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法國」教廷特使訪問蒙古帝國
2022/08/28 00:03:00瀏覽8942|回應0|推薦129

自古離鄉背井的人,大抵有兩類驅動的力量,一是形而下的經濟原因,外出經商、官員被派赴他鄉,其實也是一種經濟性的需求,另一是形而上對宗教等屬靈的熱忱,基於對所信仰宗教的虔誠,遠走天涯海角,傳播真神的旨意與福音。或許是巧合,最早與蒙古帝國有外交往來的教宗,都是教廷遷往法國的時期,里昂教廷在1245(南宋理宗淳祐五年)派出特使,而亞維農教廷則在1338(元順帝至元四年)派出50人的龐大特使團,兩個特使團分別在1246(蒙古定宗元年),及1342(元順帝至正二年),抵達當時帝都和林及大都(北京),兩次之間相隔近一百年。

 

里昂教廷派出的特使名為柏郎嘉賓(John of Plano Carpini),他於1245/4/16復活節當天,由里昂出發,攜帶教宗英諾森四世(Pope Innocent IV)致蒙古大汗的兩封親筆信,第一封闡述耶穌基督福音,並邀請改信天主教,第二封則是譴責蒙古軍隊,對天主教及基督教徒的侵略及濫殺無辜,勸告大汗停止戰爭。柏郎嘉賓一行經過波希米亞(捷克)、波蘭、基輔羅斯(Kievan Rus,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前身)的都城基輔(Kyiv),到達欽察汗國都城,位於窩瓦河畔的薩(Sarai),並獲當時欽察汗國大汗拔都的接待,派人陪同,之後再經裡海(Caspian Sea)、鹹海(Aral Sea)北方,今哈薩克一帶,進入北疆,再越過阿爾泰山,1246/7/22抵達當時蒙古帝國首都和林。

 

時大汗窩闊台甫去世,長子貴由獲推舉繼任大汗,柏郎嘉賓也獲准參加貴由大汗登基大典,並獲召見。但後來貴由以波斯文的回信,則完全拒絕了教宗的邀請,並指責和威脅教宗,要求入貢,柏郎嘉賓任務應是失敗,貴由這封信現仍存在梵諦岡圖書館。之後柏朗嘉賓大致循原路回國,1247年11月,在歷時31個月後,回到里昂。返國後將其一行寫成「柏朗嘉賓蒙古行紀」一書,是歐洲此類書籍的第一本,此行也渡過現在烏克蘭、俄羅斯的聶伯河(Nepere)、頓河(Don)、窩瓦河(Volga)等大河流,也是歐洲人對這些地區的首次記錄。事實上包括柏郎嘉賓,教宗英諾森四世總共派出了三或四組特使,循不同路線出訪蒙古帝國,確保任務可以成功,但其他特使,有的只見到蒙古四大汗國的大汗,有的並沒到達,還是以柏郎嘉賓這組最成功。

 

亞維農教廷教宗本篤十二世(Benedict XII)1338年派遣馬黎諾里(Giovanni de Marignolli)為特使,率領修士團五十人訪問元帝國,此亦報聘1336年蒙古帝國委任兩義大利熱那亞(Genova)商人為使臣,前往亞維農覲見教宗,希望派人至中國傳播福音之舉;龐大的特使團經黑海、蒙古四大汗國的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循陸路於1342年抵達大都(北京)。此時在中國已是元朝末期,特使團覲見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帝,在中國停留數年後於1347(元順帝至正七年),離開福建泉州,元朝派船由海路送特使團回歐洲,特使團曾在現在印度南部、斯里蘭卡停留,再經中東巴格達、大馬士革、耶路撒冷等地,漫漫的旅程,1353(至正13年)才返回亞維農,距離出發,已足足11年。

 

兩次特使團之間歐洲事實上還有多次派遣使節,包括1252年法國國王路易九世派遣修士呂柏克(William of Rubruck ),及教宗尼閣四世(Nicolaus IV)1289(至元26年)派遣神父孟高維諾(John of Montecorvino),在中國建立大都及泉州兩教區,以及1322(元英宗至治二年)派遣修士何多理克(Odoric of Pordenone),另外1275(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2年)著名的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叔姪到達大都,等知名事件。

 

事實上中國與歐洲往來,最早是基於外交及經濟上的考量,東漢班超於西元97年(東漢和帝永元九年),曾派遣甘英出使時稱大秦的羅馬帝國,甘英事實上已到波斯灣,但為安息(伊朗)人所騙,因安息擔心漢朝與羅馬帝國直接連繫後,會損害被其壟斷的轉手貿易利益,甘英功虧一簣,未能到達羅馬帝國。由歐洲到中國的最早記錄則是西元166年(東漢桓帝延熹九年),劉向的「後漢書」記載,數名羅馬帝國使者由越南入境,抵達漢朝,推測由海路東來,這些羅馬的使者攜帶有犀牛角、象牙、玳瑁等禮物,可能是在東南亞採購。印度南部、斯里蘭卡、都曾發現大批古羅馬錢幣,說明西元前一世紀時羅馬帝國與這些地方海路已通。

 

基督教傳入中國最早的記載是西元635年(唐太宗貞觀九年),大秦國(其實是來自波斯,而非古羅馬)亞述東方教會(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或稱聶斯托留派(Nestorius)的阿羅本(Alopen Abraham)來到長安,由一代名相房玄齡出面迎接,並獲唐太宗接見,到中國後被稱為「景教」。西安的碑林現在存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此碑刻於西元781(唐德宗建中二年),敍述景教在中國傳播的情形,為景教留下歷史的見證。這個石碑現在是中國國家一級文物,永遠禁止出境。

 

元世祖忽必列也曾在1287年,派遣北京出生的景教教士,中國文獻說他屬汪古人(突厥一支),敍利亞文獻則說他是維吾爾人的拉班掃馬(Rabban Sauma,1220- 1294),出使伊兒汗國,並至耶路撒冷朝聖,但抵達時,耶路撒冷已被回教徒佔領,遂更改前往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法蘭西帝國的巴黎,覲見法王腓力四世(Philips IV),並在波爾多(Bordeaux)會見英王愛德華一世,回到羅馬覲見新任教宗尼閣四世,意欲與基督教聯手,合組法蒙軍事同盟(Franco Mongol Alliance),夾擊回教勢力,雙方曾多次遣使會談,但始終未有實際行動。拉班掃馬後來停留伊兒汗國所統治的巴格達,直到過世,未再回到中國,他曾以波斯文記錄其足跡及他眼中的歐洲世界。

 

東西雖然路途遙遠,中古時代來回動輒以「年」計,往來不算頻繁,但也不是我們想像的閉塞,陸路海路早已可通,特使、商旅、僧人、修士及神父往來東西,絡繹於途,梵諦岡圖書館仍存有蒙古大汗貴由以波斯文回覆教宗的信,可見一斑。

▲▼西安的碑林,始建於北宋哲宗元佑二年(西元1087年),現在收藏有漢代至近代的碑石、墓誌近三千種,是中國古代書法及藝術的寶庫。拍照時是十二月,銀杏葉黃得耀眼。 

▲▼碑林内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頂部(),此碑刻於西元781年,敍述景教在中國傳播的情形。碑上有漢字1780個字及敍利亞文10個字,現以玻璃保護,拍照時有反光(下,摘自Wikipedia)

▲▼西安,古稱長安,是中國的千年帝都,盛唐時是世界第一大都市,聚集西域及歐洲各國商旅,上圖是西安城牆,頂寬12-14公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個古城牆之一,規模第二,僅次於南京城牆。長安也是絲路的起點,絲路的主要路線(下,摘自Wikipedia),從長安,經新疆、中亞,到地中海邊,元朝時,絕大部分路線,都在元帝國及其四或三大汗國的統治之下,絲路全線暢通,帶動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有不小貢獻。

▲成吉思在1206(南宋寧宗開禧二年),一統蒙古草原,並分別在121912351253(南宋理宗寶祐元年)年發動三次西征,領土迅速擴張至中亞、西亞,及東歐,建立疆域空前的大帝國,並在1271(元世祖至元八年)消滅南宋,統一中國,建立元朝;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托雷四子)與其弟阿里不哥(拖雷七子)之間,皇位的爭執,造成蒙古帝國的分裂,只有忽必烈弟旭烈兀(托雷六子)創的伊兒汗國,承認元宗主國地位,四大汗國形同獨立,互不隸屬,到1303年元成宗任上,元朝宗主國地位才得到四大汗國的正式承認。

1335(元順帝元統三年),元朝與各汗國統治的範圍,元順帝是元王朝北遷前最後一個皇帝。上圖的窩闊台汗國,已在1309(元武宗至大二年)為察合台汗國所併。(摘自Wikipedia) 

▲▼里昂教廷派遣的柏郎嘉賓,1245年由法國里昂出發,至蒙古和林的來回路線圖(),及1253年法國方濟各會傳教士呂柏克,由阿卡(Acre)出發,至蒙古和林的來回路線圖()。基本上他們都先抵達拔都所立的欽察汗國國都,窩瓦河畔的薩來(Sarai)由欽察汗國派人陪同,經裡海、鹹海北方,進入北疆,再越過阿爾泰山,抵達當時蒙古帝都和林。(摘Wikipedia) 

▲▼基輔港區()基輔名列世界遺產的聖米迦勒金頂修道院(下,St. Michaels Golden-Domed Monastery)。里昂教廷派遣的柏郎嘉賓,由法國里昂出發後,先經原基輔羅斯(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前身)的都城,聶伯河畔的基輔,拔都西征時,124012月攻破基輔,整個基輔都受到嚴重破壞,柏朗嘉賓12462月經過基輔,其蒙古紀行中也記錄了基輔當時斷垣殘壁、人煙稀少的淒涼景象。(摘自Wikipedia)

1246年蒙古帝國貴由汗以波斯文回覆教宗英諾森四世的信函(上,橫置)及文中貴由之蒙古文玉璽章放大圖(下)。該信函現存梵諦岡圖書館,但教宗致貴由信函則未在中國文獻發現,推測應是改朝換代時遺失。(摘自Wikipedia)

▲元世祖忽必列派特使拉班掃馬1287~1294出使伊兒汗國路線圖,後前往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法蘭西帝國的巴黎,覲見法王腓力四世,並在波爾多會見英王愛德華一世,回到羅馬覲見新任教宗尼閣四世,意欲與法國聯手,合組法蒙軍事同盟,夾擊回教勢力。(摘自Wikipedia)

1289年,伊兒汗國大汗阿魯渾(1258-1291),以蒙古文書寫,回應掃馬所帶回之信函,致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的信函,信中呼籲組成法蘭克-蒙古同盟夾擊回教勢力的信(上),上蓋有元世祖忽必烈授予,刻有漢字「輔國安民之寶」紅色方印的放大圖(下)。(摘自Wikipedia)

1305年,伊兒汗國大汗完者都(阿魯渾三子)以蒙古文致法王腓力四世的信件部分放大圖,其中的紅色方印改成元成宗授予的「真命皇帝天順萬夷之寶」,跟上面阿魯渾的國書不同。(摘自Wikipedia)

Amazon出版的「呂柏克東遊記」英文翻譯本。呂柏克使蒙古帝國回國後,曾出版「呂柏克東遊記」一書,這本書及馬可波羅遊記,喚起歐洲人對東方的嚮往。(摘自Wikipedia)

▲傳說馬可波羅出生地,是克羅埃西亞科楚拉島(Korchula, Croatia),舊居位在最高尖塔的教堂右側50 公尺處。馬可波羅跟他的父親及叔叔,在1275年來到大都,在中國17年,1295年回到威尼斯,這一趟旅行頭尾整整24年,曾出版馬可波羅遊記,喚起歐洲人對東方的嚮往。

1931年由信徒恭繪的何多理克逝世600週年紀念國畫,畫上註明「真福何多理克係聖方濟各會司鐸,乃首先至中華傳布福音諸修士之一,終於義國吳弟納修院,時在耶穌降生後1331114日。」(摘自Wikipedia)

▲荷航KL807阿姆斯特丹台北航線的大圓(紅色點線)及實際航線(紫藍色),飛經大陸領空,後從香港附近出海,再沿港台航線到台北。跟13世紀里昂教廷特使柏郎嘉賓,及法蘭西帝國特使呂柏克,由歐洲至蒙古的路線有幾分相似。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rleslin9863&aid=17690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