年帶領格洛瑪挑戰者號(Glomar Challenger)研究探鑽船,在地中海各地探鑽,證實地中海曾為沙漠的過程,中文翻譯本1993年問世,書名「古海荒漠」。 

▲地中海及各海洋,和環繞地中海的國家和地區,包括1. 直布羅陀 5. 黎巴嫩 6. 以色列 、巴勒斯坦 7. 約旦河西岸 8. 加薩 9. 阿爾巴尼亞 10. 黒山人11. 波赫 12. 克羅埃西亞 13. 斯洛凡尼亞 14. 摩納哥 15. 馬爾他 Malta16. 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 Strait) 17. 馬爾馬拉海 (Sea of Marmara) 18. 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orus Strait)。(摘自Wikipedia)

▲▼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衛星照片,顯示地中海南岸及東岸大片的沙漠地形(),事實上非洲大陸北面,是世界最大的沙哈拉沙漠()(摘自Wikipedia)

▲▼土耳其航空由西班牙馬得里前往伊斯坦堡的班機,正飛過義大利半島的南部,航線幾乎是一條直線,

▲從飛機上鳥瞰直布羅陀海峽,現在的海峽碧波萬頃,一泓海水連通地中海及大西洋,但一千五百萬年前,地中海是一片深陷的大漠,寸草不生,直布羅陀海峽像一道長堤,擋住大西洋海水流入地中海(摘自Wikipedia)

▲地中海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地理大發現時代,曾先後是海上第一強權,和世界第一強國,台灣亦曾是這兩國覬覦的目標。葡萄牙為緬懷其祖先1582年首先發現台灣,1996年特別鑄造,刻有台灣地圖及梅花圖案的萄幤(Escudo)200元錢幣,ESC200約等於1歐元;現在慣用的福爾摩沙即源自葡萄牙語Ilha FormosaIlha是島嶼,Formosa是美麗的,卽美麗之島。(摘自Wikipedia)

▲▼蒙古三次西征路線及其疆域圖(上,摘自網路),其中淺藍點線是由拔都率領的第二次西征,部份軍隊曾一路追擊匈牙利國王,進兵到巴爾幹半島亞德里亞海邊,當時也屬於匈牙利的克羅埃西亞首都札格里布(Zagreb)、濱海的達爾馬其亞(Dalmatia)斯普利特(Split),及杜布尼克(Dubrovnik)、黑山(Montenegro)的科托(Kotor)等地,最南到現在阿爾巴尼亞的北部,之後才往東,進兵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巴爾幹半島地區,與其餘拔都軍隊會合後,取道黑海北緣回蒙古,詳細請參閱巴爾幹半島、亞德里亞海的放大地圖()。紫紅點線是由旭列兀率領的第三次西征,也攻抵地中海東岸的中東,圖上報答即巴格達,詳細請參閱下方西亞放大地圖

▲從匈牙利埃斯持貢(Estergom)主教座堂的小山丘上俯瞰多瑙河,多瑙河在這裡是匈牙利及斯洛伐克的界河,河對岸就是斯洛伐克一個名叫Sturovo的小鎮。拔都率領的蒙古第二次西征,就是趁冬季河水結冰時,從對岸河面渡河,攻打當時匈牙利首都埃斯持貢。

▲▼拔都率領的蒙古第二次西征,匈牙利國王最後避居亞德里亞海上的特羅吉爾島(上),在斯普利特(Split,上上)西邊20多公里處,島離岸不遠,現在已建有橋,跟陸地相通,但15世紀時孤懸海上,是一絕佳的天塹,蒙古騎兵無法橫渡,特羅吉爾島1997年登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人類文化遺產。下圖為特羅吉爾古城位置相關地圖(摘自Wikipedia)

▲科托灣,蒙古第二次西征時曾攻到科托古城,海面上的兩個小島-右側的聖喬治(St. George)島,和左側的人工島聖母岩(Our Lady of The Rocks)島,照片右邊的小鎮是佩瑞斯特(Perast);這兩個小島及佩瑞斯特,都列名世界自然及文化遺產。

▲▼蒙古第三次西征,曾攻抵地中海西岸(上),蒙古鐵騎攻破當時回教勢力最大的兩個都市,巴格達和大馬士革,最南曾進兵到地圖上紅點處,現在巴勒斯坦加薩走廊的加薩,後在現以色列加利利,為埃及馬木留克所敗,從敘利亞所奪土地盡失。後旭列兀建立伊兒汗國(下,摘自Wikipedia),大約在今日中亞南部至西亞一帶,以伊朗城市馬拉蓋(Maratha)、大不里士(Tabriz)和蘇丹尼耶(Soltaniyeh)為首都。

1258年蒙古攻陷巴格達,征服已有五百多年,被視為伊斯蘭黃金時代(Islamic Golden Age)的阿拔斯王朝(Abbasid Dynasty),照片是波斯圖畫中蒙古進攻巴格達的情形。(摘自Wikipedia)

▲▼地中海東北角的伊斯坦堡,市區分佈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側,橫跨歐亞兩洲,博斯普魯斯海峽連結地中海和黒海。跨越博斯普魯斯海峽,目前有三座連結歐亞兩洲的大橋,照片是其中的兩座,正式名稱是7/15烈士大橋(15 July Martyrs Bridge)的第一博斯普魯斯大橋(上),及正式名稱穆罕默德二世大橋(Fatih Sultan Mehmet Bridge)的第二博斯普魯斯大橋(下)(摘自Wikipedia)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rleslin9863&aid=177264333

 回應文章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10/25 20:33

這本「古海荒漠」我看過,此書已絕版

消失的亞特蘭提斯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2-10-30 16:41 回覆:
謝謝寧靜姐賞文及留言,看來跟寧靜姐還是「同是天涯知書人」。

當初怎麼會去買這本書來看,早已忘掉,只是看到現在地中海的波光粼粼,無限旖旎,就會想起曾為沙漠的事實。

旭日初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10/25 11:17

地中海的滄海桑田乃地球的滄桑史一例,

地球仍在一直演變中,再過(十、百、千--)萬年後,

必然又有新的地貌,只是屆時不知人類安在否!?

謝謝學弟的精采分享!!!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2-10-30 16:58 回覆:
謝謝學長賞文及留言。
「滄海桑田」除了比喻環境改變很大,也比喻世事無常,變化很快,如白雲蒼狗,也如白駒過隙。以前常覺得「滄海桑田」只是神話故事,沒想到看了「古海荒漠」,大吃一驚,才驚覺原來「滄海桑田」不是神話,是實實在在的故事。

如學長所說,一千萬年後,人類安在哉?今年是西元2022,假如以25年為一代,共81代,西元元年是中國西漢末年,漢平帝劉衎元始元年,西漢對現在而言,是比開元通寶遺事,還要更早的年代。一千萬年,人世要物換星移40萬代,但對地球或宇宙而言,只是白駒過隙,大自然之神秘浩大,令人敬畏。

【無★言】時代悲劇 (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10/25 08:52
「地中海曾經是個一個在海平面下約三千公尺深的廣大沙漠」

真是很奇怪的地形。


「直布羅陀這道長堤決口,大西洋海水洶湧奔騰的沖向乾涸的地中海,形成一巨大瀑布」

一定非常壯觀。可惜彼時尚無人類可欣賞,造化美景,可惜了!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2-10-27 21:09 回覆:
謝謝無*言兄賞文及留言。

根據「古海荒漠」的說法,直不羅陀海峽潰堤,大西洋海水洶湧澎湃的衝向地中海沙漠,形成一巨大瀑布時,是五百萬年前的事。今年諾貝爾醫學獎是頒給研究尼安德塔人的學者,最早人類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是三萬多年前才有,距離五百萬年前還要ㄧ段漫漫長夜,三萬年只是五百萬年的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