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出了一個題目,他針對政大周祝英教授的鴻文寫了一篇回應文字,囑我閱閉後,也可寫篇文章以為比較,特將周教授與老友的回應文貼出來給大家拜讀一下,然後我會另開一篇文章說說我個人的看法。
|
【聯合報╱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台北市)】 | 2009.03.30 03:49 am |
|
|
報載行政院即將舉辦四場大型就業博覽會,提供四萬多個職缺,其中包含由教育部所規劃的讓大學生到企業實習一年的職缺。此舉雖被一般民眾批評四萬職缺有膨風之嫌,但對於大學生日後競爭力的提升卻有重要的指標作用。 國內「高學歷高失業率」愈來愈嚴重,加上全球經濟不景氣,許多大學校長都擔憂今年大學畢業生求職難度將創歷史新高。於是針對畢業生與職場接軌的各樣「職場體驗營」、就業博覽會等紛紛出籠。然而,不少企業與學界人士都認為不能到大四畢業前才來加強就業訓練,各大學應該提早到大二、大三就提醒學生必須為自己的就業能力進行規劃,甚至由校方主動與相關科系之企業與政府部門合作,進行建教合作或到所學相關的機構實習,讓學生有機會在踏入職場前多一份實務經驗,以調整在學心態及為將來工作技巧準備等。 畢竟台灣大多數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無法立即上手,已是多年的老問題。畢業後一般僱主平均要花費三個月至半年的時間進行職前訓練,磨合了許久才能讓大學畢業生適應工作文化,平白浪費許多時間。相對於一些歐美及紐澳,甚至日本等國,大學生畢業前的實習安排,都是整體大學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原因就是希望增加大學與社會的連結,避免大學閉門造車培育人才。甚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近年來也不斷呼籲大學必須培養出社會所需之人才,不能再關起門來,不顧社會的期望與納稅人的血汗錢。 有鑑於此,政府經費應該用在刀口上,利用此次擴大就業方案,好好加強大學與產業界的實習合作關係。透過政府經費補助方式,鼓勵企業與大學及早讓在學學生進入職場實習,提供他們多一份未來選擇與適應職場的機會。例如在大二時即進行通識中的性向探索教育,大三、大四專業課程外,應儘量鼓勵各系為學生規劃畢業前必須有到校外相關機構實習的證明。以此來強化大學生對社會轉型的認知與應變能力,縮短企業用人的適應期,打破「高學歷、高失業率」的迷思,真正提升人才與產業品質,才能加強台灣大學生國際競爭力。 |
以下是老友的回應文字..........................................................................
要作的不是只有將大學生推去實習而已
拜讀3月30日民意論壇政大周祝瑛教授:「與職場接軌 鼓勵大學生提早實習」一文
周教授認為要讓大學生多多到企業實習,才能讓學校與未來就業的連結不至於出現斷層,「….避免大學閉門造車培育人才…」,誠哉斯言。
周教授說的大部分內容我都同意,讓大學生,甚至於是碩士生、博士生都有機會到不同領域的產業去體會現實,提早瞭解所學知識與實務操作上的落差,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但是,周教授恐怕忽略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那就是長久以來,大學知識授予與課程設計的問題
我們國家由於體制與文化的關係,幾乎所有的高中生在進入大學之前,腦中所記憶的是不同學科與出版社的刻板知識,然後經過幾場慘烈的學科測驗後,依照成績與來自於身邊不同長輩的期待,就決定了他所要就讀的科系,經由這種過程中所選擇出來的結果,就是這些迷惘的大學新鮮人其實並不瞭解自我的興趣與未來所要面臨的學科內容究竟為何,等到摸索時期過去後,就面臨大三大四的抉擇期,均不見越來越高比例大學生投考研究所浪潮,除了現實對於學歷的迷思外,我相信許多學子也是來自於對過去所學的不確定感與懷疑,怯懦於就業而希望延長在學校的時間,甚至於這些不確定感與懷疑繼續延伸到研究所去,試問,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連自己都不確定未來,那究竟能為誰所用?
問題關鍵在於大學知識授予與課程設計的問題
周教授希望每個學生都能取得校外實習的證明,老實說,這是大學責無旁貸的責任,如果只是要求政府多補助,或者逕自要求學生要取得實習證明的話,這是將大學的責任往外推給政府與企業,而大學本身的責任與知識將會空洞化,教授們所傳授的知識會跟學生所得到的內容將會越來越遠,簡單來說,大學教授們有沒有能力將理論化為實務?當學生們帶著實務上碰到的問題回來尋求解答的時候,教授們有沒有能力可以回應學生們所提出的實務問題?
我期待的是,大學教授們應該要經由其所受到專業的學科訓練與內容,來啟發學生不同角度的思考,用長久以來投入研究所得到結論的數據知識,來證明其所說的是有根有據,而不是只有丟出一套空洞的理論與架構詭辯過去而已,說了等於白說,有教等於沒教。
再者,如果有企業也願意提供實習機會,大學各系所應該要與企業研商未來實習課程的設計與評量,兼顧知識理論與實際應用,大學生或者碩博士生此刻畢竟還是學生,他們人生的重要學習時光應該是要好好的修習課程,特別是理論與實務兼具的課程,於此刻練好知識內功與實務外功,不應該急急忙忙就在此時就將國家可貴的學生資源馬上就丟進企業去,成為某種程度的低價人力甚或免費臨時工,我想,沒有人會覺得這樣丟學生去實習符合大學教育的精神與真諦。
臺灣的教育體制改了又改,而既有的文化也難以一時改變,但是,從知識授予的方式改變,從課程設計的內容改變,或者會比撼動體制與改變文化來得較快,也可以讓很多茫茫於未來的莘莘學子真正得到助益,而不是將他們又推入另外一個更現實更競爭的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