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19 00:26:51瀏覽2768|回應8|推薦197 | |
出了捷運站,往淡水河堤走,河道整理工程已近完成,剩下一些收尾的工作。 據報載:捷運淡水站後方淡水河「金色水岸」,三年前第十河川局築造一道供舢舨停靠的離岸堤,攪動底泥並導致生活汙水滯留淺灘,形成惡臭,被批評「金色水岸變惡臭水岸」。(來源:聯合新聞網) 市府為此花1.4億元進行環境改善,填造新生地並埋設地下涵管,將當地8處汙水涵管的商家汙水導向河中,由潮水「自然淨化」。(來源:聯合新聞網) 站在本來是淡水河的「新生地」,看觀音山的距離變近了,感覺熟悉又陌生。 第一期整建工程,另增設50個船舶繫泊區,以往擱淺在河灘上的舢板被規規矩矩地排列整齊了。 「守規矩」雖然好,只是,舢板飄盪在河面、那幅寧定閒致的畫面不復見,想來令人懷念啊! 河道整建工程之外,順便「填河造陸」。 水利局說:「填造兩公頃新生地,不僅增加休憩腹地,也改善淤積汙染、人行空間及生態棲地環境,讓自行車和行人不再爭道,並把原有的水岸步道增長到650公尺,便利身障者及嬰兒車行走,讓更多民眾到淡水遊憩更舒適。」 這番說辭說的冠冕堂皇,我聽了感到作嘔。 三年前不顧淡水人的反對,河川局執意要興建離岸堤,搞得淡水河惡臭難當,如今又花大錢善後,真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憑空多出來的大片土地,當然要沾沾自喜,一來不必徵收費,反正「地主」淡水河不會索討,二來又多一個新的遊憩據點,可列為官方政績,何樂不為! 填河造陸,街道變寬了,河岸卻變窄了,原來在河邊的金爐進退失據,尷尬的、突兀地矗立在街道與河岸中間。 陸地每增加一吋,河岸就少了一吋。 水岸休憩地的整建改變了淡水河的原貌,街道一再攻城掠地,河岸一再節節退讓,究竟有沒有終止的時候? 不久前,我在「淡水楝情苦」寫道: 人們可以改變大自然的外貌,卻無法改變大自然多變的本質。 海嘯重創日本,波浪專家成大校長黃煌煇預言:台灣有可能發生大海嘯,政府一定要花心力試算可能發生海嘯的區域、海嘯高度、影響的面積與距離,建立預警系統及宣導安全區域。 黃校長又警告說:海嘯的力量從海底一路到浪頂,不是只有水面上的浪,海底數千公尺深的水所挾帶的能量沖往陸路,力量大到無法估計。 萬一海嘯不幸來襲,靠近海邊的房子首當其衝,而所謂的「新生地」在海嘯過後,將會形成「液化」的嚴重後果,日本的機場、迪士尼樂園就是借鏡。 然而,當權者沒有聽見專家警語,也沒有看到鄰國慘痛的例子,只忙著與河爭地。 淡水老街後方1.5公里河岸,第一期景觀工程規劃為「金色水岸」,想當然與「淡水暮色」有聯想關係。 若要票選台灣最適合情人約會的景點,「淡水暮色」肯定是前十名,不論老中青三代,每對戀人都曾經一起欣賞淡江夕照。 以下幾張照片是以前紀錄的,再次整建過後的現在,已經看不到倚淡海、望觀音,泊舟起錨的船影,映著水面炫麗的金光,這一幅淡江夕照的經典畫面。 自從1860年淡水開港以來,水運與通商的功能逐漸沒落,淡水河邊的景觀變化也大,一再出現人工怪物,原來的淡水風貌正在消失中。 有人說,居住在一個河流行經的城市是幸福的。如同康河之於劍橋,賽納河之於左岸,威尼斯河之於水都,創造了河岸城市的人文之美,若沒了淡水河,淡水還剩什麼?.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