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20 00:07:01瀏覽7370|回應7|推薦68 | |
一部電影「無米樂」,真實紀錄台灣農民的生活甘苦,片中的崑濱伯、煌明伯有如自家爺爺一般親切,但說起無米樂的發源地--台南縣後壁鄉的墨林、菁寮村,可能就有點陌生了。 後壁鄉位於台南縣最北端,而墨林和菁寮是後壁鄉的二個小小村落,由於具有豐富的水資源,普遍種植水稻維生,是嘉南平原的大穀倉。 一條南82鄉道貫穿二村落,沿路可見適逢收割期的金黃稻田。 稻子是二村居民的生活根源,有著血肉相連的關係。 種田要看老天爺臉色,六月的梅雨季節,帶來一場又一場豪雨,把即將收割的稻子沖倒了,稻穗泡水之後會發芽,無法帶來收成效益,眼看著一季辛苦的耕作泡湯了,農民的心情一定很苦吧? 在城市裡工作的人習慣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可是「無米樂」75歲種稻的阿伯卻說: 種田是一種修行,風吹、日曬、有時候颱風來襲,農人是無法抵抗的。禪-就是不讓你反抗,你甘心忍受,農人都是如此忍受,像和尚修禪......靜靜的坐、靜靜的修,農人的勞動就是默默地修禪。 無米樂、無米樂 心情放輕鬆,不要煩惱太多 這叫做......無米樂啦 來到墨林村,首先會被一座金字塔教堂所吸引,那便是鼎鼎有名的「菁寮聖十字架堂」,由獲得普立茲建築獎的德國哥特佛萊德‧波姆所設計,具有特色的建築成為相關學系學生的朝聖地。 在鄉下地方,天主教比較能接受台灣民間信仰理念與型態,據說教堂裡面也貼春聯、設神位、擺香爐,我很想看看二種不同宗教信仰卻融為一體的情景,可惜教堂大門深鎖,在門外窺探不出所以然。 一旁的阿勃勒也等不及我到來,落了滿地金黃。 還好教堂對面的菁寮國小馬上彌補了我的小小遺憾,牆上有詳細的導覽圖,帶著這張地圖就可到校內尋寶去了。 民國前一年創校的菁寮國小,本身就是一個活的歷史古蹟,雖經過多次整修,仍保有古樸的風貌。 日式舊禮堂,名為「中正堂」,一旁還有孔子塑像,「懷舊」的氛圍濃濃地化不開。 日式辦公廳,現為圖書館。 墨林村出自「墨客林立」之意,此地飽學之士輩出,都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校友吧。 適逢假日,幾個騎腳踏車的小朋友讓校園不會顯得太安靜,當我詢問他們,日式升旗台在哪裡?紛紛搖頭說不知道,唯有一個「牧童搖指杏花村」:就在操場那邊啦! 小小的日式升旗台很不起眼,看樣子早已退役,僅供參觀。 看到這片桃花心木森林,讓我倍感驚喜。 據說這數百棵桃花心木有五十年樹齡,由當時的全校師生合力栽植,如今小樹長大蔚為成林,當年的小毛頭也已升格當祖父母,茂密的大樹蔭剛好給孫子們乘涼。 校園內花草樹木眾多,乍看會有種凌亂之感,以為是荒蕪的花園,因為雜草叢生任憑蔓延,和一般學校講求乾淨整齊的原則不同,但仔細看,雜草之中蘊含生機,不鋤草的菁寮國小很自然,名符其實是一所「綠菁靈」魔法學校。 從菁寮國小出來,走沒幾步路,就到了老街上。 路邊這幢磚瓦平房是墨林文物館,初次到訪的遊客一定要來此拿張導覽圖,俾能按圖索驥暢遊整個村落。 別以為來到無米樂的故鄉,一定能看到崑濱伯和煌明伯本人,除非運氣好到在路上遇見,否則就只能在海報上看照片了。 文物館的前身是重仁診療所,是粱耀明醫師全家居住的四合院,還能看到當時生活點滴的懷舊用品。 一幢老舊的木造街屋掛著嶄新的機車行招牌,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大概全省各地都看不到這樣的景象吧? 後壁鄉農會,新舊並排的穀倉。 不論四季如何更替,後壁鄉生產的「後農米」、「蘭麗米」,一樣香Q可口,還曾經獲得「冠軍米」的頭銜呢。 這幢阮家古厝可是大有來頭,古宅為木造閣樓式建築,門楣上有著「金德興」中藥舖的店號,是阮家三代營生之處,已被縣府納入歷史建築列管保護。 相較於阮家古厝的古色古香,被稱為「西洋樓仔」的黃宅古厝就顯得現代化,建於西元1928年,為後壁鄉首屆「庄長」(鄉長)黃水順自行設計的建築。 黃宅立面為仿文藝復興式,後屋身為閩南式建築,外觀文藝氣息濃厚,為一座融合傳統與西洋風格的建築物。 菁寮村是整個後壁鄉最早發展、也是八掌溪兩岸最繁榮的聚落,俗稱「北勢街」的古老街屋即是最熱鬧的商店街,後來因社會環境改變,人口嚴重外移,只剩老幼婦孺守著家園。 墨林和菁寮村其實沒有明顯的分界點,就像一對雙生兄弟讓人分不出彼此,一條短短的街上,有數不清百年屋齡的老房子,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呈現破敗,但都是原汁原味,沒有出現整修過後的不搭嘎建材,也沒有爲迎合遊客開設的商店,漫步在這古老的村落中,我真的有跌入時光隧道的驚奇感! 老屋子門口擺設的香案,提醒已經沒有時間概念的旅人:今天是端午節。 黃家木造街屋,一排六間,民國30-55年曾租賃經營鐘錶店、棉被店等等,有過一段繁華的商業風光。 李連春局長的家。 李連春曾任台灣省糧食局長,對改良稻米栽培技術有很大的貢獻。 保正(村長)的家。興建於1913年,屬「正身五間起」三合院,是保存非常完整的老厝,目前後代子孫仍居住中。 一間不知主人是誰的老屋,前院種的蔬菜長得清翠油嫩,可以採來下鍋炒了。 隨處可見的芒果樹,已結實纍纍。 據說好的芒果都外銷到日本和大陸,賺取外匯去了,今年買不到好吃又便宜的芒果,真不知道該高興還是難過? 義昌米廠有80多年碾米的風光歲月,目前早已停業,但開放參觀的米廠,仍可看出高級檜木結構,和日製的機械,保存至今。 這裡有詳細的碾米流程圖。 參觀米廠時,女主人粱阿媽很熱心的爲我們講解米廠的歷史,她說當年豐收的季節,一天碾米量約有5000-6000台斤,後來風光不再,都給大型的碾米廠包走了,現在除了配合電視劇拍攝,碾米的機器才會運作。 猜猜看粱阿媽芳齡多少?看她皮膚白皙、身材婀娜、腰桿挺直,實在看不出來有八十歲,「風韻猶存」這句形容詞彷彿為她而寫。 院子曬的稻穀,是自家留著食用的。 從插秧到收成,需要付出多少心血?最後還要看老天爺賞不賞飯吃? 始知盤中飱,粒粒皆辛苦。 告別了粱阿媽,回到村子口,好多稻田都在收割,機器運轉的聲音轟隆不絕。 割稻機速度麻利,一下子就犁出一條「稻」路。 天氣不穩定,成熟的稻子都急著搶收,村子裡採取集體合作的方式,一次出動三台割稻機,快速完成這家的收割工作,接著再趕到別家幫忙。 火車從稻田邊疾馳而過,可是村子裡沒有車站,只能望而興嘆。 割稻機迅速犁過,總有些漏網之米,稻田主人要跟在後面撿拾,一點也不能浪費。 白鷺鷥也來搶漏網之米。 一道道犁過的痕跡,代表這一季的豐收。 老農說:無米樂。可是我想,這只是一輩子耕作的老農們的知命與不違逆天意,並不表示他們心裡不期待豐收的。 無米雖樂,有米更樂! 資訊來源:無米樂的故鄉~菁寮聚落資源探討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