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0/12 12:53:52瀏覽2819|回應9|推薦55 | |
2013 年11月29日張鳳應邀 臺北國家圖書館 與曾淑賢館長前後演講 向葉嘉瑩教授致敬
2010年10月17-20日應邀武漢華文大會與洪台大淑苓 陳瑞琳 袁勇麟院長同台演講
2002年 加拿大溫哥華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 第7屆大會第 04年德國8屆大會
2010 年10月 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
張鳳在北京大學演講簽書 2001年 5, 31下午北京大學電化中心階梯禮堂
女性視角下的張鳳哈佛史傳散文寫作
明月悠悠照哈佛 史蕴诗心耀后世 論張鳳《哈佛問學30年》《哈佛缘-哈佛大學30年巡禮》的 史傳散文寫作
張 娟 東南大學
内容提要:美籍華文作家張鳳近年來的系列散文創作,以哈佛為中心 ,描寫了哈佛大學百年華裔精英的漫漫長路,其散文傳記寫作的文體 價值和歷史意義都令人驚喜。張鳳的傳記散文通過史料、追憶和檔案的 佐證,對哈佛的華裔學人進行嚴謹的史實考證與史料梳理,秉持非虛構 寫作的真實性,揭示了文學史生成的真實語境和歷史脈絡;作者以獨特的 女性意識,女性視角書寫哈佛,觀察文化名人,在哈佛和華人漢學界 這個以男性話語為中心的文化場域中,帶來了一種女性的柔美力量。 作者以人物為中心,文史跨界的寫作方式亦是亮點; 作者圍繞哈佛生活的 “自傳敘事”揭示了其“亦文亦史”的傳記散文寫作風格形成的原因,其文史 跨界的傳記散文寫作的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還未被充分發掘,值得研究者 進一步深入討論。 【原刊《名作欣賞》雜誌2017年第2期 ;再刊台灣的《藝文論壇》2017年春17期; 又刊中國世界華文文學網 ;復刊國際漢學研究數據庫建設微信公眾號;入選 金大俠慶松先生編的《全美台聯四十風雲人物 平凡中的不平凡》一書】
關鍵詞:;傳記散文;亦文亦史;女性視角;個人叙事
美籍华文作家張鳳被誉为实力派学院作家,在散文写作领域深耕多年,前获得2016年 华文著述奖文艺创作散文类第一名,又被推举为北美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她近年来的 系列创作,以哈佛为中心,描写了哈佛大学百年华裔精英的漫漫长路,被评为海外华文 作家书写哈佛第一人,其写作的文体价值和历史意义都令人惊喜。 正如杜维明高度评价“ 《哈佛问学30年》生动刻画了协力使哈佛大学成为‘人和’胜境的一批求道者的学思历程”[1] 。張鳳的作品问世以来,哈佛著名学人杜维明、王德威,北大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 复旦大学教授徐志啸等著名学者纷纷著文推荐,正如杜维明教授所言:“她带着深情,怀着 厚意,用褒而不贬的热笔替一群在海外为‘文化中国’招魂而不知自己魂归何处的智识分子, 绘制了一幅具体图像。”[2]但遗憾的是,现有评论多为读后感性质,張鳳具有跨界尝试的 传记散文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亦缺乏系统性讨论。
散文作为非虚构写作一种,是中国文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文体。古今散文类型主要由 政论散文、史传散文、哲理散文、抒情散文等,其中传记散文,承袭史学传统,是值得 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文体。“传记对于历史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一直在异乎寻常地增长。”“ 即自历史学派的发展开始,直到兰克的时代为止,历史学之间出现的最重大的问题,是 有关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的生活和历史学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这种关系就是历史学应当 当做一个整体而加以保存的东西。”[3]从现存的中国古典文献来看,中国先秦就有历史性 散文,《左传》、《尚书》、《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等都是历史学叙述, 与后来蓬勃兴起的历史学,构成了中国散文艺术最独特的景观;现当代文学史上,亦文 亦史的传记散文受到胡适、梁启超等推崇,但当代的史传散文研究是相对匮乏的,張鳳的 传记散文写作值得重视。
張鳳生于台北近郊淡水,是台湾师大历史学士,密歇根州立大学历史硕士,学历史 出身的她具有史家使命感,为哈佛的学术华人立传,再加上文学修养极高,形成了文史 兼通的写作风格。張鳳近年来佳作频出,都与哈佛相关。 主要作品除《哈佛問學30年》 《哈佛問學錄》《哈佛缘-哈佛30年巡礼》外,还著有《哈佛心影錄》、《哈佛哈佛》、 《域外著名华文女作家散文自选集——哈佛采微》、《一頭栽進哈佛》等。 《哈佛問學30年》是人物思想传记,王德威教授称其将哈佛等华裔学者一网打尽, 孙康宜教授赞其为“儒林正史”;《哈佛缘-哈佛大學30年巡礼》是張鳳的一本散文集,涵盖 哈佛历史、知名学者、哈佛生活、个人身世、社会观察等多个侧面,在这两本书中,我们 可以看到張鳳作为哈佛学人的周密与敬业,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史学专家的历史责任感, 可以看到在哈佛这一以男性为中心的学术场域中的女性力量,可以看到文学与历史的水乳 交融,也可以从自传写作中看到張鳳史传散文写作的深层动力。 一、 史蕴诗心:史料、追忆和档案的佐证
英国20世纪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家和批评家哈罗德·尼科尔森在他的《英国传记文学 的发展》一书中探讨了包括传记产生的原因:“传记为满足纪念的天性而诞生。”[4] 胡适一直倡导传记文学,也劝老一辈的朋友多保留传记的材料,甚至自己记日记的立场 也是以备留给后人研究。 在1953年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也即后来張鳳就读的台湾师范大学)的演讲中,他认为 中国文学最缺乏最不发达的是传记文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晋书》都是传记,但多是短篇,另外中国传记文学的重大缺点是“保存的原料太少, 对于被作传的人的人格、状貌、公私生活行为,多不知道;原因是个人的记录日记与公家 的文件,大部分毁弃散佚了。这是中国历史记载最大的损失。“[5]梁启超不但是一位优秀 的传记文学作家,还对传记文学理论进行过研究,提出了明确的文体意识,认为“历史所 关注的是群体形态,传记则应把重心放在传主的个体形态上。”[6]《哈佛问学30年》是 哈佛华裔人物合传,重点将关注点聚焦在哈佛与华人的关系上,论介了哈佛燕京学社的 汉学贡献,赴美教学第一人戈鲲化,纪传第一位华裔美国东亚图书馆馆长:哈佛燕京 图书馆首任馆长裘开明,哈佛女校编年,特意点明了长期男性场域的哈佛大学中的女校 瑞克里夫学院,并挖掘了在哈佛访问学习过的叶嘉莹、张爱玲等知名华人女性。 首先值得称道的是張鳳扎实的史料功夫,审慎的史实考证与历史意识。張鳳曾 任职哈佛燕京图书馆编目组二十五年,该图书馆被认为是西方汉学研究的宝库, 图书馆的工作为她打下了扎实的资料基础。为了撰写《一怀孤月映清流 汉学名师 杨联陞》,張鳳在哈佛的燕京图书馆萦心系怀地大找材料,并为白先勇教授、王 德威教授、加拿大阿伯塔大学教授陈幼石等多位名家搜索资料;为了寻觅张爱玲 的哈佛踪迹,張鳳“上穷碧落下黄泉”遍寻哈佛和女校瑞克里夫学院留下的踪迹, 遍访相关人物,来到哈佛女校瑞克利夫史勒辛格图书馆档案部门,查阅到赖雅同 张爱玲一道来到哈佛女校,在哈佛所在地剑桥过世;经指点在原瑞克利夫研究院 图书馆查阅到了扉页有她亲笔签名的《赤地之恋》,寻访曾经访问过张爱玲的 殷允芃,考据夏志清、庄信正先生1969年与张爱玲一起参与的东南亚英雄文学 研讨会;并将张爱玲亲手打字的履历表公之于世,并指出“张爱玲打字换行皆与 成规有异,就像她所释放的才气一样,全不受框框禁锢”;并于1995年在张爱玲 逝世之后,将其所留哈佛的档案和居所以及她亲笔订正留字的《北地胭脂》和 《赤地之恋》首度挖掘在中文世界发表;在《绣荷包的缘分——哈佛中国古典 小说史家韩南与张爱玲》一文中,详细摹写了韩南教授和张爱玲在哈佛的不期 而遇,张爱玲在聚会中向韩南教授伉俪馈赠绣花荷包(此荷包为李鸿章女儿, 她的祖母李菊耦的家传宝物)的经过;也是在这篇文章中,披露了韩南教授经 王德威推荐把绣荷包、带有签名的《北地胭脂》、后来获赠的《红楼梦魇》带 到燕京图书馆托付给張鳳,張鳳以其历史使命感将这些宝贵藏品妥帖安置於 周欣平館長主掌的柏克莱加大田長霖東亞研究中心的全过程。張鳳对历史的 检索、记录、收藏之功不可没,所以后来负责瑞克利夫档案的 Jane Knowles 太太,亦把她舒展新机的诠释也要去归档。
其次,張鳳的传记散文写作秉持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揭示了文学史生成的 真实语境和历史脉络,对我们掌握文学学术史的生成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梁启超 就极其注重传记的真实,他认为史家的第一件道德,就是忠实。特别重视一“口碑 实录”的方式搜集史料。“躬亲其役或目睹其事之人,犹有存者。采访而得其口说, 此即口碑性质之史料也。(《中国历史研究法》第四章《说史料》)[7]读其 哈佛书写系列的惊喜之处,在于張鳳以史家的考证精神,提供了文学史生成的 真实历史脉络。张爱玲在华语文学中的地位,应该归功于夏志清的《中国文学 史》,但是夏志清是如何发现张爱玲的,張鳳在《张爱玲与哈佛》一文中作了 披露,其实上海1944年夏,夏张二人就已经谋面,但当时夏志清专注在西洋文学, 对于张爱玲的流行作品,夏先生一直没有兴趣读。直到1952年张爱玲离沪抵港, 在香港美国新闻处任职,她的同事邝文美激赏其作品,和先生宋淇二人酷爱文艺, 得知夏先生在写小说史,便把港版盗印的《传奇》、《流言》等寄给夏先生,使 他注意到张爱玲的卓越才情,张爱玲才得以被写进中英文文学史,向世界评介推崇 。同时,宋淇先生笔名林以亮,与夏志清之兄夏济安先生是莫逆之交,夏济安先生 曾对亲近的高足庄信正博士说过,认为近代的三大小说家应该是鲁迅、张爱玲、 张恨水,虽然这个评价值得商榷,但这种激赏态度也影响了夏志清的判断,夏志清 在1955年离开耶鲁博士后研究工作之前,就完成了《现代中国小说史》英文初稿, 把张爱玲同五四以来享有盛名的作家相提并论,1957年又发表《张爱玲的短篇小说》 和《评秧歌》,后被兄长夏济安翻译成中文,发表于《文学杂志》,奠定了张爱玲 的文学史位置。1966年,宋淇先生和夏志清先生推荐,和“万象”发行人平襟亚的堂侄 平鑫涛会谈,与皇冠出版社合作出版她的中文著作三十年,并从此获得稳定的版权 收入,可专事著述而享其成就,得以使她的文字重放异彩,張鳳认为夏志清在书中﹐ 毫不媚俗对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张天翼、吴组湘等当时的主流文学史忽视的 文学家进行了崭新定位﹐系统上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态谱系。
在进行散文写作时,張鳳具有非常自觉的史的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正如北大教授 王一川指出:“張鳳以史家的冷峻、作家的温暖,勾勒了百年来哈佛大学华裔学者的 研学史。”[8]在《哈佛缘-哈佛大學30年巡礼》中《哈佛,哈佛!》一辑,描画哈佛 校园及学舍、哈佛财政来源、历年知名校友、哈佛学院设置,《学者的梦土》也描述 冰心对卫斯理与哈佛的相关回忆;及曾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和剑桥大学 皇家学院研究乔伊斯和福斯特的萧乾,在哈佛数度访学的王蒙先生;更有更有白先勇、 赵淑侠、张系国、林海音、何凡、施叔青、夏烈、张错、非马 、陈忠实、余光中、 梅新等文学人物交游往还。 在《哈佛问学30年》中尤其注意追溯早期哈佛的知名学者,赵元任先生1910年考取 清华庚子赔款留美官费生,曾到哈佛主修哲学获博士学位,亦在哈佛教授过逻辑和 语言,除此以外,他还获得数学、理学学士学位,在康乃尔教过物理,的确是天宽 地广作学问。他的女儿卞赵如兰教授是哈佛首位跨东亚和音乐系教授,父女情深, 对赵元任先生的入世思想有更深的理解。赵如兰是哈佛大学第一位中国女教授, 其先生卞学鐄教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近四十年,是国际工程力学和航太工程 方面备受赞誉的权威; 儒者杜维明哈佛东亚系首位华裔系主任 哈佛燕京學社社長 哈佛荣退后,现任北大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是当代新儒家的第三代的代表人物 之一,为了儒家传统的现代化,投身公共空间;回忆故去的哈佛考古人类学名家 张光直教授,耶魯背景的藝術史名家鹿桥-吳訥孫教授;特别讲到了张爱玲与 哈佛的关联,受邀来哈佛谈生死的禅佛学专家生死學大師傅伟勋教授等。 除了 关注哈佛,張鳳对自己涉足多年的华文文学领域也同样具有史家的历史责任感。 《亦文亦史》一辑中全景描画了泉州举办的中国作协北美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 梳理了华文写作在美国的发展情况;侧面反映了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洛杉矶千禧大会, 表达了世界华文文学的传承与展望;北美华文文学的原乡书写与超越定位,对北美 华文文学进行了廣角扫描和详尽的作家评介。这也是一种自觉的史家意识。
“全部历史所具有的任务,就是把握各种互动系统。通过把各种个体的脉络挑选 出来并且加以研究,历史学家就可以更加深刻地洞察历史世界所具有的结构了。”[9] 張鳳在哈佛华裔学人的历史叙述中,纪人叙事,勾勒出历史中这些哈佛华裔学者的生活 状貌和学术思想,删繁就简,突出他们与哈佛的关联,利用文献实录等方式传达了历史 真实,再佐以文学的优美表达,使得历史更加可亲可近,史蕴诗心,达到了历史和文学 结合的最佳境界。
二、 暧暧月明:女性视角写哈佛
張鳳以独特的女性意识,女性视角书写哈佛,观察文化名人,在哈佛和华人汉学界这个 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文化场域中,带来了一种女性的柔美力量;其对哈佛的书写从女性文化 观和价值观切入,对于哈佛精神的传播,海外汉学的梳理都有重大的意义。張鳳善于文学的 感性提炼,其文字典雅精确,温文尔雅,在史料的整理和学人的论介中,常以文学性极强的 方式表述,娓娓道来,充满情感的力量。同时,由于張鳳长期为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主持人 ,与李欧梵、王德威教授等主導了上百场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等演讲会。又是北美华文作家 协会创会的六位分会长之一,见证25年北美华文作协的创立发展,曾二度担任海外華文 女作家协会审核委员、北美华文作协纽英伦分会会长等职,与各界文化人物都有频繁的接触 机会,不仅由书识人,更能由相处与体验掌握这些文化名人的第一手资料,这也使得張鳳在 写作的时候,不仅仅是严谨的学术立场,更具有文学的感性力量。
由于張鳳常以感同身受的方式理解笔下人物,她不仅仅是客观地还原,也会在事实 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谈到张爱玲的哈佛时光时她指出,张爱玲深居简出,仅与 夏志清、庄信正、於梨华、麦卡锡、王祯和等人有往还,正如胡兰成所说:“世事经历 很少,但这个时代的一切自会来与她交涉。”張鳳以她哈佛三十年,年深月久的体会, 指出“她以多舛的一生,时刻担心错误的抉择,只对少数未令她失望者信任。”[10] 张爱玲的生平一直是研究者热衷探究的对象,也有不少研究者对张爱玲的自私与凉薄 颇有微词,張鳳以史家的考证精神,指出张爱玲与赖雅1956年8月14日婚后到10月, 赖雅就中风,康复时尚可为伴,后期更病瘫如风中烛,张爱玲照应了十一年。推敲她 生活行止,绝对尊重自我,讲求心灵自由,却相当情深义重。像她对两任丈夫,都 坚忍到生离死别不得不分,还担当生活费。
在写作首位中国现代文学院士、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的教授李欧梵时,她着眼之点, 不仅在于李欧梵的学术成就,还在他“真情动人”的爱情生活,在文中解密李欧梵为何从 哈佛来客座香港科技大学等,可能竟是因为太太李玉莹身患忧郁症,直到携手归乡,回 到香港才痊愈,真是“忠厚而痴情的感情主义者”。后李欧梵与妻子合著《过平常的日子》 记录他们前段姻缘的甜蜜炽烈和后段抗病的相扶相持,令人动容。而做出这样的刻画, 非柔和感性的女性莫属,也正是張鳳的女性视角,使我们得以一窥汉学家的侠骨柔肠。
張鳳以人物为中心,文史跨界的写作方式亦是亮点。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 就 首创“本纪”、“列传”体裁,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历史画卷,后世的史传散文和传记文学都 深受其影响。張鳳在吸取中国传统文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以女性的敏感细腻、善于 体察的内心写出了哈佛历史变动中和学术长河中的人物。“任何一个历史性人物的生命 历程,都是由各种互动过程组成的系统;在这种系统之中,个体感受到来自这种历史 世界的种种刺激,因而是由这些刺激塑造的,然后,这个个体接下来就会对这种历史 張鳳的书写精彩之处在于具有史记精神,为人立传,得益于她温柔细腻、善于体察 人心的女性特质。在和張鳳的交谈中,她指出:“没有深层内涵的文学作品大多流于 肤浅,而我因为对人有着浓厚的兴趣,选择历史专业是希望加深自己看人待物的历史感 ......文史哲的人物更加永恒。”正如張鳳所说,她对于人物具有浓厚兴趣,这也是她切入 历史的独特方式。印象颇深的是,張鳳在每次参加过研讨会之后,都会将人物一一记录 ,这是一种负责任的历史的还原作风,也许是因为張鳳多年身处康乃尔、哈佛这样的 世界名校,所见皆为大师,她有一种自觉的历史责任感。由于她多年主持哈佛中国文化 工作坊,邀请国内外各界名家演讲,交游丰富,眼界开阔,与诸位大师亦师亦友,可看 到他们学术性的一面,也可接触到他们生活化的一面。
張鳳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书写群体中有民国大师,也有当今汉学名师,亦有新锐 学人。 王德威指出:“張鳳对各个学派及学者都做了专精的研究,再经各位亲阅授权发表, 每一篇皆严谨呈现学者的面貌风采,深入浅出,鲜活感人,且极具可读性。”[12] 诸如辗转探寻曾在哈佛访学的张爱玲,听闻“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徐志摩、胡适及 语言与音乐学家赵元任;亲如母女的赵元任女儿赵如兰教授; 前去拜访的冰心和萧乾 ;与張鳳有两代交情的林海音阿姨和何凡伯;常春藤盟校百年首位华裔系主任,启发 汉学的中国考古文明的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哈佛燕京中国历史 及哲学与儒学研究讲座教授杜维明,族裔研究计划主席李欧梵教授, 从哥大邀请回任 哈佛的首位华裔东亚系主任首开哈佛现当代中国文学课的王德威讲座教授,还有主动 来哈佛 向吳文津館長指名相见的《未央歌》作者鹿桥教授,艺术史汪悦进讲座教授、 語言黄正德教授、李惠仪教授和田晓菲教授,到哈佛演讲常春藤盟校百年首位女性 华裔系主任孙康宜教授、李远哲教授、作协主席王蒙等,更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大都是 与她亲身接触的,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展示了哈佛与华裔学人的学术因缘。由于張鳳 的先生黄绍光博士在哈佛是核磁共振实验室的主任后升贵重仪器中心的主任,她不仅 可以结交人文社会科学的顶级学者,也与这些華洋理工科学的著名教授和多位诺贝尔 得主们朝夕共处,在长期频繁的接触和体会中,她对这些出色的华裔学者的精神 魅力与丰富的内心世界,甚至深层的孤怀幽抱更加了解,从而用自己具有人文情怀 的生花妙笔,将这些诺奖得主伟岸的学者的精神群像刻画出来,引人入胜,填补 空白。
三、 自传叙事:“亦文亦史”写作个性的形成
張鳳写作还有一个维度,虽然在整体的哈佛华裔学者的散文叙述体系中往往被 遮蔽,但却是哈佛叙事的一个重要补充,那就是以个体为中心,围绕哈佛生活的 “自传叙事”。自传散文,也是传记散文中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張鳳在这一领域笔墨 非常克制和谦逊,但这对于理解張鳳的写作特点,完善張鳳哈佛叙事的逻辑链条具有 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些描写个人成长历程和生活状况的散文,我们可以寻找到張鳳 何以开始了她的富有历史和情感的哈佛叙事,她的写作又将走向何处去。
《哈佛缘-哈佛大學30年巡礼》是散文集,集中包罗万象,可看到张凤史学、文学、 事业、生活各个侧面。《美国梦》回到个人叙事,描写了父母子女;《漂流游子心》中 追溯了父母由长江之源的四川和江南相遇出发,迁徙漂流,跨海至台,而适嫁黄家,成 为客家媳妇,客居北美寒带四十年,更是漂泊无定,由此生成离散漂泊观点,“师法犹太 人 非裔以全球的漂流为动力,蓬勃发展出上乘的漂流文学,书写心灵的故乡”;《大 都会危机》聚焦自己和亲友亲历的“911”事件,关注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关注成长 教育中的情绪管理,创建艺文小集参与大波士顿区中华文化协会,历数自己在海外侨校 教学的体验;《冰上之星》中关注挪威冬季奥运的溜冰锦标赛;更有对美国总统竞选, 哈佛的常春藤,夫妻关系的讨论,黛安娜王妃的死亡,对当下影视作品的鉴赏讨论, 对顾城杀妻事件的思考等等,关注面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让我们感受到張鳳 的个人生活中亦充满了美国生活的脉搏和学院派的社会责任感。
“我相信:所有我们所说的话语,所有我们所做出的行动和姿态,无论是已经完成的, 或者只是个梗概,它们各自与相互之间,都可以理解成一个个非预期的自述之中的离散 片段;虽然并非出于本意,也或许就是因为不经意,这些片段却十分真诚可信,与形诸 写作、见诸纸面的最细节的 生命叙事相比,毫不逊色。”“在这世上生活的每个人,都 应该为他或她自己的人生,留下书面的叙事记录”[13]張鳳的私人叙事正是自己的生命 叙事,从这些个体生命的点滴叙述中,我们窥见張鳳传记散文的形成原因和其文学风格 的滋养。
在《经理岁月》一文中,張鳳写到“在父母老泪涟涟的送别之后,来到那号称中西部 十大校中校园最广阔的密歇根州立大学,才发现几百个中国留学生,真的只有我一个 继续深造历史。”[14]当时迫于生存压力,很多台湾留学生一到美国以后就会转系,改读 商科,但是張鳳钟爱文史,坚持申请到了爱荷华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的 部分奖学金,最后选择了男友所在的密歇根州立大学。在男友不落言诠的默契和支持下, 两人在学业和婚姻道路上并肩而行。后兴趣又由史学转向文学,“亦文亦史”的写作得到 前辈们的鼓励,始有了今天的散文名家張鳳。
“自传是对于个体对他自己的生命的反思的文字表达。当这种反思被转化成为对于另 一个个体的生存状态的理解的时候,自传就会以传记的形式表现出来。”[15] 《心灵的河流》中最能体现張鳳的人格魅力,張鳳曾经侍奉老年失忆的母亲长达13年, 老病的父亲两年,这期间張鳳以中国传统女性的隐忍与孝顺,为父母亲喂食洗漱,伴 父母亲走过了异国人生最后的时光。《心灵的河流》中这个河流,可以是母亲祖居故地 泉州或后来“远去天府故乡的重庆海棠溪,或父系的江南”“父亲一路领着母亲,到六朝 金粉的南京,又往十里洋场的上海,再雇船返嘉兴府平湖老家。再经沧海,父母难寻 江村浅渚,总算在台北之郊的碧潭弯处,为我们建起小桥流水人家”的家族漂流,水 滋养着他们的生命,时时随物婉转,与心徘徊,体验真情和美善,情意与理智遇合, 也造就了这一家人的和美与事业的传奇;《母亲与毛衣》一文读来令人落泪,侍奉病中 母亲,晚年强人母亲萎缩衰弱,失智失忆,淹滞在床,張鳳日夜辗转病房亲侍,其中 艰辛自不待言,但言语之间皆是对父母的感恩与深情;《我爱纽约》、《我的瑞士朋友》 中爱的不是纽约的繁华都市,不是瑞士的风光,而是与纽约、瑞士相关的人事; 《家和万事兴》中对公婆的深情与发自内心的孝爱;《师恩》中更是追忆了自己历任 的老师,学成之后不忘恩师,这是深藏在張鳳血液中的中华文化的传统之风。正是年少 成长期对史学的执着,对师恩的感念使張鳳获得了坚持在史学的道路上前进的力量 ;在中年时期对婚姻和家人的负责,对工作的谨饬认真和对朋友的诚恳,使得張鳳获得了 家人对其事业的支持和众多学界名人对她的欣赏与鼓励;在写作过程中,亦文亦史的跨界 风格,具有女性特质的深情细腻,对社会人生的人文关怀,使她以哈佛为中心的传记散文 之路越走越踏实,越走越开阔。
伍尔夫曾经满怀深情地谈到“我们阅读传记和书信,可以将此作为一种方法。我们可以 借此使许多往日的窗户里重新亮起灯火,由此看到那些早已死去的名人当初是怎样生活的。” [16]当然,在張鳳的哈佛系列写作中,不只纪念已逝世的长辈,更为还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的名家立传。張鳳少治历史,学有根底,具有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修辞立诚的散文格调, 使她的传记散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她的哈佛书写系列,以張鳳工作生活的 哈佛为中心,描写了哈佛的历史缘、学者缘、生活缘、社会缘,在这书写系列中,展示出 了張鳳扎实的史料功夫,严谨的史实考证与历史意识;張鳳以独特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视角 书写哈佛,亲炙文化名人,在哈佛和华人汉学界这个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文化场域中,带 来了一种女性的的价值立场和感性态度;她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史跨界的写作方式,刻画了 与哈佛有关的一代大师,展示了国际学术舞台的华人力量,正可谓:“明月悠悠照哈佛, 史蕴诗心耀后世。” 而其跨界细致写作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还未被充分发掘,值得研究 者进一步深入讨论。
[1]張鳳:《哈佛問學30年》,秀威資訊科技2018年版,第7页。 [2]張鳳:《哈佛問學30年》,秀威資訊科技2018年版,第8页。 。 [3][德] 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34-35页。 [4]陈兰村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语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页。 [5]胡适:《胡适文集治学卷》,何卓恩编,长春出版社2013年版,第19页。 [6]陈兰村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语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412页, [7]陈兰村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语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416页。 [8]張鳳:《哈佛問學30年》, 推荐语,秀威資訊科技2018年版 。
[9] [德] 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30页。 [10][美] 張鳳:《哈佛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页。
[11][德]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32页。 [12]張鳳:《哈佛問學30年》,秀威資訊科技2018年版,第9页。 [13][美]萨拉马戈:《谎言的年代萨拉马戈杂文集》,廖彦博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页。 [14][美]張鳳:《经理岁月》,《哈佛哈佛》九歌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页。 [15][德]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31页。 [16][英]伍尔夫:《伍尔夫读书随笔》,文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 作者简介:张娟,女,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研究。
*** ***
張鳳 所著《哈佛問學錄~与哈佛大學教授對話30年》重慶出版集團出版 除在新華書店等...還可以在經常購書的各大網站購買,點開即是本書的購買頁面 http://item.jd.com/11782222.html 當當網的链接
拙作依然在暢銷之列,當然剛剛出爐最炙手可熱的是新書 《哈佛問學30年》
請愛書的朋友﹐大家多多讀書﹗買書﹗ 悅讀﹗閱讀﹗順頌時棋! 【紙本書】:
秀威:https://goo.gl/apkwSr (均可購買)
【電子書】(除中國大陸外,海外數十國都可購買):
google 圖書:https://goo.gl/k3ifgY
書訊:
海外华文女作家协會官網:
張鳳在台重磅推出新書《哈佛問學30年》 http://www.ocwwa.org/index.php/member-news/new-publish/348-30 和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官網: 張鳳在臺北國家書店舉辦新書發表會 http://chinesewritersna.com/review/?page_id=30975 延伸閱讀﹕《哈佛問學30年》張鳳新書發表會相片 3/31日 感謝諸位舊雨新知的踴躍光臨! 漢學史的感性~解讀張鳳 《哈佛問學30年》 及其他 張重崗 名作欣賞 2016二期頭條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