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4/09 00:05:00瀏覽7103|回應16|推薦153 | |
※京都寺院多,神社也多,應是大部分人對京都的第一印象,除了金閣寺、銀閣寺、清水寺等擠滿遊客的大寺院,更多名不見經傳的小寺院,令人不禁想起杜牧膾炙人口,描寫六朝古都建康(南京)的那兩句七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兩晉之後的南朝,由於佛法興盛,帝王提倡佛教,造寺廟者頗多,后妃、公主等皇親國戚尤盛,因此建康城寺院林立;佛教禪宗於鎌倉幕府時代(1192-1333,南宋光宗紹熙三年-元文宗至順四年)傳至日本,鎌倉、室町幕府(1336-1573,元順帝至元二年-明神宗萬曆元年)兩朝,佛教大為興盛,出家是許多將軍、高階武士,甚至天皇晚年的精神寄託,在名人的提倡加持下,佛門日益顯赫,幕府寺院相互拉抬,也建了很多寺院,再加上本土的神社,就成了今日京都,寺院神社特多的景象,其實鎌倉也類似。
▲▼京都處處寺院神社,也是「京都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夕陽中」,上圖是從銀閣寺旁的半山腰,遠眺秋日向晚的京都,下圖是從清水寺半山腰,眺望三重塔及華燈初上的京都。
▲▼京都五山之首天龍寺的曹源池(上);及銀閣寺的銀沙灘、向月台及銀閣(下)。
▲▼京都禪宗寺格最高的寺院-南禪寺的中門(上);及清水寺之仁王門(下)。
▲▼東福寺的通天橋(上)及常寂光寺大門(下,Della Peng提供),兩處都是紅葉名所。
▲▼京都除了大寺院,更多名不見經傳小寺院;上圖是宇治平等院旁,屬天台宗的最盛院(上),和東福寺旁的明暗寺(下)。
※在中國,西安是「千年古都」,古蹟特多,京都也是日本的「千年古都」,從西元794年平安時代建都平安京,到1869年明治二年遷都東京為止,中間一千餘年時間,平安京一直是天皇御所之所在,是日本政治及文化的中心,也到處是遺跡,尤其幕末時期的特多,當時的平安京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5.2公里,就是現在京都的市中心區;平安京之前,奈良也曾有70年時間為國都,稱為平成京,奈良在京都之南,稱南都或南京,京都就是北都或北京。
※京都的市中心,從北往南,有多條東西向的道路或巷子,以二條、三條…九條等命名,這些馬路,其實可以追溯到平安京時代,當時從最北的一條大道,到最南的九條大道;令人不禁聯想起台北中山區的x條通,今中山北路以東,新生北路以西,南京東路以南,市民大道以北,這一塊區域,日本時代為行政官員宿舍,是當時的高級住宅區,設有一至九條通,同樣是東西向,只是次序是由南往北增加,跟京都的正好相反;台北的條通,或許也是當時日本移民的「月是故鄉明」,跟美國東北角新英格蘭地區,有許多跟英國相同,或冠上「新(New)」的地名,如New York、New Hampshire、Boston、Cambridge、Milton等。
▲京都市中心區,也是千年之前的平安京,當時由北往南依序,設有一條至九條的東西向街道,今日仍可見不少稱x條的街道或巷弄。
▲台北市中山北路的六條通;今日的條通商圈,日本時代是官員宿舍區,是當時的高級住宅區,也命名一條通至九條通,只是由南往北,次序跟京都的相反。
▲▼千年古都,京都處處是遺跡,尤其幕末的特多,上圖是影響日本政壇深遠的「蕯長同盟」簽約地;下圖則是東福寺附近戊辰戰爭的殉難軍士墓園,附近的伏見鳥取,是戊辰戰爭第一戰的戰場,不難想像當年硝煙彈雨的激烈戰爭場景,現在都已是車水馬龍的繁華市區。
※京都有很多寺院都屬禪宗的臨濟宗,像所謂京都五山都是,禪不只對日本茶道、花道、飲食等日常生活,產生很大影響,對文學、藝術、武道等文化及思想層面,影響也很深;禪宗原是東亞大乘佛教一支,南北朝時,出身天竺的菩提達摩(382-536)傳入中土,傳到六祖慧能(638-713)時,開枝散葉,有所謂一枝五葉或五宗七派說法;禪宗於鎌倉幕府時代傳至日本;二戰後日本佛學學者鈴木大拙(1870-1966),多次前往美國及英國介紹禪學,大受好評,頗受西方人士青睞,將禪宗影響力推展至世界各地,聲名鵲起,似乎都讓歐美人士誤會,以為禪源自日本,也是青取於藍而勝於藍,冰出於水而寒於水。
▲▼天龍寺代表圖案的達摩圖(上),及書院的「莫妄想」墨寶(下);達摩是禪宗的開山袓師,禪宗傳到日本之後,對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起了深遠影響。
▲▼▼精緻的簡約,或是極簡美學是禪宗的內涵;大飯店的日式早餐(上)、尋常百姓的日式年菜(下),或花道(下下,Della Peng插花),大概都可以看出這樣的底蘊。
※在京都五山之一-天龍寺的庭園,有個漢字標示牌「黐躑躅花車」,查過資料,那是杜鵑花的一種,原生日本静岡縣;日文漢字,有不少現在中文很少用,甚或不用的字;像著名的辻利茶舗,在宇治川旁的山丘上,滿山遍野,長滿土黃色小花的樹,導遊說那是榊樹,日本有個著名男藝人叫草彅剛,一級行政區的栃木縣、輕井澤附近的地名碓氷峠、北海道地名苫小牧;黐(音同蚩)、榊(音同神)、彅(音同剪)、辻(音同十)、栃(音同力)、碓(音同隊)、峠(ㄑㄧㄚˇ)、苫(音同山)這些字,除非是專家,大部分人都不熟悉,但辭典都仍能找到,表示是不用,或少用的中文古字,但現代日文中,卻仍被使用;我非專家,對文字學了解有限,但感覺日文還保留很多中文古字,很好奇,背後是否有訓詁學,甚或社會學上的原因? 有些詞也是同樣情形,像寺院的洗手間叫東司,華人圈大概都已不用,但不少日本寺院的洗手間,現在仍標示為東司。
▲▼天龍寺的「黐躑躅花車」(上);及著名日式和果子名店,成立於1860年的「辻利」,在京都祇園的總店(下)。
▲宇治川旁小山丘上,五月時開滿土黃色花的樹,據稱是「榊樹」。
▲銀閣寺的「東司」,即洗手間,天龍寺、東福寺也標示為東司。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