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1/04 00:05:00瀏覽9430|回應1|推薦141 | |
涅瓦河蜿蜒流過市區,波光粼粼,水色湛藍,為城市帶來無限浪漫旖旎,也是聖彼得堡最令人魂牽夢縈的美景,多條天然河流與人工運河縱橫其間,從聖三一橋(Trinity Bridge),到聖母領報橋(Annunciation Bridge)這一段的涅瓦河,是這個城市最早建設完成的區域,更是勝中之勝;走在河旁的河濱路,不管左岸或右岸,同樣浪漫旖旎,嫵媚迷人,有名的歷史建築,一棟接一棟,目不暇給,除了宮廷河濱路的冬宮(Winter Palace),海軍部河濱路上的海軍部大樓、聖以撒大教堂(St. Isaac’s Cathedral)和青銅騎士雕像,大學河濱路上的聖彼得堡大學、俄羅斯科學院分院、民族學與人類學博物館(Kunstkamera)及列賓美術學院,每一棟建築都雄偉壯觀,造型優美,牆上以精緻典雅的雕塑裝飾,這些都是聖彼得堡往日的榮光。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僅次於莫斯科的第二大城,人口約500萬,面積和人口都約是莫斯科的一半;聖彼得堡之於莫斯科,有些像日本的京都之於東京,京都是古都,1860年代明治初年,將國都遷往東京之前,長期是日本政治、經濟及文化的中心,相較於一板一眼的東京,京都滿滿的文化懷舊氛圍,連傳統的錦市場,都擠滿了觀光客;同樣相較於肅穆的莫斯科,王氣褪盡的聖彼得堡,反而笑臉迎人,少了些政治上的縱橫捭闔,多了些文化及藝術的韻味,令人流連,遙想當年為國都時的盛況,聖彼得堡人心裡難免有些落寞,但從外人看來,何必呢!涅瓦河水湛藍如昔,當年冠蓋雲集的冬宮,現在以當時累積的文化藝術底蘊,優雅轉身,成為世界排名前五大的博物館,郊外的彼得夏宮、凱薩琳宮,雖然少了當年的王公貴族,及富商巨賈,但往來的遊客更多,馬林斯基劇院(Mariinsky Theater),名氣依舊與莫斯科的波修依大劇院(Bolshoi Theater)並駕齊驅,儘管失之東隅,但也有收之桑榆啊!
涅瓦河三角洲原屬瑞典,當時瑞典是歐洲北方的霸權,掌控波羅的海,18世紀初的大北方戰爭(Great Northern War,1700-1721),當時的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打敗瑞典,取得波羅的海的霸權,奪下涅瓦河口這片土地,彼得大帝熱衷歐化,俄羅斯最偉大詩人普希金筆下所謂,為「開一扇面向歐洲的窗戶」,1703年開始,在涅瓦河河口的沼澤地,大興土木,建立聖彼得堡,特別從西歐,尤其義大利,延請技藝高超的工匠及建築師,將城市建得典雅優美,有著濃濃的巴洛克氣息,並在1713年將國都從莫斯科播遷至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有很多彼得大帝的影子,城市名字的本身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彼得保羅要塞、彼得夏宮更是,另外聖以撒大教堂、青銅騎士也是,畢竟沙皇是行政體系中,最終拍板定案的人,他的審美觀也大大影響城市風格,有所謂的彼得巴洛克式建築(Petrine Baroque),此外更多的政府單位及建築,甚或衛星城市,最終是奉彼得大帝之命設立,這些當然也沾得上邊,像港外小島上的海軍基地,俄文原意是皇冠城的克朗斯塔德(Kronstadt),及聖彼得堡大學,俄羅斯科學院等等,都可以看到不少彼得大帝的塑像或畫像。
1713年之後,一直到1918年三月,在1917年十月革命中推翻羅曼諾夫王朝(House of Romanov)的共產黨政府,決定將首都再遷回莫斯科,這中間的兩百餘年,聖彼得堡一直是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1914年一戰爆發後,俄德交惡,俄國也「去德化」,遂以斯拉夫文城市的「格勒(Grad)」取代源自德文的「堡(Burg)」,聖彼得堡改名為彼得格勒(Petergrad),1924年列寧逝世後,為紀念列寧在這座城市發動革命,改稱列寧格勒 (Leningrad),一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後,經由公投,這座城市又恢復了她的原名聖彼得堡。
二戰時的列寧格勒圍城戰,是二戰的著名戰役,列寧格勒一向是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的母港,也是設有許多兵工廠的工業重鎮,加上是舊都,和有重大象徵意義的蘇聯革命發生地,二戰時奪取列寧格勒,是德國希特勒進攻蘇聯的三個戰略目標之一,德軍從1941/9/9開始圍攻,原以為可以輕鬆奪下,連慶功宴的請帖都印好了,但卻大大的出乎德軍意料之外,蘇軍頑強抵抗,雙方僵持,戰事越拖越久,列寧格勒的糧食供應被完全阻斷,城市的公共設施、飲水、能源等系統也被破壞殆盡,歹戲拖棚的戰事,導致空前的大飢荒,餓死的人,遠遠超過戰死者,直到1944/1/27列寧格勒才解圍,共計被圍872天,軍民死傷超過千萬;列寧格勒圍城戰,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傷亡人數和經濟損失最大的單場戰爭,儘管列寧格勒戰後獲頒俄羅斯英雄城市勳章,但對市民而言,無數死傷的親友,斷垣殘壁的市容,從這個角度看,列寧格勒無疑是悲情城市。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帝國的舊都,有不少皇室宮殿,是當年所謂「王氣」的象徵;上圖是郊外的彼得夏宮,下圖則是也在郊外的凱薩琳宮。
▲▼在市區涅瓦河旁的冬宮(上),及夏園(下),這兩處也都是當年「王氣」的象徵。
▲▼涅瓦河流過市區,風光秀麗,帶給聖彼得堡無限浪漫及旖旎,照片是左岸的宮廷濱河路(上)及右岸的大學濱河路(下)。
▲聖彼得堡地圖,及文內提到的一些地點。
▲▼從涅瓦河遊船上,由不同方向遠拍(上)及近拍(下)夏園附近的聖三一橋,遠處依稀可見瓦西里島上的兩根紅色船頭柱;聖三一橋是涅瓦河上第二座橋樑,為慶祝1892年簽訂的俄法同盟而建,1897年奠基典禮時,當時法國總統為報聘俄羅斯王儲前一年造訪巴黎,特別來到聖彼得堡參加典禮。
▲隔著廣場及47.5公尺高的亞歷山大柱(Alexander Column),與冬宮遙遙相望的舊政府大樓,包括右側的參謀本部,及左側的外交和財政兩部會,現在右側則是俄羅斯西部戰區的司令部,左側則歸冬宮博物館。
▲▼從冬宮廣場走出來就是聖彼得堡最繁華,擠滿遊客的涅夫斯基大道(Nevsky Avenue)。
▲▼另一段擠滿遊客的涅夫斯基大道。
▲▼個人以為,涅瓦河是聖彼得堡最美的風景,從聖三一橋到聖母領報橋的涅瓦河,更是盛中之盛;聖母領報橋也是聖彼得堡第一座橫跨涅瓦河的永久鐵橋,連接市中心與瓦西里島,1850年就完工啟用,當時還是歐洲最長的橋。
▲涅瓦河旁樞密院廣場上的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被視為是聖彼得堡的象徵,整座雕像只靠馬的後腳兩點固定,也令人嘖嘖稱奇。
▲大學濱河路上的民族學與人類學博物館(Kunstkamera),也是彼得巴洛克式建築。
▲與莫斯科的波修依大劇院齊名的馬林斯基歌劇院,是聖彼得堡最有名的歌劇院。
▲▼涅瓦河在河口形成三角洲,幾條小支流分別入海,形成好多小島,最大的是瓦西里島(上,摘自Wikipedia),右側的小涅瓦河,及左側主要航道的大涅瓦河,沿著瓦西里島東端流向兩側,其岬角處是舊證券交易所(Old Stock Change),及其前車水馬龍的街道(下)。
▲莫伊卡河與涅瓦河之間的運河,河道兩旁典雅屋舍,市容像煞了義大利的威尼斯,事實上聖彼得堡市區水道運河縱橫,有北方威尼斯之稱。
▲過了聖母領報橋的涅瓦河,岸邊可見軍艦停泊,這是已除役的潛艇博物館,是1950年代的613型潛艇(北約代號:Whiskey class或W級),是蘇聯在二戰之後推出的第一款潛艇,這型潛艇全世界建造出來總數達到236艘,是二戰之後,全世界建造數量最多的潛艇。
▲俄羅斯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位在聖彼得堡郊外拉赫塔湖旁的拉赫塔中心(Lakota Center),高462 公尺,是目前的歐洲第一高樓,2019年完工,是國營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sprom)的總部;Gasprom是目前俄羅斯營業額最大的公司,最近國際甚多討論,將天然氣輸往歐洲的北溪一及二號天然氣管(Nord Stream I & II),其一半股份,即屬Gasprom,北溪一及二號經過波羅的海,在德國登陸,再輸往西歐。(摘自Wikipedia)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