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5/05 00:02:00瀏覽8626|回應5|推薦128 | |
「荒城之月」是很多人熟悉的日本近代民謠,曲調哀怨婉約,歌詞優雅悽美,這首歌其實是明治時代中學音樂課本中的一首歌,並不是一般所謂民間傳唱的歌曲,其中的荒城,到底指那個城的遺址,根據作曲作詞者人生經歷,倒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有說是宮城縣的仙台城,或岩手縣二戶市的九戶城,也有說福島縣的若松城,或九州大分縣竹田市的岡城,或面向日本海富山縣的富山城等等,不一而足。
說到荒城,大部份人會聯想到沙漠中的古城廢墟,像樓蘭、疏勒、高昌等,黃沙滾滾,天高野曠,滿目廢棄的城牆,和斑駁的磚石;印象中中國的古城,通常有四座以上的城門,城內住有居民數十萬人以上,包括統治者及平民百姓,像唐代長安城,約有居民一百萬,而城面積有數十平方公里,城牆總長度數十公里,像明朝南京城的城牆總長近60公里;紫禁城也許是個例外,雖然也稱為城,城内居民主要是皇室,中央政府機關,相關支援的人及侍者,沒有一般平民百姓。
但日本的「城」,像姬路城、名古屋城、大阪城,所謂三大名城,及現在東京的日本皇居,其實是原來的江戶城,都是幕府時代所建,皇居是其中規模最大的,雖然稱為城,但面積按地圖估計不到5平方公里,與中國的古城比,規模相對小,更遑論較小的城,像愛知縣彥根城、會津若松城、長野縣松本城、甚或更小,聽都沒聽過的城;日本的城是提供給幕府時代領主及武士,私人居住的武裝防禦建築,城之外,部份城還有所謂城下町圍繞,城下町卽是平民百姓住家,日本的「城」跟歐洲的城堡,即英文Castle及 Fortress比較像,並不是像中國古城的規模;因此日本城很多,根據英文維基百科資料,全盛時期全日本約有五千個城。
江戶幕府時代,實行所謂「一國一城」令,規定每個「國」的大名,只能有一座城,「國」其實是當時行政區的單位,如現在的都道府縣等,像肥前國、出羽國、豐後國、紀伊國、讚岐國----等;江戶幕府末年約有近80個國,「國」的領主卽稱大名,現在日本有43個縣,即一個縣約莫有二個國,「國」英文翻譯為Province,以這樣的大小,其實也不到Province程度;所以日本幕府時代的「國」,跟國家的「國」,其實意義完全不同,大小相差更不可以道理計;國之下有更多小城,「一國一城」令後,很多城因此而荒廢,築城自然漸漸式微,難免有許多荒城,也可說是蚊子城;到明治初期,更進一步實行所謂「廢藩置縣」,行政區改成縣、郡,當時有77縣,幾經調整,現在則是一都(東京)一道(北海道)二府(大阪京都)及43縣。 日本的城通常由天守,城牆及護城河組成,天守是城主平時居住辦公的地方,是日本城堡中最高、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平時可以瞭望監視週圍動靜,有敵人攻城時,則成為指揮防禦作戰的地方,也是封建時代統治權力的象徵。「天守」最早稱「殿主」,後改稱「殿守」,再改成「天主」,最後才稱「天守」,明治時代以後出現了「天守閣」的稱呼;所以每一個城都有天守或天守閣;為增強防禦縱縱深,大一點的城會有數重城牆,像大阪城,天守所在的稱本丸,另外還有二丸及三丸,英文一般翻譯為2nd and 3rd Circle;另外城牆轉角處有些建有防禦用小樓,稱為「橹」,較大的日本古城都有;這個字根據教育部字典,除了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之外,也有防禦用小樓的意思,但後者近代中文少用。 廢除大名制度,更多城被破壞或荒廢,最後只保留了60多座,後來這些具備防禦功能的城堡,多被軍部拿來作為軍事目的使用,因此二戰時也成為盟軍轟炸的目標,大半毀於戰火,江戶時代或更早幕府時期卽存在,一直保留到現在的天守,即所謂「現存天守」,現在只剩下12座,其中的五座(姫路、松本、犬山、彥根、松江)列為日本國寶,姫路城更於1993年登錄為世界遺產,成為日本第一個登錄的世界遺產;另外七座(弘前、丸岡、備中松山、丸龜、伊予松山、宇和島、高知)則成為重要文化財產。
所以日本幕府時代的「國」,是行政區域的單位,跟一般所稱國家的「國」,意義並不相同;同樣日本封建時代的「城」,跟城堡相似,跟中國的古城,也相對小很多;荒城之月,其實說荒堡之月,更符合情境。
▲▼名古屋城名天守閣(上),及入口旁原護城河上的橋(下);名古屋城與大阪城及熊本城,都是江戶時代初期,由築城名家加藤清正、藤堂高虎所建的三大名城,但現在這三座城的天守閣,都是重建的。
▲▼護城河現在沒有水,已長滿翠綠青草,暮春時節映著盛開的白色櫻花,浪漫迷人;下圖是名古屋城西南城牆上的櫓,所謂櫓是日本古城城牆邊防禦用小樓。
▲▼名古屋城本丸御殿(上),是城主平常居住,接待賓客的地方,典型傳統日式木造建築,雕樑劃棟,御殿內的木雕裝飾,精工細緻(下),但都是後來修護,非原始建築。
▲名古屋城大門前的恩賜元離宫名古屋城石碑,表示古城原是皇室財產,1930(昭和五年)天皇賞賜供平民百姓參觀,元離宮表示是皇室的離宮,日本很多古城都冠上元離宮這個名字。
▲▼名古屋城天守閣脊樑上純金打造,閃閃發亮,全重達88.3公斤的鯱(音不,二聲),龍頭魚身,公母各一,是為鎮住祝融,避免火災;概念源自中國古代建築,同樣目的的鴟吻或吻獸,日本有些古城脊樑上也有鯱,但非純金打造(下,摘自Wikipedia)。
▲▼東京皇居的二重橋(上),其後的伏見櫓,及大門(下);4/30日本明仁天皇退位,5/1由其兒子德仁繼位,年號由平成改成令和,典禮就是在皇居內舉行;皇居原是江戶幕府時代,總共15代德川幕府將軍居住的江戶城,明治後天皇入住,成為皇居。
▲▼皇居護城河邊的櫻田櫓(上),原名巽櫓;及桔梗門(下),是皇居的東門。
▲▼大阪城空拍圖(上,摘自Wikipedia),映著背景的大樓群,不難想像其當年鶴立雞群的壯觀雄偉,其天守閣(下)為1931年依原來樣式重建的,照片是由大阪城公園眺望所見,所在位置稱本丸,外圍有第二重及第三重城牆,卽所謂二丸及三丸。
▲由大阪城護城河極樂橋上所見的大阪城天守閣北面。
▲▼由大門走出來所見,大阪城西面城牆及護城河(上),及鄰近淀川的北面護城河(下)
▲大阪城最初由日本戰國時代,第二位登上將軍寶座的豐臣秀吉於1583年所建,之後被德川家康打敗,1620年(元和6年)二代將軍德川秀忠開始重建;石頭是建城的重要建材,曾下令各地領主進獻石塊,各地領主為奉承幕府將軍,也為避免混淆,紛紛在部份石塊上刻上名字及家徽;之後特別將這些刻上印記的石頭集中,成為所謂刻印石廣場。
▲這個石碑是所謂殘念石碑,日文殘念是可惜、遺憾之意,碑文大意是 : 1620年開始重建大阪城時,在四國香川縣瀨戶內海中的小豆島,也被要求進獻石塊,但小豆島最大只能挖到如石碑旁,這麼大小的石頭,其他挖來的當然更小,更不能用,無法如願成重建大阪城的材料,故取名為殘念石。
▲▼福島縣的會津若松城,其天守閣(上)也是原地重建的,只賸下原來的城牆(下)及護城河,其實全日本各地的古城天守閣,外型都大同小異。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若松城護城河旁櫻花正怒放(上),登天守閣遠眺,江山如畫,群山迆邐(下),不禁遙想封建時期,城主之躊躇滿志,不可一世之景況。
▲▼兵庫縣姫路城是日本12座現存天守閣中最美的一座,1997年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核准,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若以規模而言,則姫路、名古屋、大阪是前三大城。(摘自Wikipedia)
▲在名古屋中部機場出境大廳拍到的松本城廣告看板;松本城位在長野縣,其天守閣也是日本12座現存天守之一。
▲琵琶湖東岸的滋賀縣彥根城天守閣也是12座現存天守之一,也是琵琶湖八景之一,暮春時節,櫻花正含苞待放。
▲▼彥根城天守閣(上),天守閣内部的模樣(下),木頭是使用楯接技術,完全沒使用釘子。
▲▼從彥根城天守閣,往東面看出的景色(上),江山如畫,也不禁遙想封建時期,城主在天守閣中躊躇滿志,不可一世之景況;及彥根城庭園的一角(下)。
▲▼高知城天守閣(上),也名列十二個現存天守之一,十二個中就有四個在四國,包括高知城,其天守閣位在小山丘上,下圖為自山下眺望,照片前景是大門。
2019/05/08 16:50 Dear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特前來恭喜您所發表「日本古城與古國-從荒城之月說起」一文,已經登上udn部落格粉絲專頁,歡迎有空前往觀看。^_^ 非常謝謝您的好文分享,此推薦是利用轉址的方式連結到您的文章。如此文有原因不希望被推薦,請到電小二訪客簿留言,會盡快協助取下。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