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06 00:27:13瀏覽7036|回應6|推薦146 | |
「這次恐怕是蘇花公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災情!」蘇拉颱風豪雨狂洩,蘇花公路柔腸寸斷,公路總局四區工程處南澳工務段長陳世昌指出,全線多達一百處災害,且破壞程度更甚以往,工程人員勘災時看了也心驚肉跳。 每次颱風來襲或豪雨降臨,總會發布蘇花公路受災中斷的新聞,為什麼天災一來,蘇花公路就會「柔腸寸斷」無法通行? 本文紀錄的是去年無颱風災害的蘇花公路,儘管路況算是差強人意,但沿途山壁都有歷年坍方留下的痕跡,路上不斷有「小心落石 快速通過」的警告標語,在無風無雨朗朗晴天之際,竟讓人覺得行駛在一條危險的公路上、隨時會有意外發生的恐懼。 蘇花公路沿著東部海岸山崖開闢,此區地質屬於第三紀變質岩雜系,構成相當複雜,有些岩層很堅固,有些強度普通,有些則較為脆弱。 那些脆弱岩體受雨水入侵、或地震的錯動,致使岩體破碎鬆脫、崩落,道路因而時常毀壞受阻。 養護單位或以水泥灌漿、或搭建護欄,防止山壁繼續滑落。 然而,天災從未有消停時候,舊傷未癒、新傷又起,蘇花公路沿途傷痕累累,無一處完整。 養護單位在幾處危險路段僱請保全人員,24小時監測山壁狀況,必要時封閉道路,以確保用路人安全。 蘇花公路在路況最好時,雖然號稱全線通車,實際上某些路段單線雙向,上下行依交通標誌放行,有時要等上半個鐘頭以上,比都市的紅燈秒數還要漫長。 蘇花公路之所以不穩定、除了地質因素,「砂石車等運輸車輛對道路破壞最大!」 依公路總局提出的數據,蘇花公路上的車種,以大貨車、聯結車比例最高(平日達57.8%), 工程人員說:「蘇花這段路總是濕的,為什麼?因為砂石車為避免長途高速行駛造成輪胎磨損,必須不斷灑水降溫。」 當路面有裂縫、路面又長期濕潤,裂縫就會撐大,公路必須不斷修繕,「但每次修繕對山體穩定度都有破壞,落石更加嚴重,成為惡性循環。」 當年開放水泥業者採砂石,花蓮的好山好水被蹧蹋得面目全非,蘇花公路同樣付出昂貴代價。 財團無償賺走了財富,修路的成本是全體納稅人負擔,這筆帳該怎麼算? 現在有些砂石業者改走海運和鐵路,因為蘇花公路時常中斷,而海運和鐵路比較安全,成本也相對降低。 連砂石業者都承認,不能只倚賴一條陸路,海運或鐵路可以有效轉移砂石車對蘇花公路的壓力,然而政府仍舊執迷於蘇花高或蘇花改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 蘇花公路全長118公里,其中以和平與崇德之間的「清水斷崖」最驚險壯觀,是行駛蘇花公路最令人激動沸騰的景觀點。 孤絕的臨海懸崖,以90度角從太平洋衝天拔起,高度在800公尺以上,為世界上罕見的「海崖」。 「清水斷崖」是由斷層構造所形成的海崖,主成份為片麻岩和大理石,質地堅硬,不易風化崩墜,而能千萬年巍然矗立。 蘇花公路修築於絕壁臨海之間,對「單車上路」導演李志薔而言,這是一條在雲中(in the air)的公路,他說:「這條公路就鑲在中央山脈邊緣,公路旁邊就是斷崖、海洋,當起雲霧時,整條公路就在雲霧裡,蜿蜒的不知道要通往何方!」 著名的「黑潮」,為東海岸帶來豐富的漁獲,也因為黑潮洋流的推擠,造成兩種顏色的海水,藍的比藍還藍。 海崖落差急遽下降,加上黑潮海流流速強,不適合親水活動,卻是著名的釣場,看釣客在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岩石釣魚,真的不知該敬佩還是擔心。 公路上車來車往,不適合觀賞清水斷崖,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沿途設立了4處遊憩區,分別為和仁界址碑、大清水、匯德隧道北口(小清水)、崇德隧道北口,並有步道可通往海灘,方便遊客從不同角度欣賞海天壯闊的奇景。 據說,早期清水斷崖路面僅有3.5公尺,窄小逼崖相當險峻,車行其上,令人膽戰心驚。也常聽長輩說,蘇花公路尚未拓寬前,每每行車至此,整車鴉雀無聲,只求平安通過。 現在的蘇花公路不只雙向通車,從和平到崇德的清水斷崖段,大部分都截彎取直走隧道,至於以前的臨海舊路,目前有些改為觀光步道,有些則落石頻繁封閉中。
蘇花公路很美,卻也很危險,大自然隨時有收回的可能。只能說,跟大自然借路,是要還的。
..蘇花公路清水路段 崩塌土石3層樓高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