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2/25 00:03:00瀏覽9039|回應8|推薦131 | |
西元1502年,統治俄羅斯260年,蒙古帝國四大汗國之一,拔都所建立,也稱金帳汗國的欽察汗國覆亡,莫斯科大公國(Grand Duchy of Moscow)崛起,1547年大公伊凡四世(Ivan IV),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加冕,成為俄羅斯沙皇國(Tsardom of Russia)的第一個沙皇,此後歷代沙皇不斷的東征西討,快速的擴張領土,到1682年,年方11歲,後來對俄國有重大貢獻,被尊稱為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的彼得一世(Peter I)登基時,俄國已經是一個領土橫跨歐亞大陸、面積世界第一的大帝國,但是除了廣闊的國土,俄國在其他各方面卻遠落後於當時的西歐國家。
15-17世紀是世界歷史上所謂的地理大發現時代(Age of Discovery),當時歐洲各國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尋找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在這些遠洋探索中,歐洲人發現了許多當時在還不為人知的國家及地區,掠奪各地大量的資源;歐洲國家,代代迭有強國出,各領風騷一兩百年,最早是葡萄牙人,接著是西班牙,進入17世紀開始,荷蘭接續稱霸,進入18世紀之後,英國崛起,成為第一個邁進現代化社會的國家,被稱為「日不落國」。
1697/3-1698/8年,俄羅斯帝國派遣一龐大外交團,出訪大土耳其戰爭時的神聖同盟國家(Holy League),包括荷蘭、英國、奧地利等國,稱為大使節團(Grand Embassy),目的是鞏固並加深與這些國家的聯盟關係,增加俄羅斯在黑海地區的影響力,以對抗鄂圖曼帝國,使節團雖有名義上的團長,實際上由彼得大帝親自率領,在一年半的行程中,彼得大帝親眼目睹西歐諸強的繁榮和進步,更強化他內心歐化改革的信念及決心。
涅瓦河三角洲原屬瑞典,當時瑞典是歐洲北方的霸權,掌控波羅的海,18世紀初的大北方戰爭(Great Northern War,1700-1721),俄羅斯打敗瑞典,取得波羅的海的霸權,奪下涅瓦河三角洲的大片土地,俄羅斯最偉大詩人普希金筆下所謂,為「開一扇面向歐洲的窗戶」,1703年(清康熙42年)開始,在涅瓦河河口的沼澤地,大興土木,建立一個嶄新的都市,取名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特別從西歐,尤其義大利,延請技藝高超的工匠及建築師,將城市建得典雅優美,有著濃濃的巴洛克氣息;1713年,彼得一世又做了一個對俄羅斯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決定,他放棄了已有數百年歷史的俄羅斯古都莫斯科,將首都遷至聖彼得堡,此後一直到1918/3,取得政權的共產黨列寧政府,將首都再遷回莫斯科之前的兩百多年,聖彼得堡一直是俄羅斯的首都。
對俄羅斯這麼大的帝國,搬遷首都,待辨的事情,當然千頭萬緒,對君主政體,當然統治中心的皇宮和主要國家機關,是首先要建立的;對皇宮當時的規劃,要在市區建一個冬季使用的宮殿,即冬宮,並在郊外的波羅的海邊,建造一供夏天使用宮殿,即現在的夏宮,彼得大帝很羨慕法國太陽王朝路易14所建,1710年完工的凡爾賽宮(Versailles),是他內心冬宮及夏宮的最佳典範。
彼得大帝在決定遷都之前,1704年就在彼得保羅大教堂北邊的涅瓦河右岸,起建一小木屋形式皇宮,可稱為第一代冬宮,1711年搬到斜對岸,現在艾米塔吉劇院(Hermitage Theatre)的位置,是第二代冬宮,其實現在所看到的冬宮是1732年才開始擴建,是第五代冬宮,而彼得大帝1725年已過世,當時聖彼得堡只初具規模,距離彼得大帝夢想中的雄偉壯觀,有著濃濃西歐文化藝術氣息的首都城市,其實還差得蠻遠的;第五代冬宮是位在第二代冬宮附近,真正有現在所見到的模樣,已是1762年(乾隆27年)的事,俄羅斯帝國另一個大帝-凱薩琳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在位的時候了,中間已經歷好幾位沙皇。
凱薩琳大帝的前一任沙皇,在冬宮內規畫出一些私人空間,以法文命名艾米塔吉(Hermitage),意思是隱士廬,她沿用艾米塔吉這個名字,將她從西歐買來的大批藝術品存放於艾米塔吉,並從1852年(咸豐二年)開放大眾參觀,這也是今日艾米塔吉博物館(Hermitage Museum)的濫殤;到19世紀末,當時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是最後一個住在冬宮的沙皇,1881年他在格里博耶多夫運河(Griboyedov Canal)旁,現在的滴血救世主教堂(Church of the Savior on Blood)處被暗殺,之後的沙皇就都不住在冬宮,冬宮變成只是純粹國家慶典及外交儀式的場所。
1917/2俄羅斯爆發二月革命,未代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1917/3/15退位,終結304年皇祚的羅曼諾夫王朝(House of Romanov),1917/10/17冬宮正式宣布成為艾米塔吉博物館的一部份,結束皇家的角色,優雅轉身,從政治中心,轉變成藝術文化中心。
▲▼冬宮西側的庭園。
▲▼冬宮內部的庭園,及四週的建築。
▲冬宮的空拍圖(摘自Wikipedia)。
▲涅瓦河右岸的原皇室遊艇,其岸邊就是第一代冬宮,彼得大帝小屋之所在;照片最左邊尖塔是彼得保羅教堂,中間的橋是聖三一橋。
▲涅瓦河左岸數幢建築,從最右起是冬宮,依序是小艾米塔吉(Small Hermitage)、大艾米塔吉(Great Hermitage)、艾米塔吉劇院(Hermitage Theatre)。
▲從冬宮內靠涅瓦河岸一側,遠眺對岸的彼得保羅大教堂。
▲▼從冬宮廣場所見冬宮的正面(上),及頂部的精美雕像(下),正面寬215公尺,高30公尺,廣場中的柱子是亞歷山大柱(Alexander Column),高47.5公尺,1834年完工,為慶祝1812年俄法戰爭的勝利,特以當時沙皇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之名命名。
▲▼冬宮廣場另一面的舊總參謀部大樓,以拱門為界分東西翼,西翼(右)是現在俄羅斯的西部戰區司令部,東翼(左)則變成艾米塔吉博物館的一部分。
▲冬宮內部的喬丹樓梯(Jordan Staircase),是皇室擧行宗教儀式的場所。
▲大元帥廳(Field Marshals’ Hall,摘自Wikipedia)
▲▼聖喬治廳(St. George’s Hall),也稱大皇位廳(Great Throne Room),是舉行大型儀式的地方,下圖是沙皇的龍椅,龍椅上面的雙頭鷹是羅曼諾王朝的標誌,沿襲自東羅馬,跟現在俄羅斯的國徽,其實還很像。
▲小皇位廳(Small Throne Room),也稱彼得大帝紀念廳,牆壁上掛的是彼得大帝及皇后畫像,是舉行較小型儀式的場所。
▲徽章廳(Armorial Hall),是早期舉行正式儀式的場所。
▲拉斐爾長廊(The Raphael Loggias)
▲小義大利天窗展覽室(The Small Italian Skylight Room)
▲軍事畫廊(Military Gallery),展示參與1812年俄法戰爭的332位將領的畫像,最大的一幅是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 I)。
▲▼冬宮來自捷克波希米亞的水晶燈(上),及宮內的另一個小花園(下)。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