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1/14 00:05:00瀏覽10107|回應3|推薦143 | |
聖彼得堡緯度北緯59度59分,是全世界人口超過一百萬人的城市中,最靠近北極圈(北緯66度33分) 的大都會,一年中不同季節的晝夜,長短相差很大,白天可以從冬天的只有六小時,到夏天的長達19小時,大約五月下旬到七月中旬,整個晚上天不會真正全黑,都可看見天邊的夕陽或曙光,被稱為白夜(White Night),古詩19首所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其實對聖彼得堡的夏天並不適用,市政府每年還會擧辦所謂白夜節(White Nights Festival),慶祝多出來的白天,吸引來自全世界無數觀光客,最有名的是六月下旬的紅帆節(Scarlet Sail),節目包括涅瓦河上划船、騎水上摩托車等活動,及煙火、演唱會等節目,馬林斯基劇院(Mariinsky Theater) 在五月下旬到七月中旬,也會安排一系列稱為「白夜之星(Stars of the White Night)」的午夜場,盡情享受大自然賜與的午夜曙光。
聖彼得堡是從零開始規劃,幾十年內興建完成的城市,跟莫斯科最早從一個小村莊,歷經數百年,逐漸發展成超過千萬人的大都會,有很大傳統包袱的情形,完全不同,從零開始規劃的城市,容易形塑風格,聖彼得堡的建築,因延請歐洲,尤其義大利的建築師和工匠,比起莫斯科,多了一些歐洲的影子,更多是混合俄羅斯與歐陸的風格,所謂的彼得巴洛克式(Petrine Baroque)或伊莉莎白巴洛克式(Elisebethan Baroque)的建築,以教堂為例,雖然都屬東正教,在莫斯科的,都有五顏六色瑰麗的洋蔥頂,在聖彼得堡樸素許多,很多都是單一顏色,跟歐洲的教堂類似,但外型上多了不少變化。
走在聖彼得堡大學校總部,據稱是世界最長的大學長廊中,赫然發現門得列夫(Dmitri Mendeleev,1834-1907)的塑像,門得列夫是發現元素週期表的科學家,週期表是全世界每個自然學科的高中生,要努力背下來的表,記得是高二的化學課,第一次讀到元素週期表,既驚訝於宇宙萬物有序,更覺得門得列夫太厲害了,沒想到在涅瓦河旁的十二學院(Twelve Collegia Building)裡不期而遇,十二學院是聖彼得堡最大的巴洛克式建築群,紅白相間的三層樓紅磚建築,是目前聖彼得堡大學的三個校區之一,也是校總部;聖彼得堡大學1724年由彼得大帝下令設立,是俄羅斯數一數二的大學,現在俄羅斯總統普丁,也是該大學畢業生。
從沼澤地建起來的都市通常地勢低窪,聖彼得堡是名符其實的「凹子底」,部分市中心海拔低於四公尺,加上芬蘭灣海水倒灌,建市以來,大大小小洪災計有三百多次,最嚴重的有五次,其中最後一次發生在1975年,是五次中最輕微的一次,但水面也上升了2.81公尺,因此防洪,一直是聖彼得堡市政府的施政重點,為了防洪,從1978年開始,就在港外三十公里處興建一條水壩,以軍港克朗斯塔德(Kronstadt)所在的科特林島(Kotlin Island)為中間點,建了總長25公里的水壩,計劃蓋蓋停停,直到2011年才竣工,當時是以防止最高五公尺的海水倒灌為設計標準,壩頂還建了公路,當年十一月,就成功防止一次1.6公尺高的海水倒灌。
從沼澤地建起來的城市,表層土質鬆軟,因此聖彼得堡地鐵建得都很深,一般都在60-70公尺,比莫斯科的40-60公尺還深,進出地鐵站的電扶梯都要搭很久,最深的是五號線的海軍總部站(Admiralteyskaya),達86公尺,是世界排名第二深的地鐵車站,最深的是烏克蘭基輔的兵工廠站(Arsenalna),更達105.5公尺;莫斯科地鐵一向以雄偉壯觀,華麗精緻,世界馳名,有藝術宮殿美譽,聖彼得堡的地鐵,也沿襲莫斯科的風格,同樣富麗堂皇,其實也不遑多讓。
九月在台灣,雖已過秋分,但秋老虎仍是襖熱難耐,緯度高的聖彼得堡,同樣九月初,已頗有涼意,比我們的冬天還要冷,河面開闊的涅瓦河遊船上更冷,當地人的俄羅斯籍導遊,已穿起厚重皮衣,且下午四點多已經開始天黑,有些地方,像彼得夏宮,凱薩琳宮,已見濃濃秋意,樹葉開始變黃轉紅,搭配古典的建築,浪漫旖旎,儘管九月河水仍然蔚藍,嫵媚迷人,但再過一個多月,涅瓦河就要開始結冰,進入肅殺蕭瑟,到處冰天雪地的冬季,酷寒像漫漫長夜,像期待晨曦的心情,等待春暖花開,九月在聖彼得堡可說是夏日最後的玫瑰。
▲涅瓦河上施放煙火,閃耀燈光,慶祝紅帆節,一艘三桅帆船Shtandart號,特換上紅色風帆,午夜在涅瓦河上的航行;Shtandart號 是18世紀初,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的第一艘巡防艦,背景依稀可見彼得保羅大教堂。(摘自Wikipedia)
▲▼聖彼得堡緯度高,夏天不會有真正全黑的黑夜,上圖是涅瓦河宮廷橋的午夜曙光,宮廷橋中間的橋面,午夜12點才會打開,讓輪船通過,下圖是彼得保羅大教堂的午夜夕陽。(摘自網路)
▲聖彼得堡最有名的馬林斯基劇院,正面的「永晝之星」午夜場海報。
▲聖彼得堡地圖,及文內提到的一些地點。
▲▼緯度高的聖彼得堡,九月已是濃濃秋意,彼得夏宮(上),凱薩琳宮(下)秋色迷人。
▲▼兩座聖彼得堡很重要的東正教教堂,但外觀都比較像西歐的教堂,上圖是很像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喀山大教堂,是聖彼得堡教區的主教座堂。下圖則是聖以撒大教堂,俄羅斯排名第二的教堂,聖以薩(Saint Isaac of Dalmatia)是彼得大帝的主保聖人(Patron Saint)。
▲格里博耶多夫運河(Griboyedov Canal)旁的滴血救世主教堂(Church of the Savior on Blood),是聖彼得堡最有傳統東正教洋蔥頂風格的教堂,該教堂的外觀及內部,都用了很多馬賽克磁磚。
▲克朗斯塔德(皇冠城)海軍大教堂(Kronstadt Naval Cathedral)的內部,也用了很多馬賽克磁磚,東正教教堂的內部沒有座位,跟基督教或天主教教堂,有很多座位的情形不同。
▲聖彼得堡當初是模仿西歐的城市,很多建築師和工匠來自西歐,很明顯可以看出建築風格跟西歐比較像,跟莫斯科附近的教堂反而明顯不同;上面是聖彼得堡幾座有代表性的教堂,由左上順時針,分別是彼得夏宮庭園內的彼得保羅教堂(左上),斯莫爾尼大教堂(右上,Smokey Cathedral),皇冠城的海軍大教堂(右下),及聖尼古拉海員大教堂(左下,St.Nicholas Naval Cathedral)
▲莫斯科附近弗拉基米爾(Vladimir)和蘇茲達爾(Suzdal)的教堂,左側是基督之母誕生大教堂(Cathedral of the Nativity of the Theotokos),公認是中世紀俄羅斯文化的代表,右側是始建於14世紀「三一修道院(Trinity Lavra of St. Sergius)」內的教堂,跟莫斯科附近的教堂比起來,聖彼得堡的教堂,風格明顯不同。
▲▼混合了俄羅斯及西歐風格的巴洛克式建築,為彼得大帝喜好,被稱為彼得巴洛克式建築,一般認為瑞士籍的Domenico Trezzini(1670-1734),是最能銓釋彼得巴洛克式建築的建築師,他在聖彼得堡設計了不少建築,包括上圖的彼得保羅大教堂,和下圖大學濱河路上,照片左側的十二學院(聖彼得堡大學)。
▲▼聖彼得堡大學總校區(上),及主要出入口(下)。
▲▼聖彼得堡大學總校區的長廊(上),號稱是全世界大學中最長的長廊,和長廊一旁的門德列夫塑像(下)。
▲聖彼得堡有很多彼得大帝的影子,這幅畫是懸掛在聖彼得堡大學中庭,彼得大帝與官員開會討論設立聖彼得堡大學的油畫。
▲▼聖彼得堡的地下鐵蓋得很深,電扶梯都相當長(上),及地鐵路線及深度的圖示(下,摘自網路),一般都在60-70公尺,約是台北捷運的三倍深 。
▲聖彼得堡地下鐵的車站,沒有莫斯科那麼壯觀華麗,但也不遑多讓,照片是最深,達86公尺的海軍總部站,即上上圖紅點處。
▲聖彼得堡是從沼澤地蓋起來的城市,地勢低窪,防止海水倒灌,是市政府最重要的工作,1960年代開始,就在外港30公里處的柯林特島,建一圓弧狀水壩,全長30公里,2011年竣工,當年就成功防止一次海水倒灌,也將涅瓦灣(Neva Bay,芬蘭灣的一部分)變成內海。(摘自Wikipedia)
▲聖彼得堡的初雪,通常在十月下旬,雪季長達三四個月,如照片所示,冬宮(河對岸右前方)附近的涅瓦河,冬天都結冰,有些民眾在河上冰釣。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