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07 02:09:03瀏覽576|回應0|推薦1 | |
從2008年總統大選七百五十萬得票,六成選民支持,選後將近七成民調滿意,一年後民調支持度滑落到百分之十六到二十,輔選每輔必敗,馬英九的快速殞落在決策管理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分析馬英九快速殞落之路前,先粗略分析一下馬英九這個品牌的消費者。基本上泛藍的支持者大概有三大塊,第一大塊是所謂的「深藍鐵桿部隊」,這些人有所謂的「外省族群」,也有國民黨傳統價值的信仰者,也有部分是近年來因通婚而加入的新移民。他們大約佔了泛藍選民的三分之一,非常忠於品牌,也非常踴躍支持自己死忠的品牌,他們對於馬英九的認同在於他的「外省第二代標誌」,國民黨長期培養且與蔣家有關連的最後一代政治菁英,這些認同讓他們無論如何都願意支持馬英九到底。 第二塊是「藍色利益選民」,這些人有的是軍公教,有的是藍軍在地方上的派系,他們是基於藍軍長期帶給他們的「利益」,或是畏懼綠營執政對於他們「利益」的剝奪,而選擇長期投票給泛藍陣營。他們對於馬英九的認同是基於利益,而非他這個人。易言之,如果2008年換做王金平代表藍營參選,他們或許熱情稍減,但依然會投票支持,只要泛藍承諾給他們的利益不變,只要綠營不改變剝奪他們利益的立場,這些人(佔泛藍二分之一)依然會是泛藍勝選的守護神。不過這些利益選民也會因為國民黨的改革,或是承諾跳票而倒戈或選擇不出來投票,這是近年來國民黨在地方選舉常吃敗仗的主因。 第三塊是通稱的「淺藍」或是「中間選民中的泛藍」,這些人多半是知識份子或白領階級,他們或因種種原因而「比較偏愛泛藍一點」,但其實他們對於國民黨跟馬英九本身並無好感,只是相較之下更討厭泛綠多一點而已。當初他們多是為了討厭陳水扁而選擇投馬英九來教訓陳水扁跟民進黨,除了這個理由他們很少投票支持國民黨以及國民黨的候選人,他們投票比較重「人」而不重「黨」,但在藍綠緊繃的選舉時,這些人的投票往往就是勝敗的關鍵。 粗略分析完泛藍的品牌支持者後,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馬英九在一開始就種下了現在失敗的原因。泛藍支持者的內部分歧度其實遠本泛綠支持者的分歧程度還要嚴重,而且內部的價值與利益其實很多是相互衝突的。例如淺藍看不慣國民黨跟地方派系的利益勾結,但是對利益選民來說,如果國民黨不照顧他們派系的利益,他們也沒有繼續支持國民黨的動力。這些矛盾衝突過去因為泛藍長期在野以及陳水扁這個共同敵人而暫時緩解,但是當馬英九重新代表泛藍執政後,這些衝突就不斷引爆。 馬英九當初對於藍營內部矛盾過渡樂觀,以為這些支持者都是因為「認同他的價值」才出來投票,所以理所當然的把重點放在如何「吸引綠色選民」,以及如何按照他自己的邏輯去安排四年後的連任選舉,但是當連續不斷的金融危機,八八水災,美牛事件後,急速崩跌的支持度才讓他驚覺對於藍營內部矛盾的遲鈍跟顢頇。 基本上,馬英九從來都沒有去省思如何整合泛藍支持者的利益跟願景,只想用區隔對待的方式來盡可能滿足每個支持者。在野時這種方法可行,因為反正將來才會兌現,但是執政以後因為衝突矛盾而無法時兌現時,反而會一下子就得罪了所有的泛藍選民。「改善兩岸關係」的確是泛藍陣營最大公約數的政策議題,但是對利益選民是經濟因素,對深藍和淺藍是政治因素,深藍跟淺藍的國家認同甚至可能南轅北轍,當經濟因素與政治因素抵觸,當淺藍與深藍分別支持獨立與統一時,馬英九激進的兩岸政策其實反而激化了支持者的矛盾。 再深一層來看,泛藍陣營對於「務實主義」跟「基本價值」一直水火不容。對於務實派來說,黨魂主義價值都不重要,勝選跟執政利益的延續重於一切,為了勝選提名有問題的人沒關係,改黨名沒關係,有黨產沒關係,選上才是王道。但對奉行基本價值的支持者來說,「價值」才是區分藍綠的關鍵,如果為了勝選什麼都可以改可以變,那投藍跟投綠有什麼差別? 馬英九一直對於這些矛盾衝突採「模糊政策」,對價值信奉者喊改革,對於務實主義者畫大餅,但是對於什麼是區隔馬英九跟其他泛藍政治人物,以及什麼是區隔馬英九跟其他台灣政治人物這個部分,馬英九從來都沒有清楚,完整,而且前後一貫的告訴我們。所以在他的演說裡,我們理不清他的完整治國藍圖,有的只是根據民調拼湊出來的市場產品需求調查清單,甚至連這份清單的採購順序說明都沒有。 這種「混稀泥」的作法首先引起淺藍不滿的離去,反正他們本來就不對馬跟國民黨有什麼期望,走得理所當然。其次,冒進的改革,與污名化的鬥爭伎倆,讓務實派也徹底對馬失望,充滿憤怒。固然他們或許在道德上有問題,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利益至於公共利益之上,但他們也是泛藍在台灣長期佔有多數的關鍵,如今一句改革就把他們妖魔化,未免過於忘恩負義,當然引起他們的激烈反彈。最後,馬眼看局勢不可收拾,又放棄了對他自己長期宣揚理念的支持,開始要減緩開放兩岸交流的腳步,開始要把台灣主權跟獨立天天掛在嘴上,這種「變色龍」的行為必然引發深藍的憤怒,因為他們覺得再一次被騙了,所以「對馬的感覺沒了」。 就管理決策的角度來看,馬英九沒有在勝選當下,提出一套讓不同支持者都可以認同的基本價值與信念,之後又拿不出先易後難的改革行動綱領,隨著議題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決策管理風格是導致他的領導管理快速陷入低迷危機的最重要關鍵,值得我們省思。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