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14 02:06:53瀏覽2467|回應3|推薦29 | |
打從小時候開始,父母、老師都會教我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原本好端端一項美德,最近一家連鎖眼鏡行的捐款新聞,讓這兩句話有了新的解釋。 話說這家眼鏡行外面掛出廣告布條,說每個月要撥百分之十五的盈餘給附近學校沒錢吃午餐的學生,但是據報載,有些被點名的學校表示,只接到眼鏡行說要捐錢的電話,但卻無「捐錢之實」,這種「只聞樓梯響」的「善行」讓學校很感冒,認為是被眼鏡行當作「活廣告」,於是主動向眼鏡行洽詢:你到底是要捐還是不捐? 果然,老祖宗說的話是要聽的: 施人慎勿念:眼鏡行的「義行」,大部分「口惠而實不至」,說說而已,真的沒有掛在心上,念念不已。 受施慎勿忘:學校知道有人要捐錢,絕對「不會忘」,絕不容許被當作「活廣告」;就算真的被當作招牌,「廣告費」也勢必追討到底。 這是什麼「施與受」的關係啊?學校老師還教得下去嗎?為什麼原本可以讓人「足感心ㄟ」的善行,竟會鬧到這種田地? 當然,學校被當作眼鏡行的宣傳,對其公信力、清廉度的確會有所損,要求商家說清楚沒什麼不對。但是我好奇,如果眼鏡行真的捐錢了事,學校是不是就摸摸鼻子算了?這種原本屬於高尚情操的「施與受」關係,成了一種廉價的買賣交易?
這種「企業捐款」,算不算也是一種「偽善」?砸錢做公益,恕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為了宣傳、為了節稅的成分有多少?我們若從道德的角度檢視,不只這家眼鏡行,全世界上多少大小企業紛紛投入慈善事業,說句誅心之語:其行善的「純度」有多少?
難道「偽善」可以分兩種?一種是真的有捐錢,另一種只是「口頭畫大餅」?前者真的比後者高尚?日後人們在行善之時,會不會因此更小心、更掙扎:千萬別一不小心說溜嘴,到時候無錢可捐,不僅有被「追討」之虞,甚至還會落下一個「為德不卒」的罵名?
這家眼鏡行一定是沒聽過「救人須救徹」這句話,捐錢捐得不甘不脆的,事情爆發出來,東拉西扯解釋得也很牽強。更令人噴飯的是,有學校真的收到眼鏡行捐的兩千元善款。如果這真是它月營餘的百分之十五……我只能套句傳統相聲裡,結束時必定會說的一句詞兒:
您就別捱罵了!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