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13 00:27:40瀏覽4877|回應6|推薦155 | |
南方澳的漁產遠近馳名,豆腐岬也是個知名景點,在跨海大橋還沒完工之前,要來到豆腐岬,除了搭船之外,必須繞過南方澳漁港,穿越逼窄的小路,才能抵達此地,現在是便利多了。 豆腐岬公園入口的石碑,上面有前任蘇澳鎮長的大名,「豆腐岬」三個字隱藏著秘密,且按下不表,賣個關子。 進入公園後,映入眼簾的是涼亭加蓋鐵皮,標語像貼春聯貼滿柱子,電線橫七豎八穿越,看來有些雜亂無章,面向海洋的視野倒是很吸引人。 相對於南方澳港區內的熱鬧,豆腐岬的遊人卻是出奇少,安靜地只聞海浪拍打聲。 慵懶地躺在涼棚下的狗狗,一聽見有人接近,馬上抬頭看看來者何人,隨即又覺得無趣的躺回去。 臥長亭,吹海風,那隻狗狗悟了張潮說的: 能閒世人之所忙者, 方能忙世人之所閒。 豆腐岬位於南方澳漁港東側,係由陸連島與沙洲連貫而成、沿著海岸軸線的一條狹長腹地。 豆腐岬原本規劃為漁港專用航道,但在蘇澳商港南側防波堤竣工後,使得豆腐岬的地形成為一處半封閉的弧形海灣。 宜蘭縣府利用海灣底部的礫石灘,闢成天然的海水浴場。 灣口裝有攔截網,海域水質潔淨;兩側都有防波堤圍繞,夏日浪小波靜,適合戲水、浮潛、游泳、垂釣。 水面上的浮球線,提供簡單的距離尺度,方便泳者知道自己游了多少距離,對於安全多少有些幫助。 既名為「豆腐岬」,理應有特殊地質,在堤防觀景區可看見許多岩層露頭。 這種岩層露頭,包含板岩與千枚岩,屬中新世廬山層,年代十分久遠。 岩石上面有多條筆直裂縫,這個構造叫做節理(joint)。 海浪夾著潮汐的沖刷,岩石的各種肌理展現無遺。 歲月凝鑄、雕塑岩礁各種面貌,襯著海水顏色,真美。 板岩是良好的建材,早期原住民建造石板屋的材料。 軍方就地取材,利用板岩構築軍事碉堡。 碉堡緊鄰懸崖,臨海景色優美。
碉堡旁邊原有濱海步道,不知受創於哪年的颱風,路徑為落石所掩埋。 豆腐岬在哪裡呢?是走不過去的海那一邊、抑或埋沒在潮水底下? 這是我第二次來豆腐岬,二次都見不到「豆腐岩」,莫非我真的與它無緣? 帶著遺憾離開豆腐岬,來到隔著一條馬路外、南方澳「討海人文化館」,想尋求解答。 稍微有點地理常識者,乍聽「豆腐岬」這個名稱,都以為是岩石長期受到海水浸蝕,產生「豆腐」狀的節理,故名「豆腐岬」,就像基隆和平島的豆腐岩。 我就是那個自以為聰明者,執意要來「豆腐岬」看豆腐岩。 經由導覽員的解說,我才知道我錯的多離譜。 早在日人初建南方澳漁港時,為了防止太平洋的長浪從「筆架山」的缺口湧入,就在豆腐岬以鋼筋混泥土建造了兩個水泥墩,作用有如今日的「消波塊」,遠望近似「豆腐塊」,當地人便以「豆腐角」稱之。 光復後,政府想將此地做為漁港的新出口,加上「豆腐角」容易造成漁船觸礁而擱淺,便將兩塊「豆腐角」給炸掉了。 後來發現颱風來襲,巨大的風浪打進港內,航道仍須關閉,計劃就此終止,但「豆腐角」已經不存在。 民國七十年代中期,配合縣府發展觀光,改名豆腐岬,由當時鎮長林棋山在石塊題字立碑。 「岬」字意為伸入海中的小陸地,與「豆腐岩」實質相去甚遠,造成一般人對字面意義的誤解。
明白了豆腐岬的來龍去脈,也體悟到自己一知半解的可笑。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