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6/26 00:05:00瀏覽11119|回應4|推薦128 | |
俄烏戰爭烽火連天,世界情勢波譎雲詭,歐盟首當其衝,北歐向來中立的芬蘭及瑞典轉向,申請加入北約,最近歐盟委員會的女主席,及芬瑞兩國的女總理及女首相,也頻頻在電視上闡釋歐盟及芬瑞兩國立埸,態度堅決,令人印象深刻;而俄羅斯央行的女行長,因應西方採取所謂核彈級經濟制裁,力挽貨幣貶值及通膨的狂瀾,雖不是國家領導人,同樣令人印象深刻;2018上半年當時懷孕,挺著大肚子照跑行程,甚至出國訪問的紐西蘭女總理艾爾登(Jacinda Ardern),甚搶鏡頭,生產後帶著三個月女嬰,到聯合國大會演說的身影,也創紀錄;2021年12月御下聯邦總理職務,領導德國16年,備受讚揚,推升德國成為歐洲龍頭的梅克爾(Angela Merkel);1980年代起執政13年,派軍遠渡大西洋,奪回被阿根廷佔領的福克蘭島,被稱為鐵娘子(Iron Lady)的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 ;1960年前後出任總理,以色列的開國元老之一,在敵對國家環峙下,堅毅不拔,領導對抗阿拉伯國家的梅爾夫人(Golda Meir),都是人們腦海中,女性當家,巾幗不讓鬚眉的鮮明例子。
蔡英文在2016年總統大選中勝出,是中華民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總統,但跟世界其他地方比起來,並不算太早;20世紀的下半葉起,男女平權的觀念,風起雲湧,全球風行草偃,也開始有大量女性政治人物在全世界各國崛起,不勝枚舉,卽使在被認為相對保守的亞洲,在上個世紀都已出了不少女性的國家領導人,除了前一段提到的以色列梅爾夫人,還有1960年代起,前後執政16年餘的斯里蘭卡總理班達拉奈克(Sirimavo Bandaranaike),和執政16年餘的印度總理甘地夫人(Indira Gandhi),1980年代的菲律賓總統艾奎諾夫人(Corazon Aquino),1990年代的巴基斯坦總理布托(Benazir Bhutto),及1994年起執政11年餘的斯里蘭卡總統庫馬拉通加夫人(Chandrika Kumaratunga);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從1960年迄今2022年,全世界民選或任命的女總統或女總理共122位,其中歐洲60位,亞洲19位,中南美及加勒比海18位,非洲18位,紐澳及大洋洲6位,北美1位,歐洲女性領導人是全世界最多的區域,占了一半。
中國自秦王嬴政在西元前221年稱霸帝,到1912年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退位,共2132年,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前後83個朝代,假如將追尊者亦計入,共有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262個王;在這麼長的歷史中,僅有一位得到普遍承認,真正稱帝的女皇帝,卽唐朝的武則天,之間雖有多位皇太后臨朝稱制,具有帝王的實權,如西漢呂后、北魏馮太后、元朝的昭慈(乃馬真)皇后,及清朝的慈禧太后等,但都沒有尊號;武后治積,近代一般認為不差,可列入帝王前段班,但各朝評論貶多褒少,尤其從程朱理學角度的思維,更難見容,例如唐朝文學家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文章鏗鏘有力,用字遣辭優美,但現在看來,也有不少並不公允的字眼:「…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娥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 狐媚偏能惑主。」,將她形容得有如妖孽狐魅。
同樣早期受到中華文化影響甚大,但一般也被認為大男人主義觀念甚強的日本和韓國,歷史上反而曾分別出現過八個女天皇及三個女王,八位女天皇之中的推古及元明天皇,三個女王中的善得女王,一般認為治積不差;日本的女天皇,大都是政治上過渡或中繼的安排,且1770年以後就未有女天皇,1876年明治維新以後,更明訂「皇統只能由男性皇嗣繼承」。
前段提到,20世紀下半葉以後,全世界出現不少女性領導人,歐洲最多,佔了一半,性別平權觀念,無疑歐洲領先,北歐更是其中翹楚,其實歐洲自中古時期,即有女皇帝出現,歷史上叱咤風雲,盛極一時的大帝國如西班牙、英格蘭、俄羅斯及奧地利都有,這些女皇帝不止掌握實權,並且治積彪炳,這些帝國的國力,也都在女皇帝任上臻於顛峰,以登基年代的先後,計有下列數位,包括建立卡爾馬聯盟(Kalmar Union),統一北歐的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Margaret I,1353-1412,在位:1387-1412) ;奠定西班牙統一基礎,支持哥倫布發現美洲的伊莎貝拉女王(Isabella I ,1441-1504,在位:1474-1504) ;創造英國黃金時代,一躍成為歐洲最強國家之一的女皇伊莉沙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在位:1558-1603)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最重要的皇帝,再創王期輝煌,奠定轉型為現代化國家基礎的德蕾莎女王(Maria Theresa,1717-1780,在位:1743-1780) ;在位期間,經濟繁榮,文化燦爛,國土大幅擴張,與彼得一世並列為大帝的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凱薩林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1729-1796,在位:1762-1796) ;及推升大英帝國國力盛極,成就日不落國巔峰,英國人至今猶念念難忘的維多利亞時代的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1819-1901,在位:1837-1901)。 世界各國各地,女性大概都接近全人口的一半,我們常説「女人撐起半邊天」,除了上述的女性領導人,各行各業早已出現許多頭角崢嶸的女性,即使傳統由男性獨霸的工作或職位亦然,其實不少地方,不少時候是「女人撐起一片天」。
▲▼英國倫敦白金漢宮前的維多利亞女王塑像(上),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世紀,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是大英帝國國勢最強的時代,英國人至今仍戀戀不忘的維多利亞時代,屬地及殖民地遍佈全世界的日不落國,一戰後的1919年,雖已開始盛極而衰,大英帝國疆域達史上之最(下,摘自Wikipedia),橫跨全球,各洲皆有,當時大英帝國全球地圖:包括1.淺紅:屬地,2.紅及綠:印度行省及土邦,3.咖啡:託管地,4.棕紅:二戰前的自治領(Dominion),5.紫紅:保護國,6.深藍: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本土。
▲▼濃濃秋意,滿滿巴洛克氣息的俄羅斯聖彼得堡凱蕯琳宮(Catherine Palace,上)及部分庭園(下);凱蕯琳宮是俄羅斯皇室的夏宮,特以俄羅斯治積卓著的女大帝凱薩琳一世命名,凱薩琳亦有以俄語發音,翻譯為葉卡捷琳娜者。
▲俄羅斯聖彼得堡涅瓦河(Neva River)畔的冬宮,原是俄羅斯皇室的皇宮,現在是全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的艾米塔吉博物館(Hermitage Museum),凱薩琳女大帝從西歐購得的油畫,量多且質精,是艾米塔吉博物館館藏的濫殤。
▲▼奧地利維也納自然博物館與藝術史博物館之間,廣場上的泰瑞莎女王塑像(上),與隔著大馬路的霍夫堡宮(Hofburg)英雄廣場遙遙相望(下),霍夫堡宮是奧地利皇室的冬宮,
▲泰瑞莎女王模仿法國凡爾賽宮所興建的夏宮-熊布朗宮(Schoenbrunn Palace),展現奧地利國力,引起當時西歐各國的羨慕。
▲英國艦隊(十旗)在英國外海,與來犯的西班牙無敵艦隊(Spanish Armada,X旗)海戰;都鐸王朝(House of Tudor)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時代的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是英國歷史上最大的軍事勝利之一,伊麗莎白時代也被評為是英格蘭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摘自Wikipedia)
▲倫敦西北方35公里的華威郡史特拉福(Stratford , Warwickshire County),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1564-1616)的故鄉,他的出生地即在最古老的亨萊街(Henley Street)上;古老的都鐸式(Tudor)木桁架建築,現在是個博物館,莎士比亞即出生於伊麗沙白時代,也代表了英格蘭文藝復興的頂峰。(摘自Wikipedia)
▲哥本哈根的阿瑪蓮堡宮(Amalienborg Palace),是丹麥皇室的冬宮,由四棟宮殿組成,最遠處淺綠圓頂的是腓特烈教堂(Fredericks Church),近處騎馬塑像是起建阿瑪蓮堡宮的丹麥國王腓特烈五世(King Frederik V),左上角地圖紫藍色部分,是女王瑪格麗特一世,14世紀末到15世紀初,建立卡爾馬聯盟,統一北歐時的疆域。
▲哥本哈根的克里斯蒂安堡宮(Christianborg Palace)正面首相辦公室入口,以1863-1906年的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九世(Christian IX)命名,克里斯蒂安堡宮目前是丹麥國會、首相辦公室、最高法院所在地,等於立法、行政、司法的最高機關都位在同一棟建築,這種情形倒還少見。
▲▼伊莎貝拉女王是西班牙雙王時代(Catholic Monarchs of Spain)的王之一,她的丈夫是另一個王,她們合力將穆斯林摩爾人逐出伊比利半島,完成了收復失地,奠定後來西班牙統一的基礎,並支持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為後來西班牙海洋霸權的張本;伊莎貝拉女王的國都在托雷多(上,Toledo),1561年國都才搬到東北方80公里的馬徳里,皇宮也搬到馬德里(下)。
▲1989年巴基斯坦女總理,抱著小嬰孩出訪美國,抵達華府安德魯空軍基地的鏡頭,大大顛覆了世人對總理的刻板印象。(摘自Wikipedia)
▲▼2018年當年38歲的紐西蘭女總理艾爾登,挺著懷孕的大肚子,出席國會(上),出訪法國(下左)及跑行程(下右)的身影,同樣顛覆了世人對國家總理的刻板印象。(摘自Wikipedia)
▲2018年紐西蘭女總理艾爾登帶著出生僅三個月的女嬰,出席聯合國大會。(摘自Wikipedia)
▲▼從芬蘭赫爾辛基港內郵輪甲板上,眺望赫爾辛基市區(上),兩棟最高建築分別是左邊白色的赫爾辛基大教堂,及右邊磚紅色的東正教烏斯朋斯基(Uspenski)大教堂,中間最低部分是總理府(下),總理府左邊則是總統府。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會大廈所在的聖靈島(Helgeandsholmen)空拍圖,斯德哥爾摩小島星羅棋布,水道縱橫,梅拉倫(Malaren)湖的水,向東(照片下方)流入波羅的海,因處湖海交接處,以聖靈島為界,以西是淡水,往東則是鹹水,右側是皇宮所在的城島(Stadsholmen),左側是半島(Blasieholmen)上的歌劇院,半島也是斯德哥爾摩最大的島。(摘自Wikipedia)
▲國會大廈前緣的半圓形建築,水勢洶湧,遠處尖塔則是騎士島(Riddarholmen)的教堂,照片右邊的橋連接半島;瑞典在2016聯合國性別平權評鑑中勇奪第一名。
▲1973年時任以色列總理的梅爾夫人訪美,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與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及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會談。(摘自Wikipedia)
▲1981年時任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訪美,與當時美國總統雷根在白宮會談。(摘自Wikipedia)
▲德國總理梅克爾與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在2019年七月G20大阪峰會,出席歐盟(EU)與南美共同市場(Mercosur)達成自由貿易原則協議的發表會,梅克爾與梅伊,是該峰會中唯二的女性領導人;不過該協議也僅是原則共識,至今(2022/06)沒有任何進展。(摘自Wikipedia)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