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6/15 01:06:50瀏覽2392|回應2|推薦25 | |
十年前,大學新聞系課堂,老師會讓學生看電影「大陰謀」--勞伯瑞福和達斯汀霍夫曼主演,根據尼克森的水門案故事發展的劇情。十年後,主客觀媒體環境都很難放手讓一對菜鳥記者跟一個叫「深喉嚨」的傢伙這麼玩下去。 所以,新聞系的學生不如看「購物狂的異想世界」更實際些。 蕾貝卡是個購物成癮的女孩,夢想進時尚雜誌,但現在卻是個跑園藝的記者。陰錯陽差,她跳槽到一家財經雜誌。完全沒有財經知識,滿腦子裝的是「時尚購物經」,在她主管的步步帶領下,她以「綠圍巾女孩」的筆名發表專欄—從時尚購物的淺顯角度,把艱深的理財知識說得「老嫗皆懂」,廣獲好評。 當下媒體流行「輕薄短小」的新聞內容,「調查報導」恐已不再是媒體所經常能負擔之重;我不知道這可不可以稱作「媒體操作的典範轉移」(借孔恩的話來弔一下書袋),記者是不是反而該自我期許成為一個「轉譯者」--把艱深的新聞事件,轉譯成一般人都能懂的語言? 前幾天,某家新聞台報導一則「高中生的報告」,說義民廟附近的車禍頻率較高,據說,曾經有兩家報紙已經做過這條新聞。 同一天,在台灣最高研究機構中有一場記者會,跨國研究團隊發表「星際磁場是造成大質量恆星形成的關鍵」,其中有台、美、西班牙的學者,這篇研究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這麼比喻好了,Science在科學期刊中的地位,就像壹週刊在台灣八卦雜誌中的位置)。一間中型會議室中,只有三家平面媒體出席,讓偌大的會議室更顯空盪,隔天,只有兩家見報。 同樣是研究,對於媒體、對於一般人,高中生學期報告的吸引力顯然勝過跨國研就團隊的高深論文。先不論研究的嚴謹度與是否真的「有益國計民生」,如何像「綠圍巾女孩」一樣,把後者寫得和前者一樣有趣,考驗著記者的功力。 報導研究論文,我通常不喜歡問:「這個研究對民眾有什麼意義?」這種記者都愛問,也不得不問的大哉問。「大眾」媒體,是無法接受「愛智」、「追求真理」、「探索未知領域」這種看似「浪費納稅人血汗錢」的虛無縹緲的理由---媒體很難忍受單純追求知識的樂趣。 我不太同意有的媒體要求記者寫這種不好懂的新聞要「寫到連白癡都懂」,畢竟這類新聞還是有一些基本門檻,我寧願說記者應該要把這些報導寫得「吸引人」,讓讀者有興趣進入嚴肅的、純知識性的領域,就像「綠圍巾女孩」那樣;而不只是成天在裸體加屍體裡打轉。 或許,要把嚴肅新聞寫得吸引人、寫出貼近讀者的好觀點,要有一點跳tone,要有一點異想,要有一點,嗯,不像記者…… 後記: 同事在一家財經專業報紙,每個月要交一篇讀書心得報告,前兩個月的閱讀材料是經濟部的「國內外經濟情勢分析」,我在想,「綠圍巾女孩」應該如何利用「時尚購物」的觀點,來完成這份令人肅然起敬的任務?!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