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25 10:13:26瀏覽2629|回應2|推薦13 | |
吳睿穎辭不辭職,其實跟你我都沒有太大關係,因為我們不是黨員,也不是被騷擾的當事人,所以我毫不關心他到底為了什麼辭職,我所真正關心的是我們可以從吳睿穎身上學到什麼。 教訓一:改革者必須在被改改者前謙卑 吳睿穎一開始在媒體前表現的態度,其實就已注定了他的失敗命運。因為你不可能要去殺一個人的時候,對著鏡頭說:「我就來殺你了」,然後期待即將被你殺的人不會反抗,還要接受你的行動。吳睿穎一開始的趾高氣揚談話,其實就已突顯出他缺乏實際從事大規模組織改造的經驗,因為有經驗的人必然知道這種改革的高度風險,特別是要改造的對象是一群具有豐富鬥爭經驗的黨工。他們既然能經歷各種險惡的政黨選戰洗禮,豈會對於一個政治菜鳥的改革狂言無動於衷? 再者,改革中必然有失有得,但被改革者通常都是損失最多的一方,因此改革者更要抱持「同理心」去對待被改革的一方。還記得當年還在台北市政府工作時,曾為了一件公事和同事有了小小的爭執。爭執的導因是台北市公車處因為連年虧損,市府希望裁員跟民營化以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除了對於公車的定位是營利還是服務我們意見不同之外,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同事的態度,什麼是「閒置人力」?對我們這些「長官們」來說那可能只是一個數字,但實際上那可是300多個家庭啊。裁一個人一年可以省一千萬沒錯,但裁一個人也可能讓一家四口因此走上絕路,成了淡水河裡的無名浮屍。就算被改革的對象績效在差,工作態度再爛,技術能力再落伍,別忘了他們也是跟你我一樣的人,要帶給對方不幸的同時,至少表現出一點強者的慈悲吧!何必一副殺氣騰騰樣子,滿口不合適就淘汰的狠話,這是「專家」應有的風範? 教訓二:改革別人前,先正視跟承認自己的不完美 無論是實務者還是學者,很多人常常在批判跟檢討別人時,帶著一種道德上的優越感,總愛用「你們這些無能...」,「你們這些沒效率...」,「你們這些沒戰鬥力的...」這種口吻來描述被他們批判,被他們要求改革的對象。這種語氣看起來似乎只是陳述事實,但事實上卻隱藏了自己的「道德優越感」。以吳睿穎短短的二十四天驚奇之旅為例,在他剛發佈為國民黨行管會副主任時,台灣其實並沒有多少人真正瞭解他的過去,反而是他的一番記者會言論顯示他似乎是專家中的專家,金溥聰惺惺相惜的英雄,國民黨改造的救世主,如果仔細找找,說不定還可以在他當時的頭上找到神聖的光環。但狂言不過幾天,醜聞便一件件被人挖出,原來這個「救世主」本身比那些即將被改革的黨工更需要改革。 世上沒有什麼人是完美的,尤其是改革者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站在「對」的一方就在道德上沾沾自喜,把被改革跟反改革的一方都當成不道德,可以被輕賤的對象。這種道德的優越感往往就是仇恨的根源,而且是非常深切無解的怨憤。的確持平而言,就如金溥聰所言,吳睿穎的醜聞其實真的沒什麼了不起,搞外遇?台灣多少男人女人在搞外遇?性騷擾?如果吳睿穎這種程度的性騷擾算嚴重,那很多男人女人在追求另一半時的奪命連環call都是重度性騷擾了。但為什麼這些醜聞報出來的效應這麼大?說穿了就是那些看吳睿穎不爽的人所累積的恨意,才讓這些醜聞報得這麼多,這麼不堪。 教科書跟課堂上往往只教我們各種管理的理論,卻沒有教我們如何去看待那些被改革的「人」。改革是好事,就像人的知識要隨時update,組織人力也必然要時時update。但是改革不是按按滑鼠計算EXCEL上的數字,而是改變著你我在內千千萬萬人的人生,不可不慎啊!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