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0/26 00:04:00瀏覽6807|回應9|推薦131 | |
到過香港的人,對穿梭在兩旁盡是高樓大廈的窄窄街道上,車身滿是廣告,有些車箱還是木質車窗,五顏六色的雙層有軌電車,一定會留下深刻印象,那種電車的步調,似乎和香港工商社會的快速脈動格格不入,香港人習慣稱這種電車為叮叮車,英文就叫Ding Ding,搭車叫搭叮叮,而不說搭電車,叮叮之名,來自一些窄巷或車站,人車爭道,電車會發出叮叮的警告聲,提醒行人注意,此時電車行進速度,可能比人走路還慢,香港也是全世界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車廂的電車系統,叮叮車是很多遊客腦海中的香港印象。
香港叮叮車成立於1904年,至今已超過百年,可以說看盡香港百年來東方明珠的風華;1840年清英發生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在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是世界第一強權和海上霸主,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國家,首條倫敦地鐵在1863年就通車,是全球第一,但當時還是蒸汽機機車頭,之後在1905年電氣化;芝加哥、巴黎、波士頓、柏林及紐約等世界知名大城市的首條地鐵,大概都是1895~1905年之間按上列次序完成,東京、莫斯科的首條地鐵,則分別於1927及1935年完成;香港的叮叮車1904年就開通,算是很早的,雖然香港現在人口740萬,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但1904年當時才30萬左右,那時事實上人口也未稠密到須要興建地鐵程度,當年假如香港沒被割讓,1904年要建叮叮車的機會可能不大,不過這是另一個議題。
香港叮叮車的方便性,很適合短程乘客,像中午搭一兩站去吃午餐,或是居民搭一兩站去買菜購物的代步工具;金鐘、灣仔一帶,午餐時間常見車上擠滿西裝筆挺,套裝整齊的紅男綠女;在北角的春秧街,電車慢慢地行駛在窄得從一邊大樓伸出手,似可摸到另一邊大樓的街道,人車爭道,電車沿路敲著叮叮的警告聲,感覺似乎不該是香港這樣高度發展社會的景象。
叮叮車歐洲一般稱Tram或Tramways,北美一般則稱Streetcar或是Trolley;Streetcar中文就是街車,街車令人不禁聯想起,很早以前費雯麗及馬龍白蘭度主演,以美國紐奧良為場景的電影「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Tram雖然運輸量小,但興建容易,路線彈性大是其優勢,目前一般是大城市大衆運輸的次系統,主要系統則仍是運載量大的地鐵(Subway),但中型城市則有不少選擇以Tram為主系統,像荷蘭的海牙(Hague)、奧地利的格拉茨(Graz)、愛沙尼亞的塔林(Tallin),人口約50萬規模的中型都市,甚或像加拿大卡加利,人口130餘萬的中大型都市;各國大城市大衆運輸發展的軌跡,大致和香港一樣,先從單節車廂的Tram開始,等到交通需求成長到某個程度,開始引進比Tram 稍大,多節車廂的輕軌(Light Rail),或所謂Tram-Train,不過三者界線其實不是很清楚;或是直接跳到地鐵,所謂重運量大衆運輸系統(Mass Rapid Transit),Tram就變成彌補主系統不足的次系統。
除了看盡百年來的香港,叮叮車其實也看盡香港的滄海桑田,最初軌道路線是沿著海岸線,歷經幾次的填海造陸,像前幾年銅鑼灣、北角一帶,沿著海岸興建的快速道路,事實上是將海岸線往海中推移,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填海造陸,現在電車線其實已離海岸線很遠,1979年才完成,行走地下隧道的港鐵,有些路段都比叮叮車路線更接近海岸線。
過去幾年,搭過不少歐洲及北美城市的Tram,也搭過一些輕軌電車,包括高雄和淡水的,有些還非常新,似都還可以聞到新車箱的味道,有些則可以看出歳月的痕跡,顯得有些老態龍鍾,跟香港的叮叮車一樣,這些電車應也看過城市由篳路藍縷,到人聲鼎沸的風華,甚或滄海桑田,通常行車速度也不快,且都是行駛在地面上,票價也稍便宜,看一眼這個城市的浮光掠影,感受一下這個城市的性格,是挺適合的,而且行色也不必像地鐵那麼匆匆,甚至漫無目的搭幾站,也是緊湊的旅途中,難得的悠閑。
▲香港砲台山附近的英皇道上,編號23號叮叮車正進站,窄窄的街道,兩旁又都是超高大樓,是香港很特殊的景觀。
▲正通過香港北角附近春秧街,編號120,還是木製窗戶的叮叮車;春秧街比英皇道更窄,人車爭道,電車沿路發出叮叮的警告聲。
▲跑馬地電車總站設有兩條路軌,分別前往香港島東西兩邊的堅尼地城和筲箕灣。 以下是各國以有軌電車為主要大眾運輸系統,仍未建地鐵的城市,大概都是人口150萬以下規模的中小型,或中大型都市。
▲荷蘭海牙的輕軌電車,海牙是荷蘭真正的首都,皇宮及中央政府部會都在海牙。
▲▼奧地利南部的第四大城格拉茨,輕軌電車沿著窄窄的街道行進。
▲塔林港口附近的街車,塔林是波羅的海三國之一愛沙尼亞的首都。
▲行經拉脫維亞國家歌劇院旁的里加有軌電車,車廂有些老舊,應該是前蘇聯華沙公約集團時代所留下,里加也是另一個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的首都。
▲美國紐奧良古樸的街車,令人不禁想起,很早以前費雯麗及馬龍白蘭度主演的電影「慾望街車」。
▲行經札格瑞布(Zagreb)市中心耶拉其恰廣場(Josip Jelacic Square)的街車,也是沿路發出噹噹的警告聲,札格瑞布是巴爾幹半島國家克羅埃西亞的首都,人口約110萬,其實是個不小的城市。
▲加拿大亞伯達省(Alberta)大城卡加利(Calgary)的有軌電車,卡加利人口約130萬,有軌電車系統稱CTrain,是北美乘客數第三的系統,與多倫多在伯仲之間;電車上面是大樓與大樓間的步行道,卡加利市中心大樓集中,加上冬天酷寒,所以耗資建了北美最大的空中人行步道系統,稱為+15,幾乎市中心的大樓間,彼此都可互通。
▲美國德州達拉斯(Dallas)的街車,達拉斯是美國南方重鎮,人口130多萬,但主要的大眾運輸是道路系統,一直未建地鐵,有軌電車系統也是1990年代末期完成的;個人因工作關係,1990年前後十多年間,每年需要出差達拉斯總公司1~3趟,達拉斯也是個人造訪最多次的北美都市。 以下的城市,都建有地鐵,有軌電車是其的大眾運輸的次系統。
▲▼德國南部重鎮慕尼黑中央車站附近的有軌電車,架空電纜線,密密麻麻的像蜘蛛網般,有時會讓天際線變得很醜,這點有路面電車的城市大概都會面臨同樣問題。
▲芬蘭赫爾辛基中央火車站前的街車,紅色的車廂很顯眼。
▲挪威奧斯陸(Oslo)一輛三節的有軌電車,正通過國會前一個近九十度的大彎道,有軌電車可以在狹窄彎曲的街道運作,這也是其優點,高運量的地鐵是無法辦到的。
▲奧地利維也納一輛行駛在環城大道的街車;維也納環繞舊城區的環城大道寬超過一百公尺,是拆除老城牆後修建的大道。
▲正行經匈牙利布達佩斯國會廣場週邊的有軌電車,布達佩斯1896年就完成城市的第一條地鐵,其實比巴黎紐約都還要早幾年。
▲行經俄羅斯聖彼得堡莫斯科廣場的一列街車,聖彼得堡人口超過五百萬,是俄羅斯第二大城,次於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
▲行經加拿大多倫多中國城的街車,多倫多的第一條電力有軌電車, 1892年就完成,多倫多的輕軌電車,也是北美乘客數第二大的系統。
▲上海張江的街車,上海地鐵目前是全球乘客數第二大的地鐵系統,次於北京,這個有軌電車系統,只是張江的地區性交通工具。
▲行經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有軌電車。
▲2015年開始營運的高雄市輕軌電車,是世界第一個採用無架空電纜線(Catenary-Free)的輕軌系統。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