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16 00:06:22瀏覽4971|回應6|推薦71 | |
假日的淡水老街熱鬧喧嘩,仲夏暑氣隨著人潮上升不止,對照著一公里之外的滬尾砲台,舊牆坦隱密於重重樹林裡,阻隔了遊客的尋訪與親近,正好給了喜愛靜謐的旅人沉澱心思的空間,消消暑氣。 滬尾砲台是1885年中法戰爭後,劉銘傳為防衛台灣海防,在光緒十二年(1886年)聘請德國技師負責督造砲台,以西洋砲台為建築範本,「師夷長技以制夷」。民國74年由內政部指定為第二級古蹟,並經整修開放供民眾參觀。(來源:解說牌) . 淡水昔稱滬尾,一百多年前,它是全台灣最大的港口,位處北台灣大動脈「淡水河」的出入口,為扼阻外力溯河而入,「滬尾砲台」便猶如出入此門戶的鎖鑰。 城門左右兩側為子牆,最大厚度達 4.2公尺,最高達7公尺,由昂貴的鐵水泥灌鑄而成,「鐵水泥」堅硬如鐵,百餘年來捍衛著砲台結構的完整。 大熱天來砲台,瞻仰歷史古蹟是其次,最主要是來看看蓮霧熟了沒有? 十幾棵蓮霧樹圍繞著矩形砲台,約有一、二層樓高,樹冠濃密、樹形優美,抬頭仰望,掛滿枝頭的紅蓮霧,看了直讓人滿心歡喜。 蓮霧樹何時所植?不得而知,每年夏天總是結實纍纍! 這裡的蓮霧品種俗稱「土蓮霧」,三百年前荷蘭人引進台灣,朱紅顏色雖然漂亮,但顆粒不大,甜度低,帶著澀味,近年蓮霧栽培技術不斷創新改良,甜度非常高的黑珍珠、黑金剛成為市場的新寵兒,土蓮霧被打入冷宮,只能吸引蟲鳥來覓食,不然,就任其掉落地上腐爛。
從蓮霧樹下走過,小心隨時掉落的蓮霧砸到頭上,當場變成牛頓第二。 砲台四周城牆圍繞,樸拙的土垣透露出歲月的痕跡。 子牆內設有甬道,為士兵之寢室、儲藏室、辦公室、儲彈室(彈藥庫)及日常活動空間,且甬道皆相連,彼此有走道或小門相通。 穿過甬道,彷若穿過時光隧道。 還來不及懷想歷史,先感受到一股涼意從背脊竄上來--呵,可不是什麼「陰風慘慘」,是甬道裡通風涼快,熱氣一下子降低十度,感覺非常舒服,暑氣全消。 解說員說,炎夏來砲台內避暑最好,不過冬天濕氣重,不適合在甬道內久留。 甬道出口,別有洞天。 城牆圍繞著砲座遺跡,卻不見大砲,這可奇了! 當年,四個砲座安有四門大砲,皆在日據時代拆走,改為砲兵射擊的練習場,所以砲台內沒有大砲,現今仍遍尋不著,有人懷疑為日軍所熔,提煉其他武器。 一座沒有大砲的砲台,充滿著歷史的弔軌,當時劉銘傳想以夷制夷,沒想到耗資頗鉅的大砲不僅沒有派上用場,反而被日本人用來對付我們對岸的同胞,是老謀深算的劉銘傳始料未及的吧! 壁體凹陷處為儲彈槽,砲口皆面對著淡水河出海口。 那一排列整齊的「通氣口」,其下便是「兵房」。 這麼多「通氣口」,難怪甬道內涼快。 甬道屋頂已成綠油油的草坪,稱為被覆。被覆上也種了不少樹木,隱蔽性極佳,讓敵人不易發現。 解說員說,夏天來到砲台,多了一項「震撼」體驗。說得好不神秘,究竟是什麼?解說員笑著指指耳朵,這下大夥全都會意懂了。 蟬聲知知叫個不停,就像是電子儀器發出的頻率,綿長而尖銳的刺穿耳膜,尤其站在那幾棵苦楝樹下,幾百隻蟬一起轟鳴,真的很震撼! 蟬這種昆蟲很有意思,在地下度過它一生的頭兩三年,或許更長一段時間,然後在某一天破土而出,憑著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樹爬上去羽化,留下可當中藥的蟬蛻。 (來源:http://www.ymsnp.gov.tw/web/datun3b_1.aspx?a=datun&f=data_file/animal93/animal93_d4-41.htm) 蟬蛻之後,就只剩二至三週的生命,就此結束了短至一年甚至長達十七年之久的生活史。 城市的開發速度太快,聽到蟬聲的機會越來越少,而一百多年的滬尾砲台保存了最初的環境狀態,讓蟬有時間有機會一代又一代的產卵、孵蛹、成蟲,再發出求偶的叫聲,傳入人們的耳朵,想來也是一種十分難得的機緣。 居高臨下,俯瞰蓮霧樹。 甬道屋頂被蓮霧樹溫柔的環繞一匝。 鮮紅的果實伸手可及。 廣場上仍保有舊有建物之遺跡。在台北縣政府收回整修後,地表挖掘出以前所遺留的地基,待考證完成後再進行修復,現在暫不開放。 砲台位於高處視野良好,據說可遠眺淡水河口及沙崙淡海一帶,不過園區週邊林木蓊鬱,除了樹,什麼也看不到。 這是在靠近門口的路邊看到的淡水景色,相隔一百二十二年的時空。
-----------------------------7da39925300b2 Content-Disposition: form-data; name="f_MEDIA_CODE"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