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09 00:10:28瀏覽1570|回應3|推薦54 | |
一位朋友開的民宿取名「有路的家」--有道路通往家的方向,從表面字義推敲似乎理所當然,每個人的家都有道路可通往,然而對某些人來說卻沒有,看看每次風雨肆虐過後,橋垮路斷,多少人被困在孤島中,又多少人有家歸不得? 電影「練習曲」中,來自立陶宛的女孩對東相明說:「我的國家沒有山,你們這裡到處都是山。」輕描淡寫的一句話,道出外國女孩對山的嚮往。很難想像,一個國家沒有山,會是什麼景象? 年輕時喜歡海更甚於山,因為海多變,而山太沉穩了,看不出來有變化,總是「不動如山」。年長之後才開始親近山、喜歡山,發現山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四季演替,山容變化多端:春的新綠,夏的蓊鬱,秋的紅妝,冬的白頭,就像一個不停換裝的美麗少女,讓人忍不住愛上她的每一種模樣! 山是台灣的資產,曾幾何時,山成為台灣的負債。 記得有一年去宜蘭,當時雪山隧道尚未通車,平常去宜蘭總是走濱海公路,那次不知為什麼,改走北宜,孰料石碇到坪林這段道路卻驚險萬狀: 連日豪雨過後,造成土石坍方,滾落的土塊佔據道路一側,路幅因此縮小許多,既狹且陡,一邊是險險欲墜的山壁,一邊是深不見底的懸崖,加上路面坑坑洞洞,車子行走其間,只能以「如履薄冰」來形容。尖叫連聲中,二個「亡命之徒」有驚無險的走過滾滾「黃湯」路,好似從鬼門關走了一遭。 當時看著那些被水泥「框死」、作了所謂護坡工程的山壁,根本經不起雨水沖刷,防土牆整片沖垮下來,山壁橫空剮割掉一大塊,虛盪著格子狀的黑色細網;循著崩塌最嚴重的山壁望去,映入眼簾的都是檳榔,山頂稜線上竟然也種植檳榔樹,真是怵目驚心! 一些專家學者說檳榔所引起的土石流災害,最多只佔百分之三,或許吧,畢竟有些山區不種檳榔,一樣山崩土埋,有太多不當的開發才是元兇。 最近幾年一直在台灣本土四處亂走,感受到這塊土地真的很美,值得用心去看去聆聽,然而走過的地方越多越感到心痛,每次風災水患就帶來一次嚴重創傷,舊傷未癒,新創又來,有數不清的地方正在療傷止痛,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更是所有生長在這塊土地的人,短視近利與永續生存之間價值觀的轉換。 在「環境資訊」的網站讀到下面這篇文章,受到很大的震撼:「大樹會支持小樹。樹木們會一起成長,當我們帶走其中一株,這個訊息將會傳遞到整個群落。」 到何時,生長在這塊土地的子民才能了解這個道理?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