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01 03:39:48瀏覽2609|回應3|推薦16 | |
孔子南適楚,厄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弟子皆有饑色。 《荀子‧宥坐》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累累若喪家之狗。」 《史記‧孔子世家》 台灣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推動產學合作,邀請了六十四位企業主指導研究生。電視新聞畫面中,這場拜師儀式很有創意:大家站在孔子銅像前,讓這個脖子上掛著花圈的老人家灑下一堆紅線,為這群企業大老闆和未來的產業菁英們「牽紅線」,配對師生關係。 不知道為什麼,這個畫面讓我聯想到大學生聯誼,男女同學抽機車鑰匙的把戲。 這個活動真是把「文化創意」搞到一個極致:孔老先生,的確有「文化」,給他掛花圈、綁紅線,實在夠「創意」;但是,我很想知道搞出這場秀的人腦筋在想什麼。 據報載,這個研究所的所長把這些大老闆稱為是學生的「企業爸爸」、「企業媽媽」,希望學生可以「提早和產業接軌」。用我的話來說,就是叫學生趕快卡位,去吸這些富爸爸、富媽媽的奶水,反正……有奶便是娘唄! 台師大的校長則認為,「藉由多元產業的接軌,協助學校轉型」。他說出了這場秀背後的原因:台灣師大要轉型。為什麼? 台灣生育率下降,少子化漸成趨勢,學校教師的需求減少;而前一段時間大學開放教育學程的設置,產生了一大批「有資格」(?!)成為老師的「準教師」(我不忍稱之為「流浪教師」),學校教師的供給增加。 在「教師市場」供需失衡的情況下,執台灣師資培育牛耳的台灣師大,亟思尋求利基,好找出另一片「藍海」的作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向業界靠攏是個好辦法嗎?台灣師大是不是應該更專注本業?該校的「本業」又是什麼? 就從產業的角度來看吧。一間公司如果好大喜功,有事沒事喜歡跟著流行做一大堆業外投資,今天太陽能產業火紅,就想進軍太陽能業;明天生技產業利多,就忙著砸錢下去,這種公司下場通常會很慘。真正賺錢的,都是固守本業,穩紮穩打的企業。 台灣師大的本業是什麼?當然是師資培育,只要它叫「師範大學」的一天,這一點應該是不會變的。你可以讓它轉型,甚至改名叫「龍眼大學」、「香瓜大學」,但「培育師資」、「搞好教育」,絕對是「師範大學」的本業。 師範大學、教育大學不應妄自菲薄,「培育師資」是這些學校的專業強項,也是利基,精進本業才是彰顯學校價值的根本。「產學合作」,師大真的玩兒得過台大、政大的商學院嗎?台灣的教育真的零缺點,毋須再改進了嗎?為什麼有大學生寧願去做直銷也不願意上課?台灣的教育,真的沒有師範大學可以努力的地方了嗎? 再者,大學應該是保有清譽、理想性的地方,或許一般人對「培養老師」的大學有更多的期待。半個月前,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兼任生技公司董事,引起輿論撻伐,為什麼?因為他是中研院院長,是學術界祭酒,是一個需要清譽、德高望重的形象。在東方社會傳統的觀念裡,他就不應該跟「以利益掛帥的公司組織」攪和在一起,縱使他沒有拿一毛錢。 你可以說這個傳統觀念太保守、很陳腐,但它畢竟深植於許多人的心中。這並不是「重儒輕商」,而是「適切性」的問題。每個人都有其所應扮演的角色,我們絕對不會質疑郭台銘、王永慶賺錢有什麼不對,因為「賺錢」就是他們選擇的「本業」,而中研院院長的本業是保持一個「望重士林」的清譽形象。 同樣,「師範大學」的本業絕對不是扮演企業的「人才訓練中心」,而是「培育優秀師資」。想想我們的萬世師表,他曾「厄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他曾是「累累若喪家之狗」的形象。 如果他當年,認了個有奶的娘……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