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烤肉.話中秋 (本文於2008.9.17 登於聯合首頁)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中秋節,變成了烤肉節。
台灣有三大節日一定放假,乃春節、端午及中秋。這三大節日都和吃脫不了關係,春節吃年糕,端午吃粽子,中秋當然是吃月餅了。
小的時候,每到中秋,家裡的月餅都多得吃不完,中國人好禮,尤其在中秋時,更是競相以月餅相餽,猶記得當時的月餅普為六角盒裝,每個月餅都單獨以透明玻璃紙包裝,上覆一紙片,標明口味。著名的有蓮蓉、棗泥、紅豆、鳳梨..等,餡料考究是廣式月餅的特色。似乎家家戶戶都餅多為患,一連好幾天,都以月餅度日,都快食不知味了。
而我特別喜愛那白白軟軟又多層的蘇式月餅,不油不膩。其實我愛吃的不是餡,就愛吃那麵皮,人家說好的月餅應是皮薄料多,但我專挑那皮厚餡少者,最好完全沒有餡。近年的月餅,種類及作法都有了非常的創新,令傳統月餅瞠目結舌,似乎衹要是有皮有餡的小點,不管材料、成份,都可以是月餅。
其實月餅的出現,眾說紛云,有說始於殷商,也有始於唐朝,不管如何,月餅是到了南宋才成為正式的名稱,而真正在民間流傳中秋吃月餅習俗則從明代開始。然而在台灣,中秋不僅吃月餅,還有柚子來助興,因為中秋的前後適逢柚子盛產期,柚與佑同音,十分討喜,自然而然就成為應景食品了。
曾幾何時,中秋除了月餅、柚子以外,又多了一項“烤肉"。在秋高氣爽,皓月當空的夜裡,全家人圍坐一起,邊烤邊吃邊談笑,多愜意!所以每回到中秋前夕,市場及量販店均充斥著烤肉用具及各式配料,濃郁的烤肉氣氛,告示著中秋烤肉季的來臨!
記得早期的烤肉,僅簡單在烤肉架上,放上香腸、肉片等炭烤。但隨著時代的演進,加上經驗智慧的累積,台灣的烤肉技術已達到一種“境界",除了烤具大為精進以外,烤肉花樣,更是一日千里。以前提到烤肉,想當然烤的就是“肉",但現在不僅肉,舉凡海鮮,蔬果、米麵、糕點等,衹要可以吃的,都能放上架烤個痛快!烤的手法也不斷翻新,利用鋁鉑紙或鋁鉑皿,還可以達到煎、煮、炒、燒、烘烤等絶妙滋味!
中秋烤肉形成一種風氣後,烤肉的規模也愈來愈大,原本衹是在自家門前小烤,接著和鄰戶並連串烤,也有乾脆封街大會烤的,人們對中秋烤肉的興緻,不因天雨而消減,也不因車多而退卻,反正心中有烤肉,萬般皆可敵。所以每逢中秋夜,就會出現盛大奇景,大街小巷,戶戶有烤肉,處處烤肉香。
台灣的中秋,應景食品於是成了月餅、柚子、烤肉,三足鼎立。其實中秋,除了吃,仍不忘聯想“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及“玉免搗藥"這三個傳奇的民間神話。嫦娥奔月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詳,由於她飛到了月亮的廣寒宮,成了月宮娘娘,民間才有了中秋祭月的習俗。
“月圓人團圓",中國人喜以圓月來象徵團圓,一輪明月照當空,其清亮皎潔,光柔似玉的景像,往往激起文人們的萬般詩情,古今皆然。“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的水調歌頭,是詠月的千古佳句,也成為情人們追尋愛情的堅貞誓言。
古代詩人多借月抒情,我獨愛李後主的月,無論是相見歡裡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還是虞美人裡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都把月化作深深的愁,如千絲萬縷,纏繞著人們的心頭。
高掛夜空的月,照耀古今不曾停歇,時至今日,縱然賞月詠月者少,低頭烤肉者多,但月在我們的生活中依舊不可或缺。幸好有月亮,世間才有許多浪漫傳說,或給予了人們心情的寄託。也多虧了月亮,我們才有中秋。
-稀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