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17 15:52:52瀏覽451|回應4|推薦24 | |
歷史的傷痕 2009年已近尾聲,終於要揮別這個多災多難的一年了。今年世界最夯的話題是「2012世界末日」,這是二十一世紀初,人類對大自然所呈現的異相,充滿了擔憂和不安。而在二十世紀中葉,德國和日本卻輕啟戰爭,讓全世界陷入一場浩劫,許多無辜者死於戰場,造成多少人離亂傷痛?這段歷史的傷痕,已久久不曾有人觸碰,加上受苦受難的上一代人們,現在多已衰老凋零,甚至在多年的承平歲月中,也早已被人遺忘了。 今年在台灣有兩本書同時發行,震撼了文壇,齊邦媛教授以耄耋之年,花了四年時間,寫了自傳式的「巨流河」,內容涵蓋了抗日、剿匪、撤退台灣、建設台灣,這段半世紀的台灣歷史,他們上一代人,曾艱辛的、苦難的、流血流汗的走過。我們能享受台灣奇蹟,是上一代多少人努力付出的結果,對這些曾經為台灣奉獻、為台灣努力過的人們,我由衷地致上最深的敬意。 戰後嬰兒潮出生的龍應台女士,以訪問及參考史料的的方式,將日本侵略中國、國共戰爭、太平洋戰爭、對照了德國侵略歐洲的史實,以中西併呈的客觀角度,感性的描述「一九四九大江大海」。十九歲是多麼璀璨的年華!多少現代的年輕人,還沉迷在電子遊戲中,要不就忙碌的穿梭在補習班和學校中,他們無法想像,上一代人的十九歲,卻是在戰火中度過,有人被拉去南洋當軍伕,有人直接投入八年抗戰,離鄉背景、戰死沙場,有人被迫殺人,有人無奈的與自己同胞作戰,這些人可悲的命運,都是野心的侵略者造成。像平地一聲巨雷,讓不曾經歷過戰爭的這一代新新人類,深入暸解戰爭的可怕,把塵封的歷史記憶,從新掀開審視。 我一口氣看完兩本書,心中充滿了哀戚,那段歷史,我只在歷史課本中背過,小說中讀過。像當年最受歡迎的小說,有王藍的「藍與黑」、鹿橋的「未央歌」,這兩部小說都不曾描述戰爭可怕的場面,較偏重於亂世愛情的描述,對於戰爭的殘酷著墨不多。所以對於八年抗戰、國共內戰,甚至撤退台灣,在歷史課本中,都只有簡單的幾句話,簡單帶過,感受不深,在那混沌不明的時代,有些人痛苦無奈的活著,而沒有經歷苦難的人們,又如何體悟上一代沉痛的悲哀? 這兩本著作對於這段歷史有深入的描寫,尤其是齊教授是親身經歷,她從小學高年級寫起,面對了戰爭中親人的離散、逃難的驚恐、躲空襲的緊張、仍然弦歌不輟的學習。八年抗戰,讓少不更事的兒童,成長到大學畢業。隨著她年歲的增長,看到她由東北一路逃難到四川,再撤退到台灣,那麼漫長的路途,那麼多無奈犧牲的青少年,苦難的人們只為了一個單純的理由──活下去,可是這麼間單的願望,在那種年代也是奢望。齊教授的生活,已比一般老百姓幸運了,還有許多沒有父母庇蔭,沒有機會讀書的孩子,他們掙扎在戰爭的夾縫中,離鄉背景,幸運的逃到台灣,苟延殘喘的活著。不幸的祇有屍橫曠野,無人聞問。此外台灣的文學翻譯成英文,向世界推介,也是齊教授推動的,文中順便提到齊教授的夫婿是台灣鐵路電氣化的功臣。上一代為我們台灣建設,默默付出,他們的功勞,是不容抹煞,我們不必歌功頌德,但至少應該肯定,先人建設台灣的功勞。 在龍應台的書中,藉由訪問當年參戰的戰士、或者參考史料,描述到戰爭的無奈和慘狀,這本書要是能早個十年訪問,相信可能範圍更深更廣。想到苦難的上一代中國人,想到國父創建中華民國的艱辛,可憐的人們,沒有享受到幾天平靜的日子,就被小日本侵略了八年,好不容易戰爭結束,共產黨又掀起內戰,自己人又打自己人的悲哀,受了八年離散之苦的人們,終於可以回家團聚,誰想再陷入戰爭的苦難中,於是許多人放棄再逃,心想共產黨也是自己人,日子應該不會太難過,誰知道接著而來的文化大革命,多少當年心存幻想的年輕學子,迎來的不是安定的生活,而是淒風苦雨的椎心之痛。 我覺得兩本書把中國近代史做了最貼切的描寫,透過小老百姓的眼睛,直接描述,沒有歷史學家的批判,也沒有政治的包袱,我們應該對這段歷史做個回顧,然後大家以平和的心,對於離鄉背景逃難的新台灣人,體會他們所受的苦難,多一份寬容。對於歷史的功過不必再論,受苦的人已老邁凋零,轉身離去。活著的人,該以怎麼樣的心,去面對未來台灣人的幸福,是值得大深思的。 看完書後,我掩卷哭泣,不是只流淚,而是忍不住放聲而哭,看到苦難的上一代,所受的無奈之苦,心中沉痛異常。雖然這些受訪者在歲月的淘洗下,已能平靜的敘述,但是他們心中的傷痕,想必是難以癒合的。讓歷史的傷痕在愛中抹平吧!二十世紀的悲哀,是人類野心造成的,我們應從歷史中覺醒,在二十一世紀,大自然的變異氣候中,除了減碳救地球,我們可以不要再有族群的衝突了,台灣人不要再分藍綠了,全國團結一條心,用愛經營,開創台灣新世紀吧!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