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19 22:33:41瀏覽2473|回應7|推薦53 | |
舉辦十二年的童玩節有可能在今年畫下句點,冬山河畔的戲水喧嘩笑聲將要嘎然而止,宜蘭人在地的情感和榮耀受到摧折,其他外縣市參予過童玩節的朋友也很不捨,搶救童玩節的聲音不絕於耳! 對某些人而言,童玩節是暑假的高潮,夏天的嘉年華,沒了童玩節,等於失去了記憶連結的一環;然而,一個舉辦經年的常態性活動如未注入新血,難免露出了無新意的疲態,連雪山隧道帶來的人潮也挽救不了它的頹勢,赤字隨年增加,停辦就成了「損失控管」最簡單的手段。 不論官方最後的結論是否停辦,絲毫無損於我愛冬山河的美。 利澤簡橋跨越河上,有如一道臥波長虹。 這一階一階橘黃色的堤,稱為黃龍護岸,河對面還有一條青龍護岸,都是來護衛冬山河和沿岸居民的。 最近幾年風帆運動在台灣快速鵲起,風平浪靜的冬山河頗適合初學者練習,也提供遊客搭乘遊河,享受一下御風的快感。 遠遠就被滿樹冠的紅花吸引目光,現在是八月,怎麼還有鳳凰花開?我驚奇不已的自問,也問花。 我想,鳳凰花知道童玩節要說再見了,特地來送一程。 今年的童玩節多了一項樂趣--遊園車。遊園車以多種水鳥造型組成車廂,顏色活潑鮮豔,總共有四台在園區不停穿梭,形成一條動感的風景線。 駕車的阿伯笑容可掬,老遠就對著我的鏡頭招起手來,好可愛。 年輕就是要放開懷的笑! 河上來了一艘較大的船,冬山河36號,似乎在對我招喚:來吧,來遊河吧,看看不一樣的河景。這樣的招換對我有絕對的吸引力,等船靠泊,就去搭船。 穿上救生衣,聽年輕妹妹導覽。她說這艘船是太陽能動力,從出發點開到傳藝中心來回四五十趟沒問題,而且無噪音,無污染,是一種非常環保的船,宜蘭縣政府從日本購置二艘,與另一艘冬山河35號,結伴同行。 不吃汽油的船的確好處多多,唯一的缺點是,麥克風的聲音時大時小,飄忽不定,太陽能也非萬能。 河上觀河,和在岸上觀河的感覺完全不同,首先視野當然放大了,再者,岸邊的景色像一捲展開的長軸畫: 我看到了傘下垂釣, 看到了一間小小的土地公廟, 和一艘西式滑艇擦身而過,…… 啊,我還看到了一個龐然大物,盤據在河道上。 導覽妹妹解說,那是東西向快速道路,從濱海公路連接到羅東,往後來冬山河更便利了。 我努力消化聽見的資訊,字面意思清楚了,但腦子還轉不過來,這座高架橋完工之後,就像一條蟒蛇橫跨在河上,那景象會有多突兀?我連想像都覺得不可思議。 一個雪山隧道還不夠,還要一條快速道路,讓遊客不管從北宜高或濱海公路來,皆能迅速抵達,接著再迅速離開,宜蘭人真的只想要一日遊的觀光業? 遊河的時間大約十五分鐘,傳藝中心為終點站,乘客可下船,也可搭原船回去,反正都是買雙程票。 折返之後,天氣劇烈變化,灰雲席捲整片藍天,風起雲湧,果然是颱風來臨前的徵兆。 潾潾水波,點點耀光。 風景轉向河岸另一邊,紅色的利澤簡橋隱隱在望。 途經一幢三層樓建築,這就是放置西式划艇的「艇庫」。 導覽妹妹說,玩西式划艇的選手功課都要頂尖,這種說法其來有自。 遠在一百多年前,英國劍橋、牛津大學在泰晤士河畔舉行的划船比賽,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二所名校為了校譽奮力拼博、各有擅場,這也成為西式划艇比賽的濫觴。 冬山河由於水道平直,水流平穩,水道寬度平均,適合從事西式划艇,1995年台灣大學與師範大學仿效牛津、劍橋校際競賽之精神,在冬山河舉辦第一屆對抗賽,一舉打響了名號,從此成為該項運動的大本營。 西式划艇分為單人、雙人、單槳、雙槳、及團隊競速,這種競速艇不容易划,也容易翻船,所以要把握重心,注意平衡,划船的技巧非常重要。 利澤簡橋近在眼前,回到來時地,遊河的航程也結束了。 童玩節的四大主題:遊戲、演出、展覽、交流。我連一樣都沒開始呢,是不及格的遊客。 每一屆童玩節都會展出傳統玩物,今年的主題館是陀螺,各式各樣形狀,各種大小Size齊聚一堂,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馬英九簽名的這一顆了! 政治人物什麼都愛湊一腳,連童玩節是否續辦也能吵成藍綠對決。 這間教室勾起多少童年的回憶:大黑板,課桌椅、還有大大的算盤,想起手指撥弄算珠的奇妙感,現在的學生久不學此道了。 戲水設施本來只是童玩節的一環,後來不知怎地演變為中心主軸,童玩節等於玩水的代名詞,其他的靜態展示只是點綴而已,然而戲水設施卻又無法和大型的遊樂園相比,最後弄得失去準繩。 童玩節最有特色的項目,應是邀請外國團隊來表演他們的民俗、舞蹈、歌唱等等,對於文化衝擊和民間交流頗有助益,不過我發現一個問題,這些精采的節目大都是成年人在觀賞,年輕人和小孩都跑去戲水,形成二邊「壁壘分明」的態勢,這些外國文化的衝擊和交流主要針對年輕一代,他們都不來看實在很可惜。 看過幾場表演,我喜歡到「後台」探探,體驗一下不同於舞台前的風貌。 這一排建築是「選手村」--表演者休息室,每個房門掛著代表該國的旗子,旗幟鮮明的飄揚。 二台遊園車交會,若沒有了這些外國旗幟,還會有交會的時刻嗎? 若不是立著這塊中文解說牌,真的會錯以為在哪個非洲國家呢。 其他團員都穿戴好傳統服飾,準備下一場的表演,唯有她,一身便服,端坐在那裡,睜著大大的眼睛,唇角噙著似笑非笑的弧度,似乎在述說著什麼,我心裡無端的擰了一下。 這幾個輪廓鮮明、讓人眼睛一亮的歐洲女孩,才剛卸下表演服裝,坐在樹下吃蘋果,我才說了一句:May I?左邊第三個女孩忙不疊點頭說好,接著所有的同伴自動靠攏,露出自信而友善的笑容,就這樣成為一張最美麗的照片。 逛了半天的童玩節,我很難說出自己的心情是喜是憂,或者二者都有吧,喜的是每次來總會有不同的收穫,憂的是一個走過十二年頭、結合了許多人集體記憶的童玩節走到了尾聲,其實讓人惋惜與不捨,期盼一個定位明確的童玩節重新出發! 資料來源:划出希望--宜蘭縣育英國小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